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素养检测(四)(第四单元)
(25分钟 4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7分)
1.(2023·东营高一检测)有学者认为,明朝时期皇权弱化时,内阁的作用可能被凸显;相反,皇权强化时,内阁作为附庸的表现可能更为突出。这表明明朝内阁 ( )
A.成为法定中央决策机构
B.意在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C.受到司礼监的严重制约
D.始终服务于专制皇权
【解析】选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作用和地位的变化取决于皇权的强弱,表明明朝内阁始终服务于专制皇权,D正确;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中央决策机构,排除A;明朝设立内阁的背景是相权的废除,排除B;材料并未强调内阁与司礼监的关系,排除C。
【补偿训练】
《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
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D.新的辅佐机构出现
【解析】选D。依据所学知识,清朝前期以武立国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明朝废宰相权分六部,就已经实现了六部分掌行政权力的局面,清初贵族利益的代表机构为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内阁无关,内阁权力的削弱主要是由于南书房和军机处的设置,所以A、B、C说法不正确,所以选D。
2.(2022·山东等级考·T4)明朝时期,朝廷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这些规定旨在 ( )
A.保证监察规范有效
B.限制监察御史权力
C.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D.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
【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朝廷在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的同时,还要求地方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的相关情况,说明朝廷加强对监察御史的管理,目的是保证监察规范有效,A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加强管理,而不是限制监察御史权力,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材料强调的是加强对监察御史的管理,没有涉及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排除D。
3.(2023·潍坊高一检测)有学者认为:“东方的航海家(中国人)从容温顺,不记前仇,慷慨大方;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该学者重在强调明朝( )
A.推行薄来厚往的贸易政策
B.固守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
C.注重扩大中国的政治影响
D.秉持以和为贵的外交理念
【解析】选D。根据材料“东方的航海家(中国人)从容温顺,不记前仇,慷慨大方;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评价的是郑和下西洋,学者的这一评价体现了郑和下西洋和平外交、友好交往的特点,进而反映出学者重在强调明朝秉持以和为贵的外交理念,D正确;材料未体现推行薄来厚往的贸易政策,排除A;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郑和下西洋传达了和平友善的中国精神,并非扩大中国的政治影响,排除C。
4.(2023·淄博高一检测)下表为康熙年间苏州织造李煦的奏折内容摘录。由此可知,奏折制度 ( )
上奏内容 上奏时间
苏州得雨并报米价折 康熙三十二年七月
贺亲征噶尔丹获胜折 康熙三十五年七月
闻太仓有人起事折 康熙四十六年十二月
巡盐张应召居官情形折 康熙六十年八月
A.降低了地方行政效率
B.赋予了中央机构决策权
C.滋生了因循守旧风气
D.强化了对官僚机构控制
【解析】选D。通过奏折制度,皇帝可以更好地知晓地方的事务,加强对官僚机构的控制,D正确;奏折制度并不会降低地方行政效率,排除A;奏折制度并不会赋予中央机构决策权,排除B;C与奏折制度无关,排除。
5.鉴于台湾所用南明永历年号的钱币甚多,1689年,清政府发行“康熙通宝”钱币(如图),其背面刻有满文、汉文书写的“台”字。这表明清朝 ( )
A.推翻了南明政权的统治
B.大力推行文化专制政策
C.加强了对台湾的有效管辖
D.货币受南明钱币影响大
【解析】选C。根据材料鉴于台湾沿用南明货币,1689年清政府在台湾货币方面废旧立新,发行“康熙通宝”。结合所学可知,1684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加强了对台湾地区的管理,材料所述在台湾发行新货币,证明清政府加强了对台湾的有效管辖,C正确;1689年之前,南明政权就已经被推翻,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货币改革,而不是文化专制政策,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清朝废除了南明货币,而不是清朝货币受到南明钱币影响,排除D。
6.清朝实行限制对外贸易政策,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港口。这一政策 ( )
A.巩固了清朝的统治
B.导致中国落后于西方
C.促进中外经济交流
D.避免了西方殖民入侵
【解析】选B。根据题干材料,这一政策是闭关锁国政策。清朝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这一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外联系,影响了中国吸收世界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阻碍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使中国近代在世界上落伍。故选B。闭关锁国政策并没有巩固清朝的统治,A错误;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交流,C错误;清朝的闭关锁国并没有阻止西方殖民入侵,D错误。
7.(2023·滨州高一检测)明初珠江三角洲一带“果基鱼塘”繁荣,在鱼塘周围种植果树,用鱼的排泄物做果树的肥料。明末开始出现大量的“桑基鱼塘”,即基种桑,塘蓄鱼,桑饲蚕,再以蚕屎饲鱼,塘泥肥桑。这反映出当地 ( )
A.农业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特色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C.粮食生产出现不断萎缩的现象
D.土地集中的趋势明显
【解析】选A。根据材料“即基种桑,塘蓄鱼,桑饲蚕,再以蚕屎饲鱼,塘泥肥桑”可知,明朝形成的“桑基鱼塘”将种植、渔业、养殖相结合,多种经营方式并存,A正确;材料只提到农业的经营方式,与农产品商品化无关,排除B;材料并未涉及粮食生产的信息,排除C;材料只是提到经营方式,与土地集中程度关系不大,排除D。
8.黄宗羲认为,国家法律起源于“公利”, 即为了防止由于自私自利对他人利益造成损坏而形成,这种“公利”属于社会全体成员。这说明黄宗羲 ( )
A.反对个人利益
B.主张人人平等
C.反对专制皇权
D.主张法治社会
【解析】选C。根据题中“‘公利’属于社会全体成员”与明末清初政治上的君主专制形成对比,故C正确。
9.明中叶以前,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多被描述为见利忘义、骄奢淫逸之徒;此后,秉性端庄、诚信有义的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中却屡见不鲜。商人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
A.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
B.商业道德伦理发生重大变化
C.士人主流价值取向改变
D.社会经济变动冲击传统观念
【解析】选D。明朝后期起,商品经济获得迅速发展,商人的社会地位也有所提高。文学作品中商人形象的变化与社会经济的变动密切相关。故选D。
【补偿训练】
明朝中后期,以市井芸芸众生为主人公的世情小说勃兴。这些作品,有的描绘小手工业者之间真诚互助的新型职业道德,有的宣扬蔑视金钱等级、贵在知心互重的婚恋观念,也有的歌颂商人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理想。这段材料表明世情小说勃兴与下列哪一现象密切相关 ( )
A.民族矛盾尖锐
B.皇权高度膨胀
C.工商业市镇繁荣
D.近代科学传入
【解析】选C。随着商业的繁荣,城市生活更加丰富,为了适应市井生活需要,以市井芸芸众生为主人公的世情小说勃兴。所以答案选C。
二、非选择题(共13分)
10.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加强,中央机构有所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
(1)根据材料一,分析图中所示明代政府构架演变的时间及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军机处设置的时间及其影响。你是否同意对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的评价 为什么 (7分)
(3)材料一到材料二的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什么趋势 (2分)
【解析】第(1)题第一问仔细分析图一、图二的变化,图一中皇帝下面有宰相,而图二中则无宰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明太祖时期废除宰相所致;第二问从废宰相的目的来回答。第(2)题中“时间”及“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关于评价,要理解题中观点,此观点认为军机处实际就是政府,此观点错误,“原因”从军机处的职能分析。第(3)题由废宰相到设军机处,体现的是皇权的强化,即君主专制的加强。
答案:(1)时间:明太祖时期。原因:强化君主专制的需要。
(2)时间:清朝雍正帝时期。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不同意,因为军机大臣必须完全执行皇帝的旨意,全国军政大权都集中到皇帝手中。
(3)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备选习题】
1.明清时期,为解决外地经商的困难,提高商业竞争力,以地缘为纽带的“商帮”兴起,尤其以徽商、晋商、粤商、宁波帮等十大商帮最为著名,他们在各都市、市镇建立“会馆”,并构筑严密的商业网。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 )
A.跨区域贸易日益繁荣
B.商业竞争异常激烈
C.地缘意识更加突出
D.重农抑商政策威胁商人利益
【解析】选A。“以地缘为纽带的‘商帮’兴起,尤其以徽商、晋商、粤商、宁波帮等十大商帮最为著名,他们在各都市、市镇建立‘会馆’,并构筑严密的商业网”可以看出跨区域间的商业贸易繁荣,故A正确。
2.明代李鼎在《李长卿集》中记载:“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明朝时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B.北方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
C.资本主义萌芽现象出现
D.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发达
【解析】选A。材料反映了明朝时期的贯穿南北的长途贩运商业活动,故A正确;南宋时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因而明朝时南方才是经济重心,故B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具有雇佣特征的资本主义萌芽的信息,故C错误;材料中仅体现国内各地区间的商业贸易,未体现对外贸易,故D错误。
3.萧公权教授谈到王阳明有这么一段话:“用明继起,发为学贵自得之论,言语行为皆纯由个人自决。良知学说似远承孟子,而含有打破偶像,掘动传统思想权威之倾向。”由此推知,阳明心学 ( )
A.强调个性解放
B.反对孔孟儒学
C.导致个人主义思想出现
D.超越了封建思想的范畴
【解析】选A。根据材料“良知学说似远承孟子,而含有打破偶像,掘动传统思想权威之倾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心学强调人的主观意志力量,有利于人的思想解放,A正确;心学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和发展,B排除;C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心学仍然属于儒学范畴,D排除。
4.概括各历史阶段的总体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繁盛与危机并存”是对下列哪一历史时期总体特征的最好概括( )
A.魏晋南北朝时期 B.隋唐时期
C.辽宋夏金元时期 D.明清时期
【解析】选D。明朝出现了倭寇,欧洲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侵占中国的台湾。17世纪中期,沙俄侵入黑龙江流域。这些史实说明中国明清时期出现社会危机。明朝和清朝前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所以呈现出的总体特征是“繁盛与危机并存”。故此题选D。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代人口的增长,早在康熙时期就已明显地表现出来。康熙以来的休养生息政策,尤其是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和摊丁入亩,使人口迅速增长。到乾隆中叶以后,人口激增与耕地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锐,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封建农业经济发展的速度。乾嘉时期,由于人口增加,耕地相对减少,这就势必造成地价上涨和粮食供应紧张。康雍时期的统治者,只是鼓励人民到边疆省份垦荒,扩大耕地面积和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解决人口激增带来的矛盾。到乾隆时期,除推广种植甘薯、玉米,还规定对暹罗商船运米来交易,万石以上的免船货税银十分之五。
材料二 尽管乾隆、嘉庆时期的土地耕地面积比康熙时期有所增加,由于尚未被开垦的土地已经很少,再加上土地兼并加剧,在广大农村,地少人多的矛盾十分尖锐。清代中期人口的激增,使有限的产品根本不能满足众多人口的消费,从而使清代社会陷入贫困、落后和饥荒的困境。由于技术设备没有根本改进,而增加的劳动力都集中在农村,走的是一条农业集约化的耕作道路,反而降低了农业生产率,增大了农业成本。这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利,影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
——以上材料摘编自庞毅
《中国清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3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人口膨胀对社会经济的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清政府缓解人口压力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简要评价。(7分)
【解析】第(1)题原因:根据“康熙以来的休养生息政策,尤其是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和摊丁入亩,使人口迅速增长”可得出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政府赋税改革,休养生息的政策;耕地面积扩大。第(2)题影响:积极:根据所学得出前期有助于社会生产的恢复;促进边疆地区农业的发展。消极:根据“人口激增与耕地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锐,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封建农业经济发展的速度”得出人地矛盾尖锐,地价上涨,粮食供应紧张;根据“康雍时期的统治者,只是鼓励人民到边疆省份垦荒,扩大耕地面积和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解决人口激增带来的矛盾”得出降低了农业生产率,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第(3)题措施:根据“康雍时期的统治者,只是鼓励人民到边疆省份垦荒,扩大耕地面积和精耕细作”得出开垦荒地;精耕细作;根据“到乾隆时期,除推广种植甘薯、玉米,还规定对暹罗商船运米来交易,万石以上的免船货税银十分之五”得出推广高产作物,鼓励从国外进口粮食。评价:根据“由于技术设备没有根本改进,而增加的劳动力都集中在农村,走的是一条农业集约化的耕作道路,反而降低了农业生产率,增大了农业成本。这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利,影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可得出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粮食供给,但当时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主要依靠农业的集约化经营,而开垦的荒地也有一定的限度,因此无法解决人口激增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
答案:(1)原因: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政府赋税改革,休养生息的政策;耕地面积扩大。
(2)影响:积极:前期有助于社会生产的恢复;促进边疆地区农业的发展。
消极:人地矛盾尖锐,地价上涨,粮食供应紧张;降低了农业生产率,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措施:开垦荒地;精耕细作;推广高产作物;鼓励从国外进口粮食。
评价: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粮食供给,但当时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主要依靠农业的集约化经营,而开垦的荒地也有一定的限度,因此无法解决人口激增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单元素养检测(四)(第四单元)
(25分钟 4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7分)
1.(2023·东营高一检测)有学者认为,明朝时期皇权弱化时,内阁的作用可能被凸显;相反,皇权强化时,内阁作为附庸的表现可能更为突出。这表明明朝内阁 ( )
A.成为法定中央决策机构
B.意在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C.受到司礼监的严重制约
D.始终服务于专制皇权
《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
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D.新的辅佐机构出现
2.(2022·山东等级考·T4)明朝时期,朝廷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这些规定旨在 ( )
A.保证监察规范有效
B.限制监察御史权力
C.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D.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
3.(2023·潍坊高一检测)有学者认为:“东方的航海家(中国人)从容温顺,不记前仇,慷慨大方;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该学者重在强调明朝( )
A.推行薄来厚往的贸易政策
B.固守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
C.注重扩大中国的政治影响
D.秉持以和为贵的外交理念
4.(2023·淄博高一检测)下表为康熙年间苏州织造李煦的奏折内容摘录。由此可知,奏折制度 ( )
上奏内容 上奏时间
苏州得雨并报米价折 康熙三十二年七月
贺亲征噶尔丹获胜折 康熙三十五年七月
闻太仓有人起事折 康熙四十六年十二月
巡盐张应召居官情形折 康熙六十年八月
A.降低了地方行政效率
B.赋予了中央机构决策权
C.滋生了因循守旧风气
D.强化了对官僚机构控制
5.鉴于台湾所用南明永历年号的钱币甚多,1689年,清政府发行“康熙通宝”钱币(如图),其背面刻有满文、汉文书写的“台”字。这表明清朝 ( )
A.推翻了南明政权的统治
B.大力推行文化专制政策
C.加强了对台湾的有效管辖
D.货币受南明钱币影响大
6.清朝实行限制对外贸易政策,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港口。这一政策 ( )
A.巩固了清朝的统治
B.导致中国落后于西方
C.促进中外经济交流
D.避免了西方殖民入侵
7.(2023·滨州高一检测)明初珠江三角洲一带“果基鱼塘”繁荣,在鱼塘周围种植果树,用鱼的排泄物做果树的肥料。明末开始出现大量的“桑基鱼塘”,即基种桑,塘蓄鱼,桑饲蚕,再以蚕屎饲鱼,塘泥肥桑。这反映出当地 ( )
A.农业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特色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C.粮食生产出现不断萎缩的现象
D.土地集中的趋势明显
8.黄宗羲认为,国家法律起源于“公利”, 即为了防止由于自私自利对他人利益造成损坏而形成,这种“公利”属于社会全体成员。这说明黄宗羲 ( )
A.反对个人利益
B.主张人人平等
C.反对专制皇权
D.主张法治社会
9.明中叶以前,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多被描述为见利忘义、骄奢淫逸之徒;此后,秉性端庄、诚信有义的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中却屡见不鲜。商人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
A.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
B.商业道德伦理发生重大变化
C.士人主流价值取向改变
D.社会经济变动冲击传统观念
明朝中后期,以市井芸芸众生为主人公的世情小说勃兴。这些作品,有的描绘小手工业者之间真诚互助的新型职业道德,有的宣扬蔑视金钱等级、贵在知心互重的婚恋观念,也有的歌颂商人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理想。这段材料表明世情小说勃兴与下列哪一现象密切相关 ( )
A.民族矛盾尖锐
B.皇权高度膨胀
C.工商业市镇繁荣
D.近代科学传入
二、非选择题(共13分)
10.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加强,中央机构有所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
(1)根据材料一,分析图中所示明代政府构架演变的时间及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军机处设置的时间及其影响。你是否同意对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的评价 为什么 (7分)
(3)材料一到材料二的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什么趋势 (2分)
【备选习题】
1.明清时期,为解决外地经商的困难,提高商业竞争力,以地缘为纽带的“商帮”兴起,尤其以徽商、晋商、粤商、宁波帮等十大商帮最为著名,他们在各都市、市镇建立“会馆”,并构筑严密的商业网。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 )
A.跨区域贸易日益繁荣
B.商业竞争异常激烈
C.地缘意识更加突出
D.重农抑商政策威胁商人利益
2.明代李鼎在《李长卿集》中记载:“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明朝时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B.北方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
C.资本主义萌芽现象出现
D.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发达
3.萧公权教授谈到王阳明有这么一段话:“用明继起,发为学贵自得之论,言语行为皆纯由个人自决。良知学说似远承孟子,而含有打破偶像,掘动传统思想权威之倾向。”由此推知,阳明心学 ( )
A.强调个性解放
B.反对孔孟儒学
C.导致个人主义思想出现
D.超越了封建思想的范畴
4.概括各历史阶段的总体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繁盛与危机并存”是对下列哪一历史时期总体特征的最好概括( )
A.魏晋南北朝时期 B.隋唐时期
C.辽宋夏金元时期 D.明清时期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代人口的增长,早在康熙时期就已明显地表现出来。康熙以来的休养生息政策,尤其是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和摊丁入亩,使人口迅速增长。到乾隆中叶以后,人口激增与耕地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锐,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封建农业经济发展的速度。乾嘉时期,由于人口增加,耕地相对减少,这就势必造成地价上涨和粮食供应紧张。康雍时期的统治者,只是鼓励人民到边疆省份垦荒,扩大耕地面积和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解决人口激增带来的矛盾。到乾隆时期,除推广种植甘薯、玉米,还规定对暹罗商船运米来交易,万石以上的免船货税银十分之五。
材料二 尽管乾隆、嘉庆时期的土地耕地面积比康熙时期有所增加,由于尚未被开垦的土地已经很少,再加上土地兼并加剧,在广大农村,地少人多的矛盾十分尖锐。清代中期人口的激增,使有限的产品根本不能满足众多人口的消费,从而使清代社会陷入贫困、落后和饥荒的困境。由于技术设备没有根本改进,而增加的劳动力都集中在农村,走的是一条农业集约化的耕作道路,反而降低了农业生产率,增大了农业成本。这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利,影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
——以上材料摘编自庞毅
《中国清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3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人口膨胀对社会经济的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清政府缓解人口压力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简要评价。(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