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10分钟 25分)
(选择题每小题3分,非选择题13分,共25分)
1.(2023·滨州高一检测) “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覆奏而后行。”宋朝的这一政治体制旨在 ( )
A.防范武将专权
B.有效分权制衡
C.加强君主专制
D.优化基层管理
【解析】选C。通过题干“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覆奏而后行”可知,宋代政事由中书省负责,军事由枢密院负责,而财权在三司,最终皇帝掌握决定权,这一体制有助于分割相权,加强皇权,C正确;崇文抑武有助于防范武将专权,排除A;B不是这一体制的最终目的,排除;题干涉及的是中枢机构而非基层,排除D。
2.(2023·聊城高一检测)历史学家黄仁宇在《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中说:“一个以军人为首脑而组成的国家,自始注重国防,偏在军事上的作为,不及其他任何主要的朝代。”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藩镇割据严重
B.崇文抑武方针
C.民族政权并立
D.经济高度发展
【解析】选B。根据所学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政权,结合材料中的“一个以军人为首脑而组成的国家”,可知材料所述朝代为北宋。宋代吸收五代时期内乱频仍、政权更迭的教训,统治者在军事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统治者为抑制武将势力的膨胀,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导致“在军事上的作为,不及其他任何主要的朝代”,B正确;藩镇割据是唐末至五代时期,排除A;民族政权并立不是军事上的作为差的主要原因,排除C;经济原因也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
3.《宋史》记载:“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两陲,费累百万。”对该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
A.辽、西夏与宋朝的边境贸易增多
B.北宋朝廷的财政负担逐渐加重
C.战争增多使北宋军队数量大增
D.宋仁宗已下定决心进行财政改革
【解析】选B。材料反映了北宋中期由于送给辽、西夏岁币以及养兵等问题使政府财政负担加重,最终导致王安石变法,故选B。
【拓展延伸】北宋中期积弱的原因
(1)皇帝对军队的严密控制造成了兵将分离和军事实力下降。(2)统治者腐败无能,对辽和西夏一味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统治者对老百姓肆意盘剥,农民起义不断,这使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
4.诗人张以宁过辛弃疾墓时赋诗云:“英雄已尽中原泪,臣主元无北渡心。”该诗反映的历史事实是 ( )
A.宋朝放弃收复燕云十六州
B.澶渊之盟,辽宋和议
C.绍兴和议,宋廷偏安
D.南宋灭亡,国家一统
【解析】选C。辛弃疾是南宋著名词人,他的作品经常流露出对祖国山河分裂的悲痛,因此,张以宁用“英雄已尽中原泪”来纪念他;而绍兴和议后,南宋统治者偏安东南,无心统一,所以张以宁用“臣主元无北渡心”来讽刺南宋统治者的苟安。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太祖之时,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
材料二 北宋政府为了防止“内患”,奉行养兵政策。宋太祖认为:“可以利百代者,惟养兵也。方凶年饥岁,有叛民而无叛兵。”每逢荒年,政府就派人到灾区招募饥民当兵,灾荒不断,募兵不已。北宋初年,军队不足20万人,到宋仁宗时,军队总数达140万人之多。
(1)材料一中枢密院与“三衙”分掌什么权力 “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反映的是宋太祖将什么大权完全集于自身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上两则材料中所采取的措施产生的影响。(9分)
【解析】第(1)题,枢密院与“三衙”分掌的权力结合所学回答即可。“杯酒释兵权”反映了宋太祖把兵权集于一身,结合北宋建立的背景分析原因。第(2)题,注意直接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要理清集中军权、养兵政策与积弱、积贫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答案:(1)枢密院掌握调兵权,“三衙”拥有统兵权。兵权。原因:①吸取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②宋太祖是靠“陈桥兵变”而登基的,统治基础不牢固。
(2)影响:①军权集于皇帝一人,枢密院与“三衙”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导致宋军指挥不灵,效率低下,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在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中败多胜少,形成“积弱”局面。②养兵政策使北宋军队数量激增,导致军费激增,北宋财政入不敷出,逐渐形成了“积贫”局面。
(10分钟 20分)
(选择题每小题3分,非选择题14分,共20分)
6.(2023·济宁高一检测)下面是北宋初年禁军人数示意表。出现表中所示现象的根源在于 ( )
967—968 年(宋太祖) 995—997 年(宋太宗) 1017—1021 年(宋真宗) 1041—1048 年(宋仁宗)
19.3万 35.8万 43.2万 82.6万
A.无业流民的增加
B.军队编制的调整
C.专制集权的结果
D.战争频繁的结果
【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北宋初年禁军人数不断增加。结合所学可知,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改革。北宋建立之初,宋太祖赵匡胤为解决地方割据混战局面,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强干弱枝”措施,从各地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以后历代延续,导致北宋禁军人数越来越多,C正确;北宋禁军由身强力壮者充任,“无业流民的增加”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禁军人数不断增加,未体现军队编制的调整,排除B;禁军人数不断增加与战争频繁有关,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
7.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预先防范,周全地进行制约。这一“法宝”的核心精神是 ( )
A.地方上文官制约武将
B.分化事权、相互牵制
C.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
D.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解析】选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为防范地方割据和权臣乱政,采取了分化事权、相互牵制的原则来构建国家政治体系,B正确;A、C、D是分化事权,相互牵制的具体体现而非精神,排除。
8.(2023·青岛高一检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唐天宝以来, 方镇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五代方镇益强……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时方镇阙守帅,稍命文臣权知……又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簿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北宋中期,由于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客观上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但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也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于是王安石便被推上了历史的潮头。经过王安石富国强兵的变法,宋王朝不仅做到了财政收支相抵且有盈余,军事力量也有所加强。但是不论变法措施在形式上多么完善,都会因皇权专制政体本身违背公正和人权的大道原则而难以实现其预期的变法目的,并且广大老百姓不可能成为变法的最终受益者,反而会成为借着变法名义被更加严酷剥削的对象。
——摘编自张金龙《论商鞅变法
与王安石变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初期统治者主要想解决前朝遗留下来的什么问题。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是什么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安石针对“兵农”的改革措施。并简要评价王安石变法。(10分)
【解析】第(1)题问题:根据材料一“自唐天宝以来, 方镇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五代方镇益强”可得出藩镇割据。特点:根据材料一“时方镇阙守帅,稍命文臣权知……又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簿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并结合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可知,特点是强干弱枝;分化事权(从中央到地方,在钱权兵三个方面分权);崇文抑武;守内虚外。第(2)题措施:根据问题针对“兵农”的改革措施,结合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可知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追求兵农合一,实行保甲法;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实行青苗法。评价:需要从积极和局限性两个方面作答。积极:根据材料二“经过王安石富国强兵的变法,宋王朝不仅做到了财政收支相抵且有盈余”可得出一定程度上达到富国目的,增加了财政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局限性:根据材料二“但是不论变法措施在形式上多么完善,都会因皇权专制政体本身违背公正和人权的大道原则而难以实现其预期的变法目的,并且广大老百姓不可能成为变法的最终受益者,反而会成为借着变法名义被更加严酷剥削的对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强兵效果不明显;用人不当加重百姓负担;引起激烈争议,引发统治阶级内部分裂加速北宋衰亡。
答案:(1)问题:藩镇割据。特点:强干弱枝;分化事权(从中央到地方,在钱权兵三个方面分权);崇文抑武;守内虚外。
(2)措施: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追求兵农合一(保甲法);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青苗法)。
评价:积极性:一定程度上达到富国目的,增加了财政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
局限性:强兵效果不明显;用人不当加重百姓负担;引起激烈争议,引发统治阶级内部分裂加速北宋衰亡。九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10分钟 25分)
(选择题每小题3分,非选择题13分,共25分)
1.(2023·滨州高一检测) “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覆奏而后行。”宋朝的这一政治体制旨在 ( )
A.防范武将专权
B.有效分权制衡
C.加强君主专制
D.优化基层管理
2.(2023·聊城高一检测)历史学家黄仁宇在《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中说:“一个以军人为首脑而组成的国家,自始注重国防,偏在军事上的作为,不及其他任何主要的朝代。”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藩镇割据严重
B.崇文抑武方针
C.民族政权并立
D.经济高度发展
3.《宋史》记载:“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两陲,费累百万。”对该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
A.辽、西夏与宋朝的边境贸易增多
B.北宋朝廷的财政负担逐渐加重
C.战争增多使北宋军队数量大增
D.宋仁宗已下定决心进行财政改革
北宋中期积弱的原因
(1)皇帝对军队的严密控制造成了兵将分离和军事实力下降。(2)统治者腐败无能,对辽和西夏一味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统治者对老百姓肆意盘剥,农民起义不断,这使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
4.诗人张以宁过辛弃疾墓时赋诗云:“英雄已尽中原泪,臣主元无北渡心。”该诗反映的历史事实是 ( )
A.宋朝放弃收复燕云十六州
B.澶渊之盟,辽宋和议
C.绍兴和议,宋廷偏安
D.南宋灭亡,国家一统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太祖之时,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
材料二 北宋政府为了防止“内患”,奉行养兵政策。宋太祖认为:“可以利百代者,惟养兵也。方凶年饥岁,有叛民而无叛兵。”每逢荒年,政府就派人到灾区招募饥民当兵,灾荒不断,募兵不已。北宋初年,军队不足20万人,到宋仁宗时,军队总数达140万人之多。
(1)材料一中枢密院与“三衙”分掌什么权力 “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反映的是宋太祖将什么大权完全集于自身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上两则材料中所采取的措施产生的影响。(9分)
(10分钟 20分)
(选择题每小题3分,非选择题14分,共20分)
6.(2023·济宁高一检测)下面是北宋初年禁军人数示意表。出现表中所示现象的根源在于 ( )
967—968 年(宋太祖) 995—997 年(宋太宗) 1017—1021 年(宋真宗) 1041—1048 年(宋仁宗)
19.3万 35.8万 43.2万 82.6万
A.无业流民的增加
B.军队编制的调整
C.专制集权的结果
D.战争频繁的结果
7.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预先防范,周全地进行制约。这一“法宝”的核心精神是 ( )
A.地方上文官制约武将
B.分化事权、相互牵制
C.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
D.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8.(2023·青岛高一检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唐天宝以来, 方镇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五代方镇益强……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时方镇阙守帅,稍命文臣权知……又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簿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北宋中期,由于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客观上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但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也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于是王安石便被推上了历史的潮头。经过王安石富国强兵的变法,宋王朝不仅做到了财政收支相抵且有盈余,军事力量也有所加强。但是不论变法措施在形式上多么完善,都会因皇权专制政体本身违背公正和人权的大道原则而难以实现其预期的变法目的,并且广大老百姓不可能成为变法的最终受益者,反而会成为借着变法名义被更加严酷剥削的对象。
——摘编自张金龙《论商鞅变法
与王安石变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初期统治者主要想解决前朝遗留下来的什么问题。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是什么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安石针对“兵农”的改革措施。并简要评价王安石变法。(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