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戊戌变法(课件)-八年级历史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课件(统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戊戌变法(课件)-八年级历史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课件(统编版)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0.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22 09:01: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2024年
八年级历史
新教材
课件专辑
情境导入 课程目标 任务驱动
中考再现 思维创新
素养提升
情景导入
2024版新教材
鸦片战争
1840年
倾销鸦片→战争
19世纪40年代
地主阶级抵抗派:
提出学西方技术
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
19世纪60年代
地主阶级洋务派:
实践学西方技术
19世纪60年代
早期维新派:
提出学西方制度
未学
只学技术未学制度
甲午中日战争战败
瓜分中国狂潮
何去何从?
第6课 戊戌变法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1898年
课程目标
2024版新教材
2024版新教材
素养目标
立足史料实证,了解戊戌变法兴起的社会背景;通过了解维新运动期间各地重要学会以及各地的重要报纸,了解维新派早期的活动。
立足史料实证,得出变法失败的原因、意义和教训;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立足家国情怀,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022版新课标
①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史事;②认识变法的意义和局限性。
重点:戊戌变法的内容
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什么是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有什么影响?
任务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一、背景
2024新教材
结合图片分析公车上书的背景。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愤。正在京师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
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至北京,当时云集京师的举人们义愤填膺,奔走相告,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
公车上书即举子上书,汉朝时,政府用公车接送应试的举子,后来,把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叫做“公车”,故称为“公车上书”。
任务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二、概况
2024新教材
阅读教材,归纳公车上书的相关内容
导火线 《马关条约》的签订
时间 1895年春
领导人 康有为、梁启超
具体内容 上书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结果 失败
意义 拉开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康有为
广东南海人,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1888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借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受阻未上达。1895年得知《马关条约》签订,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
梁启超
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
资产阶级改良派(维新派):主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任务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三、发展
2024新教材
结合材料概括维新派在公车上书失败后开展了的活动,并分析其影响。
(1)组织学会
名称 地点
强学会 北京
上海强学会 上海
南学会 长沙
农学会 广州
兴儒会 瑞安
励学斋 西安
蜀学会 成都
(2)创办报刊
《国闻报》
1897年创刊于天津,严复主笔。
《时务报》
1896年创刊于上海,梁启超主笔。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梁启超
“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
——严复
宣传观点:变法图强
影响: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的内容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
任务二:百日维新
一、背景
2024新教材
结合材料概括戊戌变法爆发的背景、开始的标志?
二、创办报刊求发展
1.背景
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
变法、救亡图存
2.开始标志
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可不能让老祖宗的基业毁在我的手里……
明定国是诏书
任务二:百日维新
二、内容
2024新教材
根据课本内容,完成表格,并对戊戌变法内容影响进行讨论
领域 主要内容
政治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文教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军事 裁减八旗、绿营旧军,训练新式军队
提高行政效率,利于资产阶级参政
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利于传播资产阶级思想
增强军队战斗力
提高军事实力
影响
京师大学堂
任务二:百日维新
2024新教材
请同学们结合“百日维新”内容根据下面四个角色,谈谈你是否支持变法?为什么?
实业家
准备科考的读书人
八旗兵
政府守旧官员
反对
支持
反对
反对
我多少年读书的心血前功尽弃!
我被裁官失业了!
让我自谋生路?可我什么也不会啊?
我开设工厂获得了支持!
反对变法的较多,变法缺乏基础,变法很难成功。
任务二:百日维新
三、结果-戊戌政变
2024新教材
阅读教材说一说戊戌变法的结果?
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
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变法失败
戊戌变法:1898.6.11-1898.9.21
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共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之所以不昌者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
囚禁光绪帝于中南海瀛台
任务二:百日维新
四、精神
2024新教材
戊戌变法留下了什么?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之所以不昌者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为变法而牺牲的第一人——谭嗣同
精神?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变法精神:忧国忧民、敢为天下先的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





人!
任务二:百日维新
五、失败的原因
2024新教材
结合材料,说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材料一: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各省督抚大多持观望态度。
材料二:变法形势危急时,维新派势单力薄,只好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凯的身上,结果被袁世凯出卖。
材料三:慈禧太后把光绪帝囚禁后,他无奈的感慨:“朕只有改革之心,却毫无实权,朕就是一个傀儡呀!”
材料四: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当变法曲终人散之时,广大的人民群众对此很漠然,很多人不知道具体的情况。
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受到其阻挠和破坏。
维新派力量单薄,寄希望于袁世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身上。
脱离人民群众。
启示:资产阶级改良道路不能救中国!
任务二:百日维新
六、意义
2024新教材
结合材料,说说戊戌变法的意义与教训?
材料:维新派兴创办报刊、成立学堂、学会 ,使当时“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蔚然成风…… ---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
意义: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教训: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换我了
素养提升
2024新教材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异与同?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背景
性质
目的
主张
内忧外患
甲午战败
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改革
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拯救民族危亡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学习西方先进制度
相同点
结局都是失败的;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
不同点
启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2024版新教材
中考再现
1.(2024·四川眉山·5)清末,梁启超首先提出“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到民国初年,各种以“中华”命名的组织和机构蓬勃兴起,如“中华革命党”“中华银行”等。这一现象(  )
A.否定了传统的华夷观念 B.有利于维新变法思想传播
C.体现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 D.推动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C
2.(2024·宁夏中考·4)1895年2月以来,严复在天津《直报》上连续发文,呼吁变法刻不容缓;4月,广东、湖北举人数百名上书,要求变法,各省举人相继跟进;6月,巡抚陶模提出了十三点变法建议;就连被称作“老顽固”的大学士徐桐也上奏对闲员“痛加删汰”。这表明当时(  )
A.变法诉求日趋强烈 B.革命形势逐渐成熟
C.阶级矛盾渐趋激化 D.革命思想逐步形成
A
2024版新教材
中考再现
3.(2024·河南中考·9)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曾呼吁:“今日自强之道,自以兴学为先。”这表达了维新派(  )
A.政治革命的诉求 B.组建新军的愿望
C.教育救国的主张 D.发展实业的决心
C
4.(2024·山东滨州·9)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讨论戊戌变法,形成如下观点。其中正确的是(  )
A.戊戌变法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
B.戊戌变法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
C.戊戌变法掀起了实业救国的浪潮
D.戊戌变法是一次制度变革的尝试
D
2024版新教材
思维创新
戊戌变法
经过
序幕:公车上书
发展
组织学会 (强学会 )
创办报刊(《国闻报》《时务报》)
结果
戊戌政变,失败。
背景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高潮:百日维新
意义
1898.6.11-9.21
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性质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