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单元素养检测(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单元素养检测(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22 13:21:20

文档简介

单元素养检测(六)(第六单元)
(25分钟 4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7分)
1.(2022·山东等级考·T6)19世纪60-90 年代,清政府推行洋务新政,创办一批近代企业;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积极振兴商务,奖励实业。这些举措表明两次“新政”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是 (  )
A.求富救国 B.实业救国
C.以商救国 D.富民救国
2.武昌起义爆发后,革命党人希望帝国主义保持善意的“中立”或援助中国革命。直到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革命党人仍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对帝国主义维护和支持袁世凯破坏革命的行径,从未有过明确、坚决的反对。这反映了 (  )
A.袁世凯企图窃取革命果实
B.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的强大
C.革命党人坚持共和的决心
D.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
3.(2023·济南高一检测)1912年3月11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宋教仁说:“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则总统政治上之权力至微,虽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
A.是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B.旨在维护民主共和的革命成果
C.体现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
D.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
4.(2023·烟台高一检测)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该学者意在强调辛亥革命(  )
A.激发了民主平等意识
B.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
C.推动了社会移风易俗
D.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5.某史学家说:“袁世凯那台滑稽戏的演出,也是要靠个班底的。他老人家晚年,班底里的主要配角,一个个各唱其戏,他这个袁兰芳只好唱个独角戏,就卖不了票了。”上述材料反映出袁世凯复辟帝制导致其 (  )
A.众叛亲离,陷于孤立
B.遭到了帝国主义的反对
C.被迫向革命党人屈服
D.成为帝国主义的代理人
6.(2021·山东等级考·T7)1913—1921年,中国海关税征收额受国际局势影响出现了一定变化。下列各项反映这一时期变化状况的是 (  )
7.(2023·日照高一检测)下图是丰子恺在民国时期创作的漫画《某父子》。从社会习俗演变的角度看,该漫画体现出的社会特征是 (  )
A.新旧杂陈
B.中西交融
C.殖民色彩
D.新陈代谢
8.(2023·济南高一检测)陈独秀、胡适等人成为白话文运动的中坚。“欲救亡图存,必先兴教育、开民智;而文言文晦涩难懂,当时中国五亿人中,能文言者不过百分之一,不可能成为普及思想、教育民众的利器。”由此可知,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的根源是 (  )
A.得到了陈独秀、胡适等人的支持
B.白话文通俗易懂,比文言文先进
C.有利于文化的大众化与新思想的传播
D.20世纪初文言文已经被人们所抛弃
  1915—1918年间,陈独秀等人在《新青年》杂志上大力宣传西方民主、科学思想时;梁启超、梁漱溟、马一浮等人纷纷发表文章,表示要反思西方文化,重新认识中国文化。这说明 (  )
A.“尊孔复古”逆流再次出现
B.封建礼教遗毒仍根深蒂固
C.新文化运动思想内涵丰富
D.学者混淆先进与落后界限
9.一位学者对发生于近代的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是:“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反帝”却“崇拜”帝国主义文化。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主要作用是 (  )
A.推动经济近代化 B.推动政治近代化
C.推动思想近代化 D.推动教育近代化
二、非选择题(共13分)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
材料二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为一大中华民国。
——《清帝逊位诏书》
材料三 法学教授高全喜在《立宪时刻》中谈道:“清帝不是逊位给一家一姓的王朝,而是逊位给了一个未来的立宪共和政体,这是它与中国传统禅让的不同之处。”
(1)结合史实说明“孙中山之革命”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更替的根本区别,并分析造成“孙中山之革命”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的主要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帝逊位诏书》颁布的意义。(6分)
1.观察下表,这说明 (  )
革命与改良的“赛跑”
革命党革命救国 清政府改良自救
1894年兴中会成立 1901年宣布实施“新政”
1905年同盟会成立 1905年废除科举考试
1906年萍浏醴起义 1906年下诏“预备仿行立宪”
1907年镇南关起义 1907年下令成立资政院
1911年黄花岗起义 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911年武昌起义 1911年第一届内阁成立
A.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B.武装起义是救国的主要方式
C.推翻封建帝制成为时代潮流
D.发展资本主义成为社会共识
2.《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中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辛亥革命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关于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树墩还在”指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B.“将这棵大树砍断”指推翻了中国封建制度
C.袁世凯称帝是“萌发”的重要表现
D.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近代文明的发展
3.有人认为:“过去五千年的中华通史,实是一部‘帝王专制史’;而现代的中华通史,则是一部‘民主政治史’。”从君主到民主的历史转型中,成功的开端是 (  )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甲午中日战争  D.辛亥革命
4.下表是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一些部门资本额增长情况统计表(单位:万元),关于下表的说法准确的是 (  )
行业 1913年 1921年 增长量 发展增幅%
棉纺 1 423 9 842 8 419 591.6
面粉 885 3 257 2 372 268.0
缫丝 1 603 2 253 650 40.5
卷烟 138 1 680 1 542 1 117.4
水泥 285 880 595 208.8
火柴 294 746 452 153.7
合计 4 628 18 658 14 030 303.2
A.民国初年的重工业发展最迅速
B.民族工业的资本总额迅速增加
C.工业分布上西部多于东部地区
D.北洋政府的政策阻碍工业发展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陈独秀宣称数百年来,这个社会的动荡不宁,主要是中西两种根本性质相反的文化相冲突的结果……到民国初元,一部分优秀国民意识到要通过共和制,求得“政治根本问题”的解决。而民国建立后,热爱共和的人们由于在共和制下备受专制之苦,不能不产生根本解决政治问题的“最后觉悟”。自由政治、国民政治、自治政治必须处于多数国民的自觉自动,必须建立在多数国民思想人格变更的基础上。否则,共和、立宪便是作伪的装饰品。
——摘编自许纪霖、陈达凯主编
《中国现代化史》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尖锐地批评了传统儒学的有关内容,但是他们并未全盘否定儒学。中国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是一个较之传统儒家意义更为广大的传统。在对待这个大传统的态度问题上,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的看法。陈独秀认为,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上海某报批评北京大学设立“元曲”的课目,指元曲为“亡国之音”,认为不当讲授。陈独秀反对这一看法。他还公开承认,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过于急切,是对传统语言文字用了“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
——摘编自李良玉《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指出陈独秀“根本解决政治问题”的办法是什么。他为此作了哪些努力 (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分析这些认识产生的原因。(6分)单元素养检测(六)(第六单元)
(25分钟 4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7分)
1.(2022·山东等级考·T6)19世纪60-90 年代,清政府推行洋务新政,创办一批近代企业;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积极振兴商务,奖励实业。这些举措表明两次“新政”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是 (  )
A.求富救国 B.实业救国
C.以商救国 D.富民救国
【解析】选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新政和1901年“新政”,清政府创办一批近代企业,积极振兴商务,奖励实业,说明清政府希望通过这些措施来挽救统治危机,A正确;实业救国是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宣扬的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即实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途径的一种思想,排除B;洋务派主张“以兵强国、以商求富”,从而达到救国的目的,排除C;清政府的措施不是为了富民而是为了挽救统治危机,排除D。
2.武昌起义爆发后,革命党人希望帝国主义保持善意的“中立”或援助中国革命。直到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革命党人仍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对帝国主义维护和支持袁世凯破坏革命的行径,从未有过明确、坚决的反对。这反映了 (  )
A.袁世凯企图窃取革命果实
B.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的强大
C.革命党人坚持共和的决心
D.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
【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以看出,资产阶级革命派对于帝国主义始终抱有幻想,甚至在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破坏革命之时,资产阶级革命派也未明确、坚决的反对,这反映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成长起来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具有软弱性,D正确;A脱离材料主旨,排除;B与题干中“武昌起义爆发后,革命党人希望帝国主义保持善意的‘中立’或援助中国革命”不符,排除;C与题干信息相反,排除。
3.(2023·济南高一检测)1912年3月11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宋教仁说:“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则总统政治上之权力至微,虽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
A.是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B.旨在维护民主共和的革命成果
C.体现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
D.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
【解析】选B。根据材料“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则总统政治上之权力至微,虽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可知内阁制取代总统制有利于约束总统权力,维护民主共和政体,B正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排除A;“则总统政治上之权力至微”说明约法的主要目的是约束总统权力,维护民主共和政体,体现了资产阶级反封建的革命性,排除C;辛亥革命结束后,革命果实被窃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并未得到改变,排除D。
4.(2023·烟台高一检测)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该学者意在强调辛亥革命(  )
A.激发了民主平等意识
B.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
C.推动了社会移风易俗
D.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解析】选A。解题时抓住“辛亥革命”,由此可以判断出材料中“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强调了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的影响,指的是辛亥革命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A表述符合题意。B不是材料强调的主要内容;C在材料中没有涉及;D错误,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
5.某史学家说:“袁世凯那台滑稽戏的演出,也是要靠个班底的。他老人家晚年,班底里的主要配角,一个个各唱其戏,他这个袁兰芳只好唱个独角戏,就卖不了票了。”上述材料反映出袁世凯复辟帝制导致其 (  )
A.众叛亲离,陷于孤立
B.遭到了帝国主义的反对
C.被迫向革命党人屈服
D.成为帝国主义的代理人
【解析】选A。“班底里的主要配角,一个个各唱其戏”,说明袁世凯统治集团内部已四分五裂。“卖不了票了”说明社会各阶层都加入了反对袁世凯的行列,袁世凯成了众矢之的,故选A。
6.(2021·山东等级考·T7)1913—1921年,中国海关税征收额受国际局势影响出现了一定变化。下列各项反映这一时期变化状况的是 (  )
【解析】选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4-1918年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此时西方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海关税征收额有所下降。而随着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西方列强卷土重来,因此中国海关税征收额有所上升,A为正确选项。
7.(2023·日照高一检测)下图是丰子恺在民国时期创作的漫画《某父子》。从社会习俗演变的角度看,该漫画体现出的社会特征是 (  )
A.新旧杂陈
B.中西交融
C.殖民色彩
D.新陈代谢
【解析】选A。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走在前面的子身穿西装,走在后面的父身着传统服饰,由父子二人的服饰可知当时的社会特征是新旧杂陈,A正确;二人服饰体现的是新旧杂陈,“交融”的说法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根据二人的服饰无法看出具有殖民色彩,排除C;父的服饰是传统服饰,并没有被取代,因此不能说明是新陈代谢,排除D。
8.(2023·济南高一检测)陈独秀、胡适等人成为白话文运动的中坚。“欲救亡图存,必先兴教育、开民智;而文言文晦涩难懂,当时中国五亿人中,能文言者不过百分之一,不可能成为普及思想、教育民众的利器。”由此可知,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的根源是 (  )
A.得到了陈独秀、胡适等人的支持
B.白话文通俗易懂,比文言文先进
C.有利于文化的大众化与新思想的传播
D.20世纪初文言文已经被人们所抛弃
【解析】选C。根据“欲救亡图存,必先兴教育、开民智;而文言文晦涩难懂,当时中国五亿人中,能文言者不过百分之一,不可能成为普及思想、教育民众的利器”可得出提倡白话文可以让更多的人接触到知识,更有利于思想的解放,促进文化的传播,C正确;陈独秀、胡适等人的支持属于个人因素,不是根源,排除A;B只是表面的优势,不是根源,排除;D说法太过绝对,排除。
【补偿训练】
  1915—1918年间,陈独秀等人在《新青年》杂志上大力宣传西方民主、科学思想时;梁启超、梁漱溟、马一浮等人纷纷发表文章,表示要反思西方文化,重新认识中国文化。这说明 (  )
A.“尊孔复古”逆流再次出现
B.封建礼教遗毒仍根深蒂固
C.新文化运动思想内涵丰富
D.学者混淆先进与落后界限
【解析】选C。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宣传西方民主、科学思想,反对中国传统文化,但1915—1918年间,又有学者表示要反思西方文化,重新认识中国文化,表明新文化运动思想内涵丰富,并非完全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全盘吸收西方文化,故C正确;反思西方文化,重新认识中国文化,并非“尊孔复古”和恢复封建礼教,排除A、B;材料反映了学者理性对待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并非混淆先进与落后界限,D错误。
9.一位学者对发生于近代的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是:“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反帝”却“崇拜”帝国主义文化。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主要作用是 (  )
A.推动经济近代化 B.推动政治近代化
C.推动思想近代化 D.推动教育近代化
【解析】选C。“‘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反帝’却‘崇拜’帝国主义文化”符合新文化运动的特征,其推动了思想近代化,C正确;洋务运动推动经济近代化,排除A;戊戌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推动政治近代化,B排除;D不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作用,排除。
二、非选择题(共13分)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
材料二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为一大中华民国。
——《清帝逊位诏书》
材料三 法学教授高全喜在《立宪时刻》中谈道:“清帝不是逊位给一家一姓的王朝,而是逊位给了一个未来的立宪共和政体,这是它与中国传统禅让的不同之处。”
(1)结合史实说明“孙中山之革命”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更替的根本区别,并分析造成“孙中山之革命”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的主要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帝逊位诏书》颁布的意义。(6分)
【解析】第(1)题,第一问从辛亥革命的性质以及建立的政治体制来分析。第二问从辛亥革命爆发的经济因素、思想因素来分析。第(2)题根据材料二可以看出其为民国全面继承清朝统治权和疆域提供了重要法理依据;从材料三可以看出其结束了清王朝统治,逊位给了一个未来的立宪共和政体。
答案:(1)根本区别: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
主要原因: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立宪派和革命派的发展壮大。
(2)意义:结束了清王朝统治,逊位给了一个未来的立宪共和政体;为民国全面继承清朝统治权和疆域提供了重要法理依据;有助于民国中央政府尽快获得国际认可。
【备选习题】
1.观察下表,这说明 (  )
革命与改良的“赛跑”
革命党革命救国 清政府改良自救
1894年兴中会成立 1901年宣布实施“新政”
1905年同盟会成立 1905年废除科举考试
1906年萍浏醴起义 1906年下诏“预备仿行立宪”
1907年镇南关起义 1907年下令成立资政院
1911年黄花岗起义 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911年武昌起义 1911年第一届内阁成立
A.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B.武装起义是救国的主要方式
C.推翻封建帝制成为时代潮流
D.发展资本主义成为社会共识
【解析】选A。材料体现的是在革命起义不断高涨的情况下,清政府主动开启政治变革的进程,说明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A正确;B、C与材料无关,排除;D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2.《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中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辛亥革命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关于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树墩还在”指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B.“将这棵大树砍断”指推翻了中国封建制度
C.袁世凯称帝是“萌发”的重要表现
D.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近代文明的发展
【解析】选B。抓住题干中关键信息“不正确的是”,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不是封建制度,故B与题意相符。
3.有人认为:“过去五千年的中华通史,实是一部‘帝王专制史’;而现代的中华通史,则是一部‘民主政治史’。”从君主到民主的历史转型中,成功的开端是 (  )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甲午中日战争  D.辛亥革命
【解析】选D。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符合材料所述的“帝王专制史”的结束;辛亥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符合“民主政治史”的开端,故D与题意相符。
4.下表是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一些部门资本额增长情况统计表(单位:万元),关于下表的说法准确的是 (  )
行业 1913年 1921年 增长量 发展增幅%
棉纺 1 423 9 842 8 419 591.6
面粉 885 3 257 2 372 268.0
缫丝 1 603 2 253 650 40.5
卷烟 138 1 680 1 542 1 117.4
水泥 285 880 595 208.8
火柴 294 746 452 153.7
合计 4 628 18 658 14 030 303.2
A.民国初年的重工业发展最迅速
B.民族工业的资本总额迅速增加
C.工业分布上西部多于东部地区
D.北洋政府的政策阻碍工业发展
【解析】选B。根据材料“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一些部门资本额增长情况统计表”可知,从1913年到1921年中国的棉纺织业、面粉业、卷烟业等行业的增长量和发展速度均有显著增长,因此B符合题意;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主要集中在以面粉和纺织业为主的轻工业部门,A不符合史实,排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C排除;这一时期北洋政府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持鼓励的政策,D排除。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陈独秀宣称数百年来,这个社会的动荡不宁,主要是中西两种根本性质相反的文化相冲突的结果……到民国初元,一部分优秀国民意识到要通过共和制,求得“政治根本问题”的解决。而民国建立后,热爱共和的人们由于在共和制下备受专制之苦,不能不产生根本解决政治问题的“最后觉悟”。自由政治、国民政治、自治政治必须处于多数国民的自觉自动,必须建立在多数国民思想人格变更的基础上。否则,共和、立宪便是作伪的装饰品。
——摘编自许纪霖、陈达凯主编
《中国现代化史》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尖锐地批评了传统儒学的有关内容,但是他们并未全盘否定儒学。中国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是一个较之传统儒家意义更为广大的传统。在对待这个大传统的态度问题上,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的看法。陈独秀认为,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上海某报批评北京大学设立“元曲”的课目,指元曲为“亡国之音”,认为不当讲授。陈独秀反对这一看法。他还公开承认,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过于急切,是对传统语言文字用了“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
——摘编自李良玉《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指出陈独秀“根本解决政治问题”的办法是什么。他为此作了哪些努力 (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分析这些认识产生的原因。(6分)
【解析】第(1)题“必须建立在多数国民思想人格变更的基础上”可以看出陈独秀认为“根本解决政治问题”的方法在思想层面,要破除传统文化中的腐朽观念,改造国民思想。他为此作的努力主要体现在新文化运动上:创办《青年杂志》,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反对封建礼教,推动思想革新。第(2)题,第一问,根据材料,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待传统文化明显有激进与理智之分,但其共识在于,均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即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第二问,这些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是:袁世凯尊孔复古,思想界掀起文化讨伐;同时,这也是辛亥革命以来,民主思想广泛传播的表现。根据时代背景得出原因。
答案:(1)办法:破除传统文化中的腐朽观念,改造国民思想。努力:创办《青年杂志》,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反对封建礼教,推动思想文化革新。
(2)认识: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原因:抵制尊孔复古逆流的需要;受到启蒙思想(民主思想)影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