(共24张PPT)
王之涣
二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五四制)
目录
壹·课文导入
贰·初读课文
叁·精读课文
肆·归纳拓展
课文导入
壹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涌现出了众多杰出的诗人和作品。
唐代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洒脱的边塞诗,又有清新自然的田园诗,还有深情缠绵的爱情诗等。
唐代诗人们注重抒发个人情感,同时善于观察社会现象,通过诗歌来表达对人生和社会的独特见解。他们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为我们了解唐代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唐代诗歌发展概况
鹳雀楼在山西省的永济县。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
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
鹳雀楼简介
初读课文
贰
王之涣(688年—742年),字季淩,祖籍并州晋阳,是唐朝的著名诗人。
王之涣生平及创作风格
他的诗作风格独特,语言简练明快,意境深远,善于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抒发内心的豪情壮志。
王之涣的诗歌在民间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对后世的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这首诗,王之涣表达了自己不断进取、勇攀高峰的精神,也展现了唐代人们的积极向上和奋发向前的精神风貌。
该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王之涣的仕途经历有关,他在官场中历经坎坷,但仍保持着对理想的追求。
《登鹳雀楼》是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壮志凌云的气魄和人们对更高境界的向往。
01
02
03
《登鹳雀楼》创作背景
雀
楼
依
入
欲
穷
目
更
注意生字的每一笔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字词积累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原文
夕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译文
原文及译文对照
诗人通过描绘夕阳、山峦、黄河、大海等自然景象,营造了一种壮阔、辽远的意境,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意象描绘
表现手法
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将自然景色描绘得生动逼真,同时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意象描绘与表现手法
本诗的主题思想在于表达了人们对更高境界的向往和不断追求的精神。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诗人鼓励着读者要勇于攀登、不断探索,以追求更加美好的人生境界。这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也是本诗能够激励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的重要原因之一。
主题思想
主题思想
精读课文
叁
白日:傍晚的太阳。
依:靠着,倚靠着。
尽:尽头,完了。
欲:想要。
穷:穷尽,全部。
千里目:目千里,看到千里之外。
诗歌注释
白 日 依 山 尽,
傍晚的太阳
靠着
中条山
落下去了
黄 河 入 海 流。
滔滔黄河水
滚滚流入大海
调整顺序——“入海流”就是“流入海”。
逐字逐句
欲 穷 千 里 目,
想要
看到
更 上 一 层 楼。
就要
再登上一层楼
全部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全部景色
添加变通顺
调整顺序——“千里 目”就是“目千里”。
逐字逐句
诗人登上去后想到了什么?
诗人登上鹳雀楼想到的是: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诗歌理解
登上更高的楼层。这句诗既是实写登楼的动作,也是虚写追求更高境界的精神。它告诉我们,只有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寓意着人生的不断追求和进步。
诗歌理解
《登鹳雀楼》通过描绘登高望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和对更高境界的追求。同时,诗中也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只有不断攀登、不断追求,才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达到人生的新高度。这种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正是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的体现。
诗歌理解
站得高,看得远。
高瞻远瞩
不断学习,与时俱进。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反向:
坐井观天 鼠目寸光
诗歌哲理
归纳拓展
肆
登鹳雀楼
登楼所见
黄河入海(想象)
太阳落山(实景)
登楼所思
更上一层楼(包含哲理)
欲穷千里目(博大胸怀)
融情于景
寓理于事
古诗结构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
归纳拓展
登
鹳
雀
楼
王之涣
二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五四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