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二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22 13:28:39

文档简介

二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10分钟 25分)
(选择题每小题3分,非选择题10分,共25分)
1.(2023·济南高一检测) 楚庄王时,不断向中原用兵,与晋国争夺霸主地位。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阅兵周疆,周定王派王孙满慰劳楚军,楚庄王趁机向王孙满问九鼎之轻重。这反映了 (  )
A.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B.血缘纽带得到加强
C.分封制度遭到破坏
D.宗法制度受到冲击
【解析】选C。根据材料“阅兵周疆,周定王派王孙满慰劳楚军,楚庄王趁机向王孙满问九鼎之轻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阅兵周疆”有在周都洛邑陈兵示威之意,并且鼎是权力的象征,问鼎之轻重,显示了楚庄王觊觎周王室之意,这些都反映出当时诸侯崛起,分封制遭到破坏,C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地方封国力量壮大,冲击周王室的中央统治,而不是体现中央集权得以加强,并且这时期还未出现中央集权,排除A;血缘纽带强调的是宗法制,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宗法制内容,而是主要体现了分封制的破坏,排除B;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材料内容没有涉及血缘关系,排除D。
2.(2023·泰安高一检测)战国时期,华夏族对周边少数民族的政策,由春秋时的“尊王攘夷”逐渐变为“用夏变夷”。这一变化 (  )
A.加速了社会转型
B.冲击了贵族政治
C.促进了民族认同
D.推动了战国变法
【解析】选C。由“尊王攘夷”逐渐变为“用夏变夷”,意味着夷、夏之间的界限趋向模糊,民族情感趋向和谐,民族壁垒趋向消解。而在“用夏变夷”的同时,华夏文化也不断吸收周边文化的精华。所以,这一变化说明民族交流加强,体现了民族交融,促进了民族和文化认同,C正确;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转型,冲击了贵族政治,排除A、B;D与材料无关,排除。
3.孔子认为,统治者若能以“德”来治理国家,就能像北极星一样居于中枢而众星环绕,百姓就会按照统治者示范的行为去行动,如此国家就能得到治理。这体现出孔子 (  )
A.奉行百姓至上的执政理念
B.倡导个人自律
C.维护君臣尊卑的等级关系
D.主张道德教化
【解析】选D。依据材料“统治者若能以‘德’来治理国家”“百姓就会按照统治者示范的行为去行动”可知,孔子强调道德教化的作用,故选D。A、B、C与题意不符,排除。
4.(2023·德州高一检测) 法家认为:运用强民(即“礼、乐、《诗》、《书》、善、修、孝、悌、廉、辩”等儒家思想教化)的办法来惩处不服从法令的民众,君主的统治会被削弱;运用对待奸诈之人的方式来对待善良的人,国家就会治理得越来越强大。由此可见,法家主张 (  )
A.严刑峻法
B.执法要因人而异
C.礼法兼用
D.法律应及时变革
【解析】选A。法家反对使用教化的办法治理国家,认为这种方式不利于君主统治,而主张使用法、术、势来治理,即用对待奸诈之人的方式来对待善良的人,这说明法家主张严刑峻法,A正确;用对待奸诈之人的方式对待善良的人显然不是因人而异和法律因时而变,排除B、D;法家反对礼治,排除C。
5.“儒墨争雄,儒道争锋”“这也是一场历时三百多年的跨世纪大辩论,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跨世纪大辩论”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的急剧变化
B.私学兴起,人才辈出
C.统治者政策的引导
D.礼崩乐坏
【解析】选A。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的急剧变化,故选A;私学兴起是百家争鸣的表现,排除B;统治者在政策上并没有进行引导,排除C;礼崩乐坏是导致百家争鸣出现的部分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1)依据材料一中图一和图二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导致了社会上什么新兴阶级的出现 (6分)
(2)材料二中的百家争鸣和材料一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4分)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经济和思想领域的重大变革。第(1)题由图一中的铁制农具和图二中穿有鼻环的牛尊可知,这一时期在经济领域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而这一现象导致出现了封建制的生产关系,产生了新兴地主阶级。第(2)题考查经济对文化的影响。
答案:(1)新现象: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阶级:新兴地主阶级。
(2)内在联系:经济的变革,促成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备选习题】
1.探究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技能。根据提示,下表中应填入 (  )
①使用铁器和推广牛耕提高了生产力
②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
③农民起义频繁
④各国竞相实施富国强兵的变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选D。根据表中给出的信息可知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内容。①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经济原因,④是社会转型政治方面的原因,②③与这一时期的史实不符,因此选择D。
2.观察下列图片,从图一到图三的变化反映出的最准确的历史信息是 (  )
A.铁制农具使用范围的扩大
B.农业耕作技术不断改进
C.铁制农具已占据主导地位
D.传统农业经济不断发展
【解析】选B。图片信息反映的是耕作工具从骨制工具到石器工具,再到铁制工具,反映出农业耕作技术不断改进,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农具的演变,并没有体现铁制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也不能说明铁制农具已经占据主导地位。材料只反映农具的变化,无法充分说明传统农业经济不断发展。故A、C、D排除。
(10分钟 20分)
(选择题每小题3分,非选择题11分,共20分)
7.(2023·浙江1月选考真题·T2)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  )
A.铁犁铧用灌钢法制成
B.中国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
C.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
D.铁犁牛耕已经成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解析】选C。根据材料“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可知,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C正确;灌钢法是南北朝出现,排除A;公元前15世纪小亚细亚赫梯人最早掌握冶铁技术,排除B;材料未涉及牛耕,排除D。
8.商鞅变法规定: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据此可知,商鞅这些变法措施 (  )
A.缩小了百姓贫富差距
B.促进了秦国小农经济的发展
C.摧毁了宗法分封制度
D.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解析】选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时期的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及拆散大家庭的做法有利于秦国小农经济的发展,B正确;A、C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推行县制强化了中央集权,排除D。
9.(2023·淄博高一检测)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尊礼,主张“为国以礼”;道家“非礼”,认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法家否定礼治,提倡法治。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  )
A.私学兴起,民间思想异常活跃
B.礼崩乐坏,需要重建社会秩序
C.思想自由,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D.诸侯争霸,分封秩序开始瓦解
【解析】选B。据题意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不同的思想学派提出了不同的治国主张,这在本质上说明原有的统治秩序出现问题,需要建立新的社会秩序,故选B;A、C、D都是表现,没有反映出本质问题,排除。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理想统治方式,并分析民本思想的内涵。(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并指出这一现象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4分)
【解析】第(1)题内容:依据材料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民贵君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进行概括。理想统治方式:“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并结合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民本思想内涵可根据第一问中民本思想的内容,结合所学从君民关系、君主施政等角度进行回答。第(2)题特点:依据材料中的鲁国、齐地、楚地、三晋、秦地文化发展各有不同进行概括。影响:从思想的解放、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国古代政治理论的形成、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等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1)思想内容:民为邦本;因民利而利之;民贵君轻;君舟民水。
理想统治方式:君主用贤人,行仁政。
思想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
(2)特点: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
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先河;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开放和兼容并包。二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10分钟 25分)
(选择题每小题3分,非选择题10分,共25分)
1.(2023·济南高一检测) 楚庄王时,不断向中原用兵,与晋国争夺霸主地位。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阅兵周疆,周定王派王孙满慰劳楚军,楚庄王趁机向王孙满问九鼎之轻重。这反映了 (  )
A.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B.血缘纽带得到加强
C.分封制度遭到破坏
D.宗法制度受到冲击
2.(2023·泰安高一检测)战国时期,华夏族对周边少数民族的政策,由春秋时的“尊王攘夷”逐渐变为“用夏变夷”。这一变化 (  )
A.加速了社会转型
B.冲击了贵族政治
C.促进了民族认同
D.推动了战国变法
3.孔子认为,统治者若能以“德”来治理国家,就能像北极星一样居于中枢而众星环绕,百姓就会按照统治者示范的行为去行动,如此国家就能得到治理。这体现出孔子 (  )
A.奉行百姓至上的执政理念
B.倡导个人自律
C.维护君臣尊卑的等级关系
D.主张道德教化
4.(2023·德州高一检测) 法家认为:运用强民(即“礼、乐、《诗》、《书》、善、修、孝、悌、廉、辩”等儒家思想教化)的办法来惩处不服从法令的民众,君主的统治会被削弱;运用对待奸诈之人的方式来对待善良的人,国家就会治理得越来越强大。由此可见,法家主张 (  )
A.严刑峻法
B.执法要因人而异
C.礼法兼用
D.法律应及时变革
5.“儒墨争雄,儒道争锋”“这也是一场历时三百多年的跨世纪大辩论,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跨世纪大辩论”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的急剧变化
B.私学兴起,人才辈出
C.统治者政策的引导
D.礼崩乐坏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1)依据材料一中图一和图二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导致了社会上什么新兴阶级的出现 (6分)
(2)材料二中的百家争鸣和材料一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4分)
1.探究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技能。根据提示,下表中应填入 (  )
①使用铁器和推广牛耕提高了生产力
②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
③农民起义频繁
④各国竞相实施富国强兵的变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观察下列图片,从图一到图三的变化反映出的最准确的历史信息是 (  )
A.铁制农具使用范围的扩大
B.农业耕作技术不断改进
C.铁制农具已占据主导地位
D.传统农业经济不断发展
(10分钟 20分)
(选择题每小题3分,非选择题11分,共20分)
7.(2023·浙江1月选考真题·T2)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  )
A.铁犁铧用灌钢法制成
B.中国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
C.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
D.铁犁牛耕已经成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8.商鞅变法规定: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据此可知,商鞅这些变法措施 (  )
A.缩小了百姓贫富差距
B.促进了秦国小农经济的发展
C.摧毁了宗法分封制度
D.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9.(2023·淄博高一检测)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尊礼,主张“为国以礼”;道家“非礼”,认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法家否定礼治,提倡法治。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  )
A.私学兴起,民间思想异常活跃
B.礼崩乐坏,需要重建社会秩序
C.思想自由,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D.诸侯争霸,分封秩序开始瓦解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理想统治方式,并分析民本思想的内涵。(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并指出这一现象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