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9分)
1.(2023·济宁高一检测)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了“尽快把我国从落后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的主要任务。这一提法是基于 ( )
A.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颁布
B.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本实现
D.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2.(2023·滨州高一检测)1958年,全国掀起了大招工的浪潮,职工总数从上年度的3 100万剧增至5 194万。1961年,中共中央又作出大幅度精减职工的决策。随后两年,全国共减少城镇职工2 546万人。这一变化 ( )
A.有利于克服严重的经济困难
B.防止了“左”倾错误的发展
C.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D.加强了社会各阶层的流动
3.1972年,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用一个“友”字将尼克松访华的不同画面进行了巧妙呈现。尼克松访华 ( )
A.影响了世界政治格局
B.消除了大国霸权主义
C.促成了朝鲜战争停战
D.确立了中美同盟关系
二、非选择题(11分)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根据新的世界发展趋势,毛泽东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对中国的外交产生了重大影响,制定了团结第三世界,联合第二世界,反对两霸的方针。当时苏联被视为中国安全的最大威胁。为抵制苏联,防止苏美联合反华,中国政府作出了缓和中美关系的战略决策,从而使中国外交迅速摆脱了“文化大革命”前期的被动局面,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外交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国际影响迅速提高。
——摘编自张文伟、黎刚
《论20世纪中国国际地位演变的四个阶段》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外交出现崭新局面的主要史实。(11分)
【备选习题】
1.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召开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 ( )
A.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正确判断
B.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
C.决定在全国范围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
D.准备对经济进行调整以渡过经济困难
2.1956-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十年,以下词汇最能全面反映该时代特点的是 ( )
A.人民公社政策与农业合作化
B.“一大二公” “大跃进” “一五”计划
C.开国大典 公私合营 三大改造
D.中共八大 大炼钢铁 “八字方针”
3.有人以《人民日报》为例做统计,涉及“高产卫星”一词的文章,1958年有85篇,1959年有15篇,而1960年只有1篇。1960年数据下降主要是由于 ( )
A.拨乱反正的实行
B.对国民经济的调整
C.自然灾害影响
D.“总路线”的指引
4.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出被誉为“铁人”的石油工人王进喜等模范人物。他们的先进事迹突出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 )
A.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B.和平民主,反对独裁
C.改革开放,与时俱进
D.坚持科学,崇尚民主
5.1971年前10个月,尼日利亚、科威特、喀麦隆、圣马力诺、奥地利、伊朗等国先后与中国建交。该局面的出现 ( )
A.得益于中美关系正常化
B.说明了世界多极化的出现
C.取决于中国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D.有助于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6.1972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 635亿元,比1971年增长4.5%。1973年国民经济各项主要指标超额完成。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文化大革命”并没有冲击经济的发展
B.这与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有关
C.“文化大革命”期间经济保持快速增长
D.这是邓小平推行全面整顿的结果
【深化点拨】“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严重的破坏,使中国丧失了一次宝贵的发展机遇。但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老一辈革命家和人民群众对“左”倾错误的抵制,使国民经济有所恢复。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昌起义的枪声,掀开了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振兴的新的一页。从那时起,他们从井冈山一路走来,走过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万里长征,走过艰苦卓绝、浴血荣光的14年抗战,走过“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解放战争,走过戍边御敌、投身建设改革的辉煌岁月……
——《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二
(1)中国共产党从井冈山走出了一条什么样的革命道路 “浴血荣光的14年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分)
(2)识读材料二的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图一、图二我国工业、农业生产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6分)二十六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9分)
1.(2023·济宁高一检测)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了“尽快把我国从落后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的主要任务。这一提法是基于 ( )
A.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颁布
B.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本实现
D.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解析】选D。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基于此,中共八大提出“尽快把我国从落后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的主要任务,D正确;1954年我国颁布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这并不是中共八大提出关于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任务的依据,排除A;1952年我国国民经济恢复,与中共八大相隔时间较远,排除B;1956年我国尚未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排除C。
2.(2023·滨州高一检测)1958年,全国掀起了大招工的浪潮,职工总数从上年度的3 100万剧增至5 194万。1961年,中共中央又作出大幅度精减职工的决策。随后两年,全国共减少城镇职工2 546万人。这一变化 ( )
A.有利于克服严重的经济困难
B.防止了“左”倾错误的发展
C.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D.加强了社会各阶层的流动
【解析】选A。根据材料“职工总数从上年度的3 100万剧增至5 194万”“1961年,中共中央又作出大幅度精减职工的决策”及所学知识可得,1959—1961年是我国三年经济困难时期,1961年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缩小城镇人口规模以缓解粮食缺乏问题,所以大幅度精减城镇职工有利于克服严重的经济困难,A正确;“防止了”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题意,排除B;这只是调整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不切合实际,排除C;材料未体现各阶层的流动,不符合题意,排除D。
3.1972年,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用一个“友”字将尼克松访华的不同画面进行了巧妙呈现。尼克松访华 ( )
A.影响了世界政治格局
B.消除了大国霸权主义
C.促成了朝鲜战争停战
D.确立了中美同盟关系
【解析】选A。针对尼克松访华一事,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用一个“友”字呈现,这意味着中美关系的缓和,影响了当时的世界政治格局,A正确;B中的“消除”表述绝对,排除B;朝鲜战争在1953年结束,排除C;中美关系缓和不等于两国结盟,排除D。
二、非选择题(11分)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根据新的世界发展趋势,毛泽东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对中国的外交产生了重大影响,制定了团结第三世界,联合第二世界,反对两霸的方针。当时苏联被视为中国安全的最大威胁。为抵制苏联,防止苏美联合反华,中国政府作出了缓和中美关系的战略决策,从而使中国外交迅速摆脱了“文化大革命”前期的被动局面,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外交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国际影响迅速提高。
——摘编自张文伟、黎刚
《论20世纪中国国际地位演变的四个阶段》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外交出现崭新局面的主要史实。(11分)
【解析】据材料“中国政府作出了缓和中美关系的战略决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外交出现崭新局面的主要史实有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和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答案:史实: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备选习题】
1.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召开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 ( )
A.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正确判断
B.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
C.决定在全国范围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
D.准备对经济进行调整以渡过经济困难
【解析】选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提出,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中共八大对当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正确判断,A正确;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排除B;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排除C;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以及自然灾害等因素,全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为渡过难关,恢复经济,1960年中共中央准备对经济进行调整以渡过经济困难,排除D。
2.1956-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十年,以下词汇最能全面反映该时代特点的是 ( )
A.人民公社政策与农业合作化
B.“一大二公” “大跃进” “一五”计划
C.开国大典 公私合营 三大改造
D.中共八大 大炼钢铁 “八字方针”
【解析】选D。社会主义制度在新中国初步建立之后,我国开始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其中1956年中共八大开启探索序幕,1958年大炼钢铁属于探索失误,1961年八字方针是对探索政策的调整,故选D。农业合作化是在1953年实行,A错误;“一五”计划开始于1953年,到1956年已接近尾声,B错误;开国大典是1949年,C错误。
3.有人以《人民日报》为例做统计,涉及“高产卫星”一词的文章,1958年有85篇,1959年有15篇,而1960年只有1篇。1960年数据下降主要是由于 ( )
A.拨乱反正的实行
B.对国民经济的调整
C.自然灾害影响
D.“总路线”的指引
【解析】选B。根据题干“涉及‘高产卫星’一词的文章,1958年有85篇,1959年有15篇,而1960年只有1篇”可知,这是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的结果,故B正确;拨乱反正实行的时间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排除A;自然灾害的影响与题干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1958年5月,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与材料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
4.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出被誉为“铁人”的石油工人王进喜等模范人物。他们的先进事迹突出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 )
A.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B.和平民主,反对独裁
C.改革开放,与时俱进
D.坚持科学,崇尚民主
【解析】选A。铁人精神是“爱国、创业、求实、奉献”大庆精神的典型化体现和人格化浓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故选A。B、C、D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时代精神不符。
5.1971年前10个月,尼日利亚、科威特、喀麦隆、圣马力诺、奥地利、伊朗等国先后与中国建交。该局面的出现 ( )
A.得益于中美关系正常化
B.说明了世界多极化的出现
C.取决于中国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D.有助于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解析】选D。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是在这些国家与中国建交之后,故A错误;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说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故B错误;1971年中国还处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生产力发展落后,故C错误;中国与更多的第三世界国家建交,得到它们的支持,有助于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故D正确。
6.1972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 635亿元,比1971年增长4.5%。1973年国民经济各项主要指标超额完成。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文化大革命”并没有冲击经济的发展
B.这与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有关
C.“文化大革命”期间经济保持快速增长
D.这是邓小平推行全面整顿的结果
【解析】选B。题干材料反映了1972年和1973年经济增长。当时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恢复调整国民经济,故选B。“文化大革命”冲击了经济的发展,A错误。“文化大革命”期间经济遭到破坏,C错误。邓小平推行全面整顿在1975年,D错误。
【深化点拨】“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严重的破坏,使中国丧失了一次宝贵的发展机遇。但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老一辈革命家和人民群众对“左”倾错误的抵制,使国民经济有所恢复。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昌起义的枪声,掀开了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振兴的新的一页。从那时起,他们从井冈山一路走来,走过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万里长征,走过艰苦卓绝、浴血荣光的14年抗战,走过“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解放战争,走过戍边御敌、投身建设改革的辉煌岁月……
——《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二
(1)中国共产党从井冈山走出了一条什么样的革命道路 “浴血荣光的14年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分)
(2)识读材料二的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图一、图二我国工业、农业生产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6分)
【解析】第(1)题考查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和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第(2)题考查“一五”计划与社会主义建设,结合图片信息分析归纳。
答案:(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国共两党进行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或全民族团结抗战)。
(2)图一: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图二: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