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单元素养检测(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一) 单元素养检测(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22 13:27:35

文档简介

单元素养检测(一)(第一单元)
(45分钟 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3·临沂高一检测)考古发现,黄河上游齐家文化出现铜器,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出现祭坛和玉礼器,北方草原的新石器文化则以细小的打制、压制石器为主要特色。这反映出当时 (  )
A.自然环境决定文明发展程度
B.不同文化之间缺乏联系
C.中华文明具有多源性的特点
D.中原地区长期居于领先地位
【解析】选C。根据材料“黄河上游齐家文化出现铜器,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出现祭坛和玉礼器,北方草原的新石器文化则以细小的打制、压制石器为主要特色”可知,中华文明的起源有多个源头,反映了其多源性的特点,C正确;自然环境对文明发展程度产生重要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排除A;材料侧重于中华文明的源头多样,而非不同文明之间的联系,排除B;由材料内容无法得出“中原地区长期居于领先地位”的结论,排除D。
2.(2023·烟台高一检测)下表为良渚古城遗址发掘的随葬品一览表。据此可以推知,当时 (  )
随葬品情况 墓主身份
百件以上;以玉器为主,无生产工具 神王
几十件左右;玉器多于陶、石器 宗教显贵或 军事权贵
几件至十几件;少玉器,多陶、石器 上层平民
一件或几件;只有陶、石器 普通平民
A.手工业技术较先进
B.社会阶级分化明显
C.初具早期国家形态
D.中原文化得到扩展
【解析】选B。从表格信息看出,不同身份的墓主随葬品差别很大,“神王”“宗教显贵或军事权贵”等信息说明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体现当时社会阶级分化明显,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手工业技术较先进,排除A;国家出现的标志是出现政府、军队和法律,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良渚文化是中原文化的扩展,排除D。
3.考古证明,距今约5 00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中国大地上已经邦国林立,有的邦国都城较大,其中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这反映了该时期中国(  )
A.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B.建立起健全的祭祀礼制
C.确立了成熟的政治体制
D.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
【解析】选A。“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都是早期国家所具备的因素,说明这一时期的中国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故选A;材料不能说明建立起健全的祭祀礼制,排除B;距今约5 000年前是新石器时代,此时并没有确立成熟的政治体制,排除C;仅根据陶寺遗址无法说明多元一体,排除D。
4.(2023·潍坊高一检测)西周之前天子和诸侯之间没有君臣之分,天子是诸侯之长。西周推行分封制,确立了天子的尊贵地位,从此天子成为诸侯之君。据此说明西周(  )
A.继承了商朝的政治制度
B.统治方式实现根本变化
C.已经建立大一统的国家
D.王权得到一定程度强化
【解析】选D。西周之前天子和诸侯之间没有君臣之分,分封制确立了天子为诸侯之君的尊贵地位,说明西周王权得到一定程度强化,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西周继承了商朝的政治制度,排除A;材料反映天子地位的变化,无法体现统治方式实现根本变化,排除B;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排除C。
5.战国文献中出现了“九州”的地理概念,豫州、并州、冀州等皆属中原,而如北方之幽州、南方之荆州、东南之扬州都已覆盖了传统上的四夷居住地。“九州”的出现 (  )
A.加速了统一局面的到来
B.表明原有封国不复存在
C.适应了尊王攘夷的需要
D.是华夏文明扩展的结果
【解析】选D。在战国时期就存在“九州”的地域区划,故“加速了统一局面的到来”错误,排除A;“九州”的地域区划和诸侯国的划分并不冲突,故B错误;C与材料无关;根据战国九州“覆盖了传统上的四夷居住地”,说明华夏文明发展,周边的少数民族之地也成为中国九州的一部分,故D正确。
6.(2022·山东等级考·T1)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群臣不用礼义教训则不详”。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 (  )
A.尚法存礼 B.尊法敬天
C.崇德重法 D.外儒内法
【解析】选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说明田齐法家主张用法律来治理国家;“群臣不用礼义教训则不详”,说明田齐法家主张臣民需要用礼义来教育,不然则不详。上述材料观点体现田齐法家用法律来治理国家,用礼义来教育臣民的思想特点,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敬天,排除B;德是内在的道德情感,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材料强调的是法和礼,排除C;田齐法家主张以法为主,同时存礼,排除D。
7.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成为时代风潮。推动这一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战争频繁
B.诸侯争霸
C.王室衰微
D.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解析】选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作为生产领域的革命,带动了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的变革,进而引发了新兴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的变法运动。生产力的发展是引发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D正确。
8.(2023·青岛高一检测)秦律规定,郡守须派人到各地巡察,对不守法律的属吏依法论处;各县属吏如有不法行为,而令、丞未认真查处者,将令、丞上报京都处置。该规定旨在 (  )
A.规范官吏行政 B.削弱地方权力
C.严格控制民众 D.树立法律权威
【解析】选A。根据材料“郡守须派人到各地巡察,对不守法律的属吏依法论处”“令、丞未认真查处者,将令、丞上报京都处置”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加强对官吏的巡察和监督,对官吏不法行为进行严格惩处,这些措施意在规范官吏行政,严格吏治,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秦朝加强官员管理与监督的措施,没有涉及削弱地方权力、控制民众等方面信息,排除B、C;材料强调的是强化吏治以加强中央集权,“树立法律权威”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
【深化点拨】郡县官僚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9.秦汉时期,面对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的冲突,为了保卫自己的文明系统,帝国采取“用制险塞”的隔绝固守与“导途凿空”的外拓互通并举之策。表现在(  )
A.联络西域,夹击匈奴;通婚和亲
B.讨伐匈奴;南征百越,开凿灵渠
C.修建驰道,设置驿站;开发象郡
D.修筑长城;通使西域,开辟丝路
【解析】选D。根据“秦汉时期”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用制险塞’的隔绝固守”指的是修筑长城,“‘导途凿空’的外拓互通”指的是通使西域和开辟丝绸之路,D正确。
10.(2023·淄博高一检测)汉武帝“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以至于形成了从皇帝、丞相、博士到地方官都会讲经学的局面。上述局面的出现 (  )
A.加速了儒学独尊局面的形成
B.标志着儒学以外其他学派的消亡
C.促成了中央集权的行政机制
D.导致了思想学术界的黑暗和倒退
【解析】选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尊崇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以至于形成了从皇帝、丞相、博士到地方官都会讲经学的局面”,A正确;汉朝儒学虽然取得独尊地位,但是其他学派并未消亡,排除B;材料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C;尊崇儒术并未导致思想学术界倒退,排除D。
11.某同学根据东汉中后期政局变化画了一幅示意图(如下)。图中A、B两处应为(  )
A.与民休息、尊崇儒术
B.王莽改制、农民起义
C.光武中兴、党锢之祸
D.外戚专权、宦官得宠
【解析】选D。东汉时期,幼主继位,母后临朝,导致外戚专权,君权旁落,A是外戚专权;皇帝长大后,依靠宦官,诛杀外戚,夺回君权,结果导致宦官得宠,把持朝政,故选D。
12.鲁迅先生曾称誉《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下列关于《史记》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记述了从秦始皇到汉武帝时期的主要史事
B.由史学家班固所著
C.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D.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解析】选C。根据课本所学,《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的历史。所以C表述正确,A、B、D表述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二、非选择题(第13题8分,第14题16分,共24分)
13.(2023·德州高一检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图是某一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目录第二讲及第一条子目。
根据所学知识,仿照第一条子目,为该讲补充两条子目。(8分)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第一子目所涉及的是春秋时期的制度变革,因此结合所学,可从经济、思想文化的角度概括这一时期的特征。
答案:示例:
二、社会经济的发展
铁制农具的使用/牛耕的推广/货币流通广泛/工商业繁荣(任答三点即可,其他内容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三、思想的活跃
私学兴起/士阶层的崛起/孔子和老子/百家争鸣(任答三点即可,其他内容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也可以从列国纷争、贵族等级秩序的瓦解、各国的变法运动、华夏认同观念增强等角度补充子目)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汉武帝)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某一制度之消失,也决不是无端忽然地消失了,它必有流变,早在此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制度的后影,渐渐地在变质。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变更制度”的三项具体举措。(6分)
(2)结合秦汉之际政治制度变迁的史实,对材料二的观点(选择一个观点)进行简要阐释。(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严密)(10分)
【解析】第(1)题,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汉武帝加强统治的措施,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回答。第(2)题,示例一:观点:据材料“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可提炼观点为:任何制度的确立都有其渊源和演变的过程。阐释: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秦汉中央官制的变化回答。示例二:观点:据材料“某一制度之消失,也决不是无端忽然地消失了,它必有流变,早在此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制度的后影,渐渐地在变质”可提炼观点为:任何制度的消失都有其原因及后续的影子。阐释: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秦汉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回答。
答案:(1)设置中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选官制度;设置刺史,监察地方官员与豪强势力;任用酷吏治理地方;改革币制,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制度;推行均输平准,平抑物价;尊崇儒术;出使西域、设立四郡。(任意三项即可)
(2)示例一:任何制度的确立都有其渊源和演变的过程。
汉朝建立之初,在中央官制上承袭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为解决这一制度下权臣专权、威胁皇权的问题,武帝时期增设由皇帝直接掌握的中朝,使三公九卿逐渐变为外朝,通过中朝和外朝的相互牵制,达到削弱相权、强化皇权的效果。汉朝中央官制对秦朝制度的承袭与变化,体现了一项政治制度的确立并非孤立不变的,而是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动。
示例二:任何制度的消失都有其原因及后续的影子。
汉朝建立之初,在承袭秦朝制度并汲取秦朝速亡教训的基础上,在地方行政制度上推行郡县与分封并行制;为解决诸侯国对中央集权的严重威胁,加强国家对郡县的控制,武帝时期通过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同时在各州部设置刺史加强对郡级官员及子弟与地方豪强的监控。汉朝地方官制对秦朝制度的承袭与变化,体现了一项政治制度的确立并非孤立不变的,而是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动。
(示例不作为唯一参考答案,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成理即可)单元素养检测(一)(第一单元)
(45分钟 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3·临沂高一检测)考古发现,黄河上游齐家文化出现铜器,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出现祭坛和玉礼器,北方草原的新石器文化则以细小的打制、压制石器为主要特色。这反映出当时 (  )
A.自然环境决定文明发展程度
B.不同文化之间缺乏联系
C.中华文明具有多源性的特点
D.中原地区长期居于领先地位
2.(2023·烟台高一检测)下表为良渚古城遗址发掘的随葬品一览表。据此可以推知,当时 (  )
随葬品情况 墓主身份
百件以上;以玉器为主,无生产工具 神王
几十件左右;玉器多于陶、石器 宗教显贵或 军事权贵
几件至十几件;少玉器,多陶、石器 上层平民
一件或几件;只有陶、石器 普通平民
A.手工业技术较先进
B.社会阶级分化明显
C.初具早期国家形态
D.中原文化得到扩展
3.考古证明,距今约5 00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中国大地上已经邦国林立,有的邦国都城较大,其中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这反映了该时期中国(  )
A.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B.建立起健全的祭祀礼制
C.确立了成熟的政治体制
D.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
4.(2023·潍坊高一检测)西周之前天子和诸侯之间没有君臣之分,天子是诸侯之长。西周推行分封制,确立了天子的尊贵地位,从此天子成为诸侯之君。据此说明西周(  )
A.继承了商朝的政治制度
B.统治方式实现根本变化
C.已经建立大一统的国家
D.王权得到一定程度强化
5.战国文献中出现了“九州”的地理概念,豫州、并州、冀州等皆属中原,而如北方之幽州、南方之荆州、东南之扬州都已覆盖了传统上的四夷居住地。“九州”的出现 (  )
A.加速了统一局面的到来
B.表明原有封国不复存在
C.适应了尊王攘夷的需要
D.是华夏文明扩展的结果
6.(2022·山东等级考·T1)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群臣不用礼义教训则不详”。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 (  )
A.尚法存礼 B.尊法敬天
C.崇德重法 D.外儒内法
7.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成为时代风潮。推动这一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战争频繁
B.诸侯争霸
C.王室衰微
D.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8.(2023·青岛高一检测)秦律规定,郡守须派人到各地巡察,对不守法律的属吏依法论处;各县属吏如有不法行为,而令、丞未认真查处者,将令、丞上报京都处置。该规定旨在 (  )
A.规范官吏行政 B.削弱地方权力
C.严格控制民众 D.树立法律权威
郡县官僚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9.秦汉时期,面对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的冲突,为了保卫自己的文明系统,帝国采取“用制险塞”的隔绝固守与“导途凿空”的外拓互通并举之策。表现在(  )
A.联络西域,夹击匈奴;通婚和亲
B.讨伐匈奴;南征百越,开凿灵渠
C.修建驰道,设置驿站;开发象郡
D.修筑长城;通使西域,开辟丝路
10.(2023·淄博高一检测)汉武帝“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以至于形成了从皇帝、丞相、博士到地方官都会讲经学的局面。上述局面的出现 (  )
A.加速了儒学独尊局面的形成
B.标志着儒学以外其他学派的消亡
C.促成了中央集权的行政机制
D.导致了思想学术界的黑暗和倒退
11.某同学根据东汉中后期政局变化画了一幅示意图(如下)。图中A、B两处应为(  )
A.与民休息、尊崇儒术
B.王莽改制、农民起义
C.光武中兴、党锢之祸
D.外戚专权、宦官得宠
12.鲁迅先生曾称誉《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下列关于《史记》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记述了从秦始皇到汉武帝时期的主要史事
B.由史学家班固所著
C.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D.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二、非选择题(第13题8分,第14题16分,共24分)
13.(2023·德州高一检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图是某一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目录第二讲及第一条子目。
根据所学知识,仿照第一条子目,为该讲补充两条子目。(8分)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汉武帝)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某一制度之消失,也决不是无端忽然地消失了,它必有流变,早在此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制度的后影,渐渐地在变质。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变更制度”的三项具体举措。(6分)
(2)结合秦汉之际政治制度变迁的史实,对材料二的观点(选择一个观点)进行简要阐释。(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严密)(10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