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第12课 热胀冷缩 教学设计(表格式)冀人版(2017秋)科学三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第12课 热胀冷缩 教学设计(表格式)冀人版(2017秋)科学三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人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8-22 07:22: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小学科学 年级 三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热胀冷缩》
教科书 书 名:《科学》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教材分析
(一)对应课程标准 本课对应的2022版科学课程标准内容是: 学科核心概念四、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学习内容4.1能的形式、转移和转化内容要求3~4年级: ③知道物体一般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学业要求3~4年级: 知道热胀冷缩的性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能用实例归纳概括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能设计实验,探究常见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能利用科学词汇、图示符号等方式记录现象。 愿意用热胀冷缩等相关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学生必做探究实践活动3~4年级: 16.观察物体的热胀冷缩的现象
(二)本课教学重难点分析 本课选自冀人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的状态”,本单元主要是了解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认识水蒸发、水结冰和冰融化的现象、水蒸气和冰之间的互相转化,观察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在前面的第1课学生已经了解固体、液体、气体的主要性质,知道它们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热胀冷缩》是本单元的第4课,主要是观察气体、液体、固体在温度升高或者降低的时候,所占据的空间的变化情况。本课的学习将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物体的性质,形成初步的科学观念。 教材中,本课分为情境与问题、探究与发现、应用与拓展三个环节。情境与问题是出示踩瘪乒乓球的情境,提问瘪乒乓球放进热水里有什么变化;探究与发现分别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气体、液体、固体在受热和遇冷时体积的变化;应用与拓展是介绍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思路调整
维果茨基的观点主张教学以学生的“前概念”为起点,搭建支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本课教学设计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教学理论,基于学生的前概念,依据《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通过创设情境吸引、探究、解释、迁移、评价等五个教学环节,以学生为中心,利用小组合作形式探究,有效引导学生建构相关科学概念,并对教材内容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制定了以下的教学思路和策略: 教学活动的调整。教材的探究与发现环节是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气体、液体、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根据2022版的课标要求:能设计实验,探究常见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能利用科学词汇、图示符号等方式记录现象。因此对教学重难点进行调整,通过“观察哪里的空气?”、“怎样让空气的温度升高或降低?”、“根据什么现象判断气体占据的空间有变化?”3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探究空气的温度变化时,它所占据的空间变化情况。接着在探究液体、固体是否会热胀冷缩的实验中,引导学生像研究气体一样设计对比实验进行探究,锻炼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实验内容的创新。教材中探究空气热胀冷缩的实验是选用气球,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利用气球的实验效果不太明显,需要用温度较高和较低的水才能有明显的热胀冷缩对比,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选用生活中常见、有趣、好玩的泡泡膜帮助学生观察气体占据空间的变化,实验效果十分明显,且实验所需条件不高,易操作,学生十分感兴趣。 实验方法的调整。教材中仅提供了热水和冷水作为对比的条件,为了更加科学合理直观地进行对比实验,课堂上提供了常温水、热水、冷水3种不同温度的环境。热胀冷缩现象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受热膨胀和遇冷收缩,前者是物体在常温水和热水环境对比,后者是常温水和冷水环境对比,让学生形成科学的对比实验方法。 教学模式的采用。本课以5E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包括吸引、探究、解释、迁移、评价等五个教学环节。在吸引环节,出示踩瘪乒乓球的情境,提问学生怎样让瘪乒乓球复原?是谁热胀冷缩让乒乓球复原?以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研究的对象。在探究环节,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探究空气的温度变化时,它所占据的空间变化情况,出示微课介绍实验步骤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帮助学生习得完整科学的对比实验方法,认识到气体会热胀冷缩。在解释环节,让学生分析是空气热胀冷缩让乒乓球复原。在迁移环节,是提问学生液体、固体会热胀冷缩吗?引导学生利用对比实验方法,分别设计实验探究液体、固体在温度变化时,占据空间的变化。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到物体一般会热胀冷缩,了解生活中热胀冷缩的应用。评价则是依据学生的实验设计方案、探究活动汇报等进行评价。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固体、液体、气体的基本性质,生活中也有听过热胀冷缩,但是并不能分析是什么热胀冷缩,对热胀冷缩的认识不够全面。体积一词学生在三年级还不了解, 因此本课的说法改为物体占据的空间,便于学生理解。 学生有初步的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能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实验进行探究。他们能利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记录实验现象,发现物体在温度不同时占据空间的变化并得出实验结论。
同时他们对科学探究实践活动有极大的兴趣,乐于通过实验探究发现物体会热胀冷缩的特点。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知道热胀冷缩的性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科学思维] 能用实例归纳概括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探究实践] 1.能设计实验,探究常见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2.能利用科学词汇、图示符号等方式记录现象。 [态度责任] 愿意用热胀冷缩等相关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热胀冷缩的性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教学难点: 能设计实验,探究常见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视频。 学生分组材料:常温水、热水、冷水、锥形瓶、泡泡水、毛巾、带细管的红墨水瓶、塑料球和铁环。
教学过程
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介绍1.学习内容介绍。了解本课学习内容。吸引出示瘪乒乓球,提问怎样可以复原?
2.教师演示实验:用热水复原乒乓球。提问:是什么热胀冷缩让乒乓球复原?以真实情境和现场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出示实验材料,提出探究空气的温度变化时,它所占据空间的变化情况。
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如何设计对比实验,并分享实验设计方案。
3.介绍实验步骤、实验记录单和注意事项。
4.微课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实验。
5.组织小组进行实验探究,并分享实验结果。
6.教师小结:气体会热胀冷缩。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锻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的科学能力,为后续把实验方法迁移到设计实验探究液体、固体的热胀冷缩做铺垫。
通过微课进一步让学生明确对比实验方法。解释出示瘪乒乓球复原的情境,分析,是什么受热膨胀让瘪乒乓球复原。 引导学生用科学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迁移1.提问:液体和固体会热胀冷缩吗?怎样设计实验探究它们所占据空间的变化?
2.出示两套实验材料和提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3.学生分享探究液体、固体是否会热胀冷缩的实验设计方案。
4.简要介绍实验步骤、实验记录单和注意事项。
5.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分享实验结果。
6.教师介绍生活中热胀冷缩的应用例子,并小结:物体一般会热胀冷缩。
7.出示生活情景:夏天给车胎打气应该比冬天多还是少?从气体到液体、固体,引导学生全面了解物体的热胀冷缩。通过讨论,设计实验,明确对比实验方法。教师准备好材料,便于学生操作,把重心放在实验设计上。
补充其他物体热胀冷缩的例子,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一般情况,物体会热胀冷缩。
让学生用本节课学习到的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评价 根据课堂中学生实验设计、对话、学生记录单、课堂练习等检验学生是否达到学习目标。
教学板书
12.热胀冷缩 物体一般会热胀冷缩。
探究记录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