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小学科学 年级 五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光》单元之光源
教科书 书 名:小学科学教材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 从问题情景出发,明确“光”单元的学习任务,形成单元问题链,逐步形成系统观,为“系统与模型”跨学科概念奠定基础。 知道自身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能举出作为光源的例子,如太阳、燃烧的蜡烛、点亮的灯泡等。 2.科学思维: 对自身发光物体、反光物体,天然发光物体、人造发光物体,采用求同求异归纳推理,获得抽象结论,培养学生审辩判断能力和转化创造能力。(即:课标中所表述的“模型构建能力、推理论证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探究实践: 提供若干光源、非光源,天然光源、人造光源实例进行考察和逻辑推理,依据共同点和差异点作出分类定义。 设计并利用观物暗箱,采用黑箱法体验光对视觉的作用。 依据天然光源与人造光源的功能比较,体验人造光源的优势。 多个活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4.态度与责任: 认识到光对视觉的重要作用,理解光对人类的生存意义。对人造光源的认识,知道其大大拓展了光源种类,在方便人们生活方面,远远超过天然光源。达到意义建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对自身发光物体、反光物体,天然发光物体、人造发光物体,采用求同求异归纳推理,获得抽象结论,培养学生审辩判断能力和转化创造能力。 教学难点: 认识到光对视觉的重要作用,理解光对人类的生存意义。对人造光源的认识,知道其大大拓展了光源种类,在方便人们生活方面,远远超过天然光源。达到意义建构。
教学过程
一 单元学习导入:从单元页引入,聚焦大单元学习主题 教师出示单元页图片(组图),并引导: 今日科学课,在学习新内容之前,先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图片。 T:这些图片中隐藏着近期科学课的学习主体,你能猜到吗? S:光、光线、太阳…… 教师明确单元学习主题:光 【设计意图:从湘科版教材单元页开始,以生活中常见场景和问题切入学习主题。聚焦话题,激趣。明确学习主题,为后续大单元学习问题链形成及系列学习活动开展奠定基础。】 二 形成大单元学习问题链 (一)从古诗中发现科学现象,提出科学问题 T:不仅是我们,古人看到类似场景时同样十分欣赏,随即留下了众多名篇佳句用来记录类似的美景,其中最为朗朗上口的当属唐朝诗人白居易的《暮江吟》。 S:诵读。 T:如果用科学课的视角重新解读这首诗,你会发现白居易在诗句中留下了很多有趣的科学发现。比如这句“半江瑟瑟半江红”。 场景中的江水,为何会出现半江瑟瑟半江红的现象? 【设计意图:从古诗入手(常见的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尝试提出科学问题,为大单元学习问题链形成做铺垫。】 (二)分解并提出更多问题,形成大单元学习问题链 为了探究此问题,我们需要把问题分解。 1.这是江水本身的颜色吗? S:并非江水本色。因为夕阳余晖是红色,照在江面上…… T: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江水此时呈现的红色,是受当时光线颜色的影响?【引导向“光线与视觉”问题】 2.平时,我们看到的阳光是白色、淡黄色;夕阳西下时,我们看到的阳光却是红色。太阳光到底是什么颜色?【引导向“光的色散与混合”问题】 [预设1]学生茫然无知 [对策1]教师酌情引导,适时梳理 [预设2]学生能提出一些猜想,如:学生能说出色散、单色光等问题 [对策2]教师适时引导 3.太阳发出的光,是按照怎样的线路传播到江面的?【引导向“光的传播”问题】 学生提出猜想,教师梳理 4.光来自哪里?【引导向“光源”问题】 S:此情景中,光来自太阳。 5.为了研究“为何半江瑟瑟半江红”的问题,我们逐步分解出了一系列的问题,本单元学习将按照由下至上的顺序逐一展开。过程中,如果遇到一些新问题,我们可以陆续补充或调整顺序。 【设计意图:分解复杂问题,由此形成大单元学习问题链。为大单元学习挖内容,找方向。】 三 审辨判断和转化创造,建构光源概念 转化创造:光源概念 T:生活中的所有光,都来自太阳吗?你还知道哪些能够提供光的物体? 学生举例,教师黑板展示学生提出的大量样例 T:仔细观察这些物体,分析它们有何不同? [预设1]学生能根据“物体是否自身发光”进行分类 [对策1]板书呈现学生想法 [预设2]学生茫然无知 [对策2]教师适时引导:这些物体提供的光,都是本身发出的吗? 待学生进过分析、论辩后,揭示“光源”概念:像太阳、燃烧的蜡烛、亮着的小灯泡这样能够自身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认识“天然光源、人造光源”概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已有知识或经验要素组成内在一致的新整体,建构光源概念,完成转化创造。】 四 审辨判断:月球并非光源 月球真的不能自身发光吗?你知道哪些证据可以证明此观点? [预设1]学生能根据不同月相、日食等自然现象,分析出月球自身不发光 [对策1]肯定学生想法,系统性建立“月球不是光源”的概念 [预设2]学生茫然无知 [对策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回忆已有的天文学经历、印象,并分析 【设计意图:其一,引导学生对司空见惯的概念进行深入学习,以证据为基础进行审辨判断,从而形成更深刻的概念建构;其二,是对之前已建构概念的巩固和检验。】 五 意义建构:视觉依赖光,体验光存在的意义 过渡:生活中一旦没了光源会如何? 学生提出思考 T:事实真如此吗?如何证明? (一)设计模拟实验方案 设计模拟实验方案 [预设1]学生能想到关闭现场灯光、拉窗帘等创造黑暗环境的方法 [对策1]肯定学生思考,并提出不足和改进思考,引导学生设计、制作暗箱 [预设2]学生茫然无知 [对策2]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研究内容、实验场景、如何模拟实现等。 (二)小组实验探究 小组实验: (1)教师出示暗盒,提示其内有物品,布置小组实验,观察是否能看清 学生无法看清 T:为何如此?该如何解决? (2)教师提供电子烛灯,再次布置小组实验,观察是否能看清(酌情出示平面镜,借助场景光源的发射光线) 学生能看清,发现其内物品 T:为何如此?以上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分析总结:光对人类生活很重要,是人类看清外界的基础。 【设计意图:其一,意义建构“光”对人类生活的价值;其二,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及原型要素,由此设计模拟实验,并完成小组探究,为“系统与模型”跨学科概念形成做铺垫。】 六 认识人造光源的价值,体现意义建构 人类生活早期,只能靠天然光源提供的光。太阳落山后,尽管存在萤火虫、太阳系外的恒星等光源,但由于光线过于微弱而导致夜晚生活不便捷。 假设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会产生怎样的思考? S:模拟太阳、制造光源…… 教师适时出示火把、煤油灯、手电筒等人造光源,引导学生认识人造发光物体,引导学生分析其存在的意义。 【设计意图:在之前已有认识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建构人造光源的价值,知道其大大拓展了光源种类,方便人类生活。】 七 回顾单元问题链,明确后续研究方向 T:在今天的学习中,为了探究“为何半江瑟瑟半江红”这一复杂的科学问题,我们分解出了一系列的简单问题。这为整个《光》单元的学习找到了内容和方向。 随后,由此展开了第一个问题的研究,这为解决“为何半江瑟瑟半江红”这一问题迈出了无比重要的一步。 今后,我们将按照以上问题链继续学习下去。 【设计意图:为大单元学习后续内容开展明确内容和方向,是整个单元建构“系统与模型”跨学科概念的开端。在本单元后续一系列学习中,学生都将利用审辨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