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六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22 13:37:57

文档简介

六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10分钟 25分)
(选择题每小题3分,非选择题10分,共25分)
1.(2023·淄博高一检测)《元和郡县图志》载:“通济渠……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等州,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该河道的开通 (  )
A.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
B.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
C.缓和了隋朝的社会矛盾
D.淡化了社会门第等级观念
【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隋炀帝时期开凿了京杭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A正确;唐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局面,排除B;京杭大运河需要大规模征调民夫,会激发社会矛盾,排除C;科举制淡化了社会门第等级观念,排除D。
2.(2023·青岛高一检测)隋炀帝时,有百姓自残肢体,并称之为“福手”“福足”,贞观时期,这种“遗风犹存”。这表明 (  )
A.封建赋役沉重
B.阶级矛盾激化
C.人民缺乏基本的权利意识
D.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
【解析】选A。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隋炀帝大兴土木,赋役沉重。百姓自残肢体是为了逃避来自政府的沉重徭役负担,这种风气沿袭到唐朝初年,A正确;隋炀帝时期自残肢体表明了阶级矛盾激化,而这种现象延续到唐朝初年,唐太宗实行轻徭薄赋,缓和了阶级矛盾,排除B;中国古代的百姓没有权利意识,不是百姓自残肢体的原因,排除C;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但百姓自残肢体现象仍然存在,表明隋炀帝时期沉重的赋役深刻影响了百姓观念,排除D。
3.了解历史时序,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与下图中①对应的朝代是 (  )
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解析】选B。根据所学知识,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定都长安,建立唐朝,直到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其他三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故选B。
4.唐朝实行相对开明的民族政策,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处理民族关系,以下举措属于唐太宗时期的是 (  )
A.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
B.与吐蕃“长庆会盟”
C.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D.联合回纥灭西突厥
【解析】选A。唐太宗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有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故选A;“长庆会盟”发生于821年唐穆宗时期,排除B;唐玄宗时期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排除C;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排除D。
【补偿训练】
   房玄龄富于谋略,杜如晦善断大事,唐太宗重用他们做宰相,这表明唐太宗(  )
A.重视发展生产
B.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注重任用贤才
D.提倡节俭
【解析】选C。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教训,虚心纳谏,重用贤能。房玄龄富于谋略,杜如晦善断大事,唐太宗重用他们做宰相,这表明唐太宗注重任用贤才。故C符合题意。
5.(2023·青岛高一检测)下表中唐代人口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
时间 唐玄宗天宝 十三年(754 年) 唐代宗广德 二年(764 年)
人口 5 288万 约 1 600 万
A.农民起义 B.安史之乱
C.藩镇割据 D.土地兼并
【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从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到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唐朝人口急剧减少。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受安史之乱的影响。从755年到763年的安史之乱导致唐朝人口锐减,使唐朝由盛转衰,B正确;唐朝大规模农民起义是黄巢起义,发生在878-884年,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藩镇割据会威胁中央集权,但不是造成唐朝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排除C;土地兼并会激化阶级矛盾,但不是唐代人口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排除D。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8年),松赞干布率吐蕃大军进攻大唐边城松州(今四川松潘)……于是派侯君集督率领大军讨伐,大败吐蕃于松州城下。松赞干布退兵,再派使臣求婚。……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文成公主入藏,不仅保证了唐蕃间在政治上的长久友好关系,还将大唐的音乐、茶文化和医药典籍等传入了吐蕃。吐蕃文化中的马球运动、装束方式等也传入了大唐,为中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张继文《从现存若干文物文献看
文成公主入蕃对唐蕃经济文化的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太宗对吐蕃采取的主要措施以及文成公主入藏的积极意义。(10分)
【解析】本题,主要措施:根据材料中“于是派侯君集督率领大军讨伐,大败吐蕃于松州城下”“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可知,唐太宗对吐蕃采取的主要措施有武力征服与和亲。积极意义:根据材料中“文成公主入藏,不仅保证了唐蕃间在政治上的长久友好关系,还将大唐的音乐、茶文化和医药典籍等传入了吐蕃。吐蕃文化中的马球运动、装束方式等也传入了大唐,为中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可知,文成公主入藏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统治;传播了中原地区的风俗与文化;促进了藏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或“西藏地区封建化”);使中华文化更加丰富多元;促进民族交融和民族团结。
答案:主要措施:武力征服;和亲。积极意义: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统治;传播了中原地区的风俗与文化;促进了藏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或“西藏地区封建化”);使中华文化更加丰富多元;促进民族交融和民族团结。
(10分钟 20分)
(选择题每小题3分,非选择题11分,共20分)
7.(2023·枣庄高一检测) 隋朝修建的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朝继承和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朝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
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
D.大运河促进国家的统一稳定
【解析】选D。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隋朝修建的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朝生命线,说明大运河促进了隋唐两代的统一稳定,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人工运河修建技术,排除A;B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大运河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材料不能说明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排除C。
8.贞观年间群臣进谏,太宗纳谏涉事范围虽广,但很大部分都涉及如何止徭役、慎刑法、劝农桑、息征战,如何做到“取信于民”和“安抚恤人”。这表明贞观之治的核心思想是 (  )
A.守法精神 B.用人唯才
C.兼收并蓄 D.以民为本
【解析】选D。唐太宗纳谏很大部分涉及如何止徭役、慎刑法、劝农桑、息征战。这表明贞观之治的核心思想是以民为本,故D正确;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守法精神、用人唯才、兼收并蓄,故A、B、C错误。
9.(2023·临沂高一检测)安史之乱后,地方军政长官经常以任意名目摊派赋税,造成杂税林立。780年,唐朝的粮税分配,中央提成额为215.7万贯,而地方留成额为1 400万贯。这表明唐中后期 (  )
A.基层治理混乱
B.中央集权弱化
C.赋税改革失败
D.政府财政困难
【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安史之乱后,地方军政长官经常随意摊派赋税,在粮税分配方面,中央提成额远远低于地方留成额,这表明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膨胀,中央集权弱化,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基层治理的信息,排除A;根据材料数据可知,此时唐朝地方留成额比中央多,说明这时期中央集权相对弱化,没有体现赋税改革方面的信息,排除C;由材料无法得出政府财政困难的结论,排除D。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以唐太宗为首的统治集团从隋末农民战争中吸取了教训,认识到农民反抗是由“赋役繁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引起的,只有“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才能巩固统治。太宗君臣曾反复引用“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古语来警励自己。唐太宗继承了唐高祖协调地主阶级内部各集团的利益的办法,兼用关陇、关东和江南的贵族和士族。同时,他还提拔了不少关东的普通地主,如魏征等。这些人多数参加过农民起义,他们在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统治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唐太宗能够广泛听取官僚的意见,注意纳谏。魏征就不断提醒太宗“居安思危”“慎终如始”。从贞观元年到贞观三年,关东、关中各地连续发生水旱之灾,唐太宗令灾区开仓赈济,准许就食他州。……据史载,贞观四年,全国大丰收,流散的人都返回乡里,以后又年年丰收。
——根据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太宗即位后采取的措施。(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唐太宗所采取措施的主要影响。(7分)
【解析】第(1)题据材料“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协调地主阶级内部各集团的利益的办法,兼用关陇、关东和江南的贵族和士族。同时,他还提拔了不少关东的普通地主,如魏征等”“广泛听取官僚的意见,注意纳谏”“令灾区开仓赈济,准许就食他州”,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指出唐太宗即位后采取的措施。第(2)题结合所学贞观之治的相关知识即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回答唐太宗所采取措施的主要影响: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法律完备;人才济济;国力强盛;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答案:(1)措施:强调以民为本,轻徭薄赋;选用廉吏,重视纳谏;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选拔下层官员;赈济灾民。
(2)影响: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法律完备;人才济济;国力强盛;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其他表述言之有理亦可)六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10分钟 25分)
(选择题每小题3分,非选择题10分,共25分)
1.(2023·淄博高一检测)《元和郡县图志》载:“通济渠……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等州,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该河道的开通 (  )
A.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
B.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
C.缓和了隋朝的社会矛盾
D.淡化了社会门第等级观念
2.(2023·青岛高一检测)隋炀帝时,有百姓自残肢体,并称之为“福手”“福足”,贞观时期,这种“遗风犹存”。这表明 (  )
A.封建赋役沉重
B.阶级矛盾激化
C.人民缺乏基本的权利意识
D.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
3.了解历史时序,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与下图中①对应的朝代是 (  )
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4.唐朝实行相对开明的民族政策,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处理民族关系,以下举措属于唐太宗时期的是 (  )
A.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
B.与吐蕃“长庆会盟”
C.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D.联合回纥灭西突厥
   房玄龄富于谋略,杜如晦善断大事,唐太宗重用他们做宰相,这表明唐太宗(  )
A.重视发展生产
B.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注重任用贤才
D.提倡节俭
5.(2023·青岛高一检测)下表中唐代人口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
时间 唐玄宗天宝 十三年(754 年) 唐代宗广德 二年(764 年)
人口 5 288万 约 1 600 万
A.农民起义 B.安史之乱
C.藩镇割据 D.土地兼并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8年),松赞干布率吐蕃大军进攻大唐边城松州(今四川松潘)……于是派侯君集督率领大军讨伐,大败吐蕃于松州城下。松赞干布退兵,再派使臣求婚。……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文成公主入藏,不仅保证了唐蕃间在政治上的长久友好关系,还将大唐的音乐、茶文化和医药典籍等传入了吐蕃。吐蕃文化中的马球运动、装束方式等也传入了大唐,为中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张继文《从现存若干文物文献看
文成公主入蕃对唐蕃经济文化的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太宗对吐蕃采取的主要措施以及文成公主入藏的积极意义。(10分)
(10分钟 20分)
(选择题每小题3分,非选择题11分,共20分)
7.(2023·枣庄高一检测) 隋朝修建的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朝继承和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朝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
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
D.大运河促进国家的统一稳定
8.贞观年间群臣进谏,太宗纳谏涉事范围虽广,但很大部分都涉及如何止徭役、慎刑法、劝农桑、息征战,如何做到“取信于民”和“安抚恤人”。这表明贞观之治的核心思想是 (  )
A.守法精神 B.用人唯才
C.兼收并蓄 D.以民为本
9.(2023·临沂高一检测)安史之乱后,地方军政长官经常以任意名目摊派赋税,造成杂税林立。780年,唐朝的粮税分配,中央提成额为215.7万贯,而地方留成额为1 400万贯。这表明唐中后期 (  )
A.基层治理混乱
B.中央集权弱化
C.赋税改革失败
D.政府财政困难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以唐太宗为首的统治集团从隋末农民战争中吸取了教训,认识到农民反抗是由“赋役繁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引起的,只有“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才能巩固统治。太宗君臣曾反复引用“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古语来警励自己。唐太宗继承了唐高祖协调地主阶级内部各集团的利益的办法,兼用关陇、关东和江南的贵族和士族。同时,他还提拔了不少关东的普通地主,如魏征等。这些人多数参加过农民起义,他们在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统治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唐太宗能够广泛听取官僚的意见,注意纳谏。魏征就不断提醒太宗“居安思危”“慎终如始”。从贞观元年到贞观三年,关东、关中各地连续发生水旱之灾,唐太宗令灾区开仓赈济,准许就食他州。……据史载,贞观四年,全国大丰收,流散的人都返回乡里,以后又年年丰收。
——根据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太宗即位后采取的措施。(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唐太宗所采取措施的主要影响。(7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