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强》教学设计思路
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 张月兰
课程标准研读
《压强》这部分内容包含在《运动和相互作用》中,《物理课程标准》建议处理这部分内容时,应注意:“教学时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对的重要作用,让学生经历对知识的探究过程,发展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对压强这部分内容教学内容的要求是“通过实验,理解压强。知道日常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通过实验”这样的行为动词表明对实验的探究过程既是学习过程,也是课程目标的要求。对压强的概念要达到“理解”的水平,是第三层次的认知性目标。对“知道日常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这部分内容要达成“了解”水平,是第一层次的认知性目标。《压强》这部分的教学重点在于对压强的理解,要有物理知识的学习,要发展探究能力,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压强》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其内容安排在学习了力、力与运动之后,从力的另一个作用效果——形变来分析力,较前两章内容,对学生抽象思维的训练要求更高。这部分内容在本章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渗透科学方法,利用定义方法进行概念认识,既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又是研究液体压强、大气压强和浮力的基础。
教材的结构和特点
从固体压强入手定义一般压强的概念,本节内容共有四个板块:认识压力、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建构压强的概念、应用压强。
教材的特点:教材倡导科学探究,鼓励学生体验生活、选用生活器材来进行探究实验;教材的内容选择尊重学生知识基础,符合学生从感知到认知的规律;教材的内容组织重视对学生抽象思维的训练,实现具体到抽象的建构过程;教材内容的呈现图文并茂,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材环节的安排环环相扣,促使学生经历从眼到手到脑的观察、体验。
对教材的处理
用“在陶泥上压足印”的现象观察和问题分析,作为课堂活动行为主线,来串联知识模块,置书本的图片和知识于实际情境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课堂有效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知识建构和问题解决能力。
“压力”内容的学习是认识方法的延续,利用力使物体发生形变的特点,认识到压力的存在;利用陶泥形变的方向来感知压力的特点,结合体重计(放置在倾斜程度不同的平面)的读数不同,来区别压力和重力。
对书图10-2进行修改,变“小明和小华下陷的深度比较”为“同一个学生穿不同的鞋子进行足印深浅的比较”,为使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力使物体发生形变)上,来产生新的问题(力相同,为何形变不同),从而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进行正确的猜想和探究。
对书图10-(a)所示进行实验演示,其实验效果可视性强;对书图10-(b)所示进行学生实验,其体验感强烈。两者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猜想,从而达成从眼到手,后动脑思考的目的。
在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教材选用的器材均为生活中所得,贴近学生的生活,又能有效地呈现实验现象。为增进实验的稳定性,改书图的饮料瓶为矮点的瓶子;为增加可视性,选用细的沙子进行实验。
本节课中完成压强概念的建构和巩固,“知道日常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板块留到下一节课中进行。
学习目标
1.通过情境体验,知道压力的概念,会画常见压力的示意图。
2.感受压力的作用效果,经历“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关系”的过程。
3.理解压强,知道帕斯卡的意义。
4.会用压强定义公式解答简单的压强计算问题。
5.知道不规则平面图形面积的估测方法,会估测自己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
6.知道“控制变量法”、“比值法”、“比较和归纳”等科学方法。
7.养成善于观察的学习习惯,勤于思考的学习品质,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基础来看,学生经过大半年的物理学习,已经学过力、力与运动等基础知识,有一定的探究意识和实验技能。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看,感性思维丰富,有着自己的生活经验,但理性思维尚不成熟,往往有强烈的求知欲,也喜欢自己动手研究,但对问题的分析和处理仍然欠缺方法和思路。因此,在学生自主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合理、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能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同时也能进一步激发学习的愿望。由于班级个体间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因此小组协作学习方式能借助学习同伴的力量,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达成有效的教与学。
教法与学法
在情境中教与学:教师创设情境链,激发学生深度体验,学生进入情境观察和体验,自主进行比较和分析。
用问题驱动教与学:教师设置问题串,对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应独立思考和分析,进行归纳和演绎,达成知识的自主建构。
重视物理实验、开展小组协作活动、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采用“学习卡”评价,来实现物理概念的有效教学。
重、难点以及突破策略
教学重点
(1)认识压力是教学重点之一。
教学策略:设置“水平面上踩足印” 和“竖直面上压手印”的活动情境,以问题驱动为导向,引导学生根据形变感受受力方向,得出压力的概念;利用倾斜程度不同的体重计称重,来总结压力和重力的区别、联系,认识到水平面上受到的压力与放置物体重力的关系。
(2)压强概念的建构和理解教学重点之二。
教学策略:在认识压力的基础上,利用活动情境的再现(穿“花盆底鞋”踩足印)和活动体验(手按气球、指压铅笔),引导学生对“影响压力作用效果有哪些因素”进行猜想;借助学生探究实验和情境的深入讨论,得出实验结论;为了便于比较压力作用效果的不同,类比速度的定义,利用比值法得出压强的概念,通过对例题的计算、测量人体站立地面的压强来增加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2.教学难点
(1)压力的方向认识是教学难点之一。
突破策略:对水平面和竖直面上陶泥的形变方向来归纳感受压力的方向。
(2)压强概念的建构是教学难点之二。
突破策略:设置活动情境链,串联“压力”、“压力作用效果”、“压强”概念,实现深度体验和对比感受,实现 “压强”概念建构。
课堂结构
《压 强》教案
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 张月兰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情境体验,知道压力的概念,会画常见压力的示意图。
(2)感受压力的作用效果,经历“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关系”的过程。
(3)理解压强,知道帕斯卡的意义。
(4)会用压强定义公式解答简单的压强计算问题。
(5)知道不规则平面图形面积的估测方法,会估测自己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
(6)知道“控制变量法”、“比值法”、“比较和归纳”等科学方法。
(7)养成善于观察的学习习惯,勤于思考的学习品质,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认识压力是教学重点之一。
教学策略:设置“水平面上踩足印” 和“竖直面上压手印”的活动情境,以问题驱动为导向,引导学生根据形变感受受力方向,得出压力的概念;利用倾斜程度不同的体重计称重,来总结压力和重力的区别、联系,认识到水平面上受到的压力与放置物体重力的关系。
(2)压强概念的建构和理解教学重点之二。
教学策略:在认识压力的基础上,利用活动情境的再现(穿“花盆底鞋”踩足印)和活动体验(手按气球、指压铅笔),引导学生对“影响压力作用效果有哪些因素”进行猜想;借助学生探究实验和情境的深入讨论,得出实验结论;为了便于比较压力作用效果的不同,类比速度的定义,利用比值法得出压强的概念,通过对例题的计算、测量人体站立地面的压强来增加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2.教学难点
(1)压力的方向认识是教学难点之一。
突破策略:对水平面和竖直面上陶泥的形变方向来归纳感受压力的方向。
(2)压强概念的建构是教学难点之二。
突破策略:设置活动情境链,串联“压力”、“压力作用效果”、“压强”概念,实现深度体验和对比感受,实现 “压强”概念建构。
三、教学器材
1.演示用:陶泥(3块)、体重计、人的模型、“花盆鞋”底、气球、课件资料
2.学生用:压力小桌、钩码、海绵、瓶和水、细沙、木板、钩码、方格纸、复写纸
四、教学过程
课堂活动
活动策略
意图说明
课堂引入
情境初体验:如何在陶泥上留下深深的足印和手印?
鼓励学生发表想法,通过同学和老师参与演示活动,增强学生感受。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步明确学习方向。
认识压力
问题串:
①陶泥上留下足印和手印的原因是什么?请你找出这个力。
②根据被挤压出来陶泥的方向,推测该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作图:用力的示意图表示这两个力。
点评:作用点是否是画在受力物上?
力的方向怎样?
比较:这两个力有何共同点?
说明:物理上将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的力称为压力。
举例:学生联系实际,找一找压力。
实验分析:将人的模型“站”在体重计上称体重,观察示数;将体重计倾斜,观察示数的变化;将“人”向上提、向下压,观察示数的变化。
知识获取:当物体位于水平面上时,对水平面的压力等于物体的重力。
采用师生问答的互动方式,鼓励学生仔细观察情境中的现象,感受压力的方向。
让学生独立完成,有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空间。
展示学生完成的示意图,巩固示意图表示力的三要素。
通过师生对话,引导学生感知到“挤压”、方向垂直向下。
鼓励学生做做看,来增强触觉感知。
结合实验现象的对比,通过师生对话和现象的观察分析,明确“人”重力的方向和大小是不变的,引导学生思考示数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从力使物体发生形变的知识入手,找出压力;根据陶泥被挤压的方向,来感受压力方向;通过力的示意图复习力的三要素,从而在力的认识方法上全面认知压力。
结合情境,将教材中图10-1作了简单变化,在水平和竖直面上作出压力示意图,
对比重力方向,进一步巩固压力方向。理清压力和重力的关系,为测量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实验作铺垫。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
情境再体验:请同学穿上“花盆鞋”踩足印,观察前后两次踩下的足印深浅不同。
问题串:①使陶泥上留下足印是哪个力?
②这两个力相等吗?
③两个足印有何不同?
④使足印深浅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活动感受:
观察:一手平压气球,另一只手的食指顶住气球,观察比较气球两边受力形变的情况;再改变用力大小,观察比较同一边前后形变的情况。
体验:用两手的食指分别压住铅笔或水笔的平端和尖端,体会两手指的感觉有何不同;改变压力大小,比较感觉有什么变化。
猜想: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受力面积有关。
问题:如何检验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任务驱动:利用器材(瓶、细沙、压力小桌、海绵、木板、水、钩码),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问题:如何呈现压力的作用效果?
如何在实验中改变两个因素?
学生实验后,得出结论,并将实验过程进行汇总。
评价方案:选用器材为海绵、药瓶、木板。
将装有适量水的药瓶正放在海绵上,观察海绵的形变;
将木板放置在药瓶的下方,观察海绵的形变;
对海绵的形变大小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形成结论: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解释:足印深浅不一的原因。
改变鞋底受力面积的大小,请同一个学生再次踩下脚印,引发学生自主对现象的比较和思考。
演示“手压气球”实验,从
视觉的角度引起学生认知。
学生活动“指压笔”,从触觉的角度进一步引起认知。
鼓励学生说出猜想依据。
以小组为单位,先讨论活动方案,然后进行学生实验,最后自主归纳实验结论。
鼓励学生踊跃汇报。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过程,并进行评价,进一步明确 “控制变量法”的意义。
关注全体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是否到位。
鼓励学生及时应用新知识。
通过情境的再现,设置认知冲突,使学生带着疑问深入学习,进一步明确学习方向。
教材设计的两个小活动从视觉和触觉角度来引发学生猜想:“手压气球”实验的可视性强,学生借助该实验能进一步明确观察对象和实验方法;“指压笔”的实验观察点小,但效果明显。
该实验有一定的开放度,由于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技能,故可以放手让学生以小组协作学习展开实验。
在学生完成实验的基础上,呈现错误,引发思考,加深学生对实验中运用科学方法的理解。
建构压强
情境又体验:请出两个同学(体胖的学生脚大,体瘦的学生脚小)站在地面上,哪个学生对地面的压力作用效果更明显?
问题串:
①能否通过现象观察进行比较?
②根据压力的大小能否进行比较?
③是否有方法来进行比较呢?
方法引导:类比速度、密度概念的建立,此引入压强表示比较压力作用的物理量。
说明:在同一受压面上,压强越大,则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被压物的材料不同形变不同时,就不能以形变大小来比较压强大小。
学生自学书本,教师点拨:压强的符号、表达式、单位、物理意义。
举例:一辆坦克的质量为20t,每条履带与水平地面的接触面积为2m2,求该坦克行使时对地面的压强。
分析强调:(1)压强表达式中各个物理量名称意义;(2)注意分析习题情境中包含的隐含条件:两条履带;(3)运用公式时的单位统一性。
情境深入分析:如何比较班级里哪个同学的压强最大?人体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有多大?
问题串:①实验测量依据是什么?
②如何测量人对地面的压力?
③如何估测地面的受力面积?
学生进行实际测量。
部分学生汇报测量结果,进行比较。
讨论:
①是不是体重大的同学压强就大?请解释。
②测得的压强是否有偏差?
延伸情境:人在陷入淤泥时,应该如何自救?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相互讨论,尝试用实验结论进行分析。为的是让学生能够发现通过形变来判断压力的作用效果是有一定局限的。
在学生自主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师生对话,由浅入深进行思考。(如有学生说出“大家取相同面积比较压力大小”,可追问:你是怎么想到的?;如果学生说不出来,可以引导思考长度不同、时间不同时是如何比较运动快慢的)
在学生自学教材的基础上,学生汇报学习所得,教师作适当点拨,整理压强概念的相关内容。
学生自主计算,后投影学生的解题过程。对结果进行讨论,针对学生还缺乏“帕”大小的心理形象,用事例来进行意义建构,感受帕斯卡是一个很小的单位。
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交流设计方案,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完善方案。
学生汇报测量结果,通过生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将测量结果进行评价,强化隐含条件:两只脚。
观察图片,鼓励思考。
利用情境再现,“制造”障碍,促进学生自主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利用类比法(速度、密度概念),会用比值的方法定义压强。
学生经历过许多物理量学习的过程,有一定的自学能力。
通过对例题的计算,加强对压强的理解和应用。
学生已经认识压强,结合情境的设置,通过实验测量,来进一步加强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通过对实验的反思,提升压强知识的应用,增加对压强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开展生命教育。内容为下节课作铺垫
课堂回顾
请同学谈谈上课所得,归纳知识结构。
通过知识回顾,梳理知识重点,明确知识主线。
五、作业布置
课件10张PPT。苏科版物理第十章第一节压 强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 张月兰情境初体验 FF压力——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的力认识压力收获:当物体位于水平面上时,对水平面的压力等于物体的重力。 情境再体验 比较前后两次踩下的足印深浅不同。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 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观察比较气球两边受力形变的情况体会两手指的感觉有何不同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器材:①如何呈现压力的作用效果?
②如何在实验中改变两个因素? 实验讨论:实验结论: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情境又体验 讨论哪个学生对地面的压力作用效果更明显? 建构压强建构压强定义:物体所受的压力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做压强。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表达式:压强
单位:帕(Pa)压力
单位:牛(N)受力面积
单位:米2(m2)算一算:一辆坦克的质量为20t,每条履带与水平地面的接触面积为2m2,求该坦克行使时对地面的压强。 建构压强测一测:估测人体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20t2m2每条延伸情境 问题:人在陷入淤泥时,应该如何自救? 谢谢!敬请各位老师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