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辽夏金元的统治
(10分钟 25分)
(选择题每小题3分,非选择题10分,共25分)
1.(2023·东营高一检测) 作为北方民族政权,辽朝并非匈奴、突厥一类纯粹游牧帝国,亦不像北魏那样完全移入中原农业区,而是一个半游牧半农耕国家,反映到政治制度上,也有其独特的特征。这一特征是 ( )
A.南北面官制 B.猛安谋克制
C.驿站制度 D.四等人制
【解析】选A。根据所学,辽朝的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A正确;B是金朝实行的制度,排除;C、D是元代的制度,排除。
2.(2023·潍坊高一检测) “辽的国号的意思是镔铁,显示他们如镔铁般坚硬,但是镔铁也会朽坏,只有金不会变质,我们的国家就称作大金吧。”你认为说这段话的人物最有可能是 ( )
A.耶律阿保机 B.完颜阿骨打
C.元昊 D.赵构
【解析】选B。1114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举兵反辽,次年称皇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
3.金世宗在位期间,金朝进入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大定之治”,其本人被百姓誉为“小尧舜”。“大定之治”“小尧舜”的说法,反映出 ( )
A.金政权完成封建化
B.北方民族交融加强
C.北方各族民族矛盾消除
D.当时金朝的统治最清明
【解析】选B。“天下大治”是中原传统文化中对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时期的赞誉;“尧舜”是中原传统文化中理想君主的象征。金世宗在位期间史称“大定之治”,其本人被称为“小尧舜”,反映出北方少数民族接受了中原传统文化,民族交融加强,故选B。
【深化点拨】几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和封建化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和祖国边疆的开拓,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4.“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与他相关的史实是 ( )
A.建立元朝 B.设置行省
C.统一蒙古 D.开凿运河
【解析】选C。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各部,建立蒙古汗国,被尊为“成吉思汗”,故C符合题意;1271年,铁木真的孙子忽必烈建立元朝,设置行省,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开凿运河与成吉思汗无关,故A、B、D不符合题意。
5.作为一个疆域非常辽阔的政权,元朝将全国划分成十个行省和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下列项中,与“腹里”毗邻的是 ( )
A.云南行省 B.江浙行省
C.河南江北行省 D.四川行省
【解析】选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的“腹里”特指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南部以及河南北部等元大都周围地区,因此与“腹里”毗邻的是河南江北行省,C正确;云南行省、江浙行省、四川行省都与“腹里”不毗邻,排除A、B、D。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郭以治。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打猎)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此天时地利所以限南北也。辽国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
——《辽史·营卫志中》
材料二 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兼制中国(指幽云地区),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国制简朴,汉制则沿名之风固存也。辽国官职,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一》
材料三 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续资治通鉴长编》
(1)材料一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现象 (4分)
(2)材料二表明契丹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治国政策 “因俗而治”说明了什么实质问题 (3分)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 (3分)
【解析】第(1)题,依据材料“长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郭以治”“此天时地利所以限南北也。辽国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分析归纳;第(2)题,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分析,第二问“因俗而治”有利于保护中原地区的封建文明;第(3)题,材料三反映了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学习,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答案:(1)契丹族人不适应被征服地区的农耕生活,尚不能改变南北两种生产方式的差异。
(2)南北面官制。 “因俗而治”是对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和保护。
(3)少数民族接受了中原封建文化,促进了其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10分钟 20分)
(选择题每小题3分,非选择题11分,共20分)
7.据《辽史·刑法志》载:契丹立国之初,耶律阿保机“诏大臣定治契丹及诸夷之法,汉人则断以律令”。这反映了契丹统治者 ( )
A.实行蕃汉分治政策
B.保持契丹的民族风俗
C.接受汉族的成文法令
D.采取民族分化政策
【解析】选A。根据史料“诏大臣定治契丹及诸夷之法,汉人则断以律令”可知,契丹人和汉人的适用法律不同,体现了蕃汉分治政策,因此A正确。
8.(2023·威海高一检测)宋辽金对峙时期,辽人在自称“中国”的同时,并不反对宋人称“中国”。……金人进入中原后,即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汉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认为金、宋都是“中国”。上述历史现象反映出 ( )
A.各民族生活习俗日趋一致
B.各民族间区域经济交流频繁
C.各民族文化认同趋势加强
D.中原地区经济文化始终领先
【解析】选C。根据材料“宋辽金对峙时期……金人……自称中国,认为金、宋都是‘中国’”可知,少数民族政权认同中原文化,C正确;辽金自称“中国”与生活习俗无关,排除A;材料与区域经济交流无关,排除B;材料无法证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始终领先,排除D。
9.(2023·济宁高一检测)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如河南行省统辖黄河以南和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但在黄河下游则以沂蒙山南麓为界与中书省直辖区“腹里”相邻,无险可守。元朝这样划分行政区域主要是为了 ( )
A.促进行政管理方便
B.加强军事上的控制
C.便于各地经济交流
D.促进区域经济平衡
【解析】选B。据材料可知,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目的是从根本上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一方民众之心,以加强军事上的控制,因此选B。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A不是主要目的,排除。
【补偿训练】
史学家把元朝的行省称为“流动的中央政府”,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
A.行省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行省不是地方管理机构
C.行省长官具有很大的独立性
D.行省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元朝的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代表中央,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A。
10.(2022·济南高一检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
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11分)
【解析】唐朝:根据“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得出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根据“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得出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最后出现问题,削弱中央集权。宋代:根据“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无得占留’”得出实行改革、削夺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根据“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得出监督地方行政;根据“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得出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元朝:根据“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得出推行行省制;根据“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得出行省官员受制于中央。
答案:唐朝: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节度使最终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削弱了中央集权。
宋朝:宋初实行改革,削夺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监督地方行政,文臣执掌地方,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吸取前朝教训,多措并举,削弱地方权力,维护了中央集权;但也形成强干弱枝以及“三冗”局面。
元朝:设置行省,执掌地方经济、军事大权;行省权力受中央节制。开创了行省制度,对地方权力管理宽严并举,巩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十 辽夏金元的统治
(10分钟 25分)
(选择题每小题3分,非选择题10分,共25分)
1.(2023·东营高一检测) 作为北方民族政权,辽朝并非匈奴、突厥一类纯粹游牧帝国,亦不像北魏那样完全移入中原农业区,而是一个半游牧半农耕国家,反映到政治制度上,也有其独特的特征。这一特征是 ( )
A.南北面官制 B.猛安谋克制
C.驿站制度 D.四等人制
2.(2023·潍坊高一检测) “辽的国号的意思是镔铁,显示他们如镔铁般坚硬,但是镔铁也会朽坏,只有金不会变质,我们的国家就称作大金吧。”你认为说这段话的人物最有可能是 ( )
A.耶律阿保机 B.完颜阿骨打
C.元昊 D.赵构
3.金世宗在位期间,金朝进入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大定之治”,其本人被百姓誉为“小尧舜”。“大定之治”“小尧舜”的说法,反映出 ( )
A.金政权完成封建化
B.北方民族交融加强
C.北方各族民族矛盾消除
D.当时金朝的统治最清明
几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和封建化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和祖国边疆的开拓,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4.“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与他相关的史实是 ( )
A.建立元朝 B.设置行省
C.统一蒙古 D.开凿运河
5.作为一个疆域非常辽阔的政权,元朝将全国划分成十个行省和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下列项中,与“腹里”毗邻的是 ( )
A.云南行省 B.江浙行省
C.河南江北行省 D.四川行省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郭以治。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打猎)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此天时地利所以限南北也。辽国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
——《辽史·营卫志中》
材料二 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兼制中国(指幽云地区),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国制简朴,汉制则沿名之风固存也。辽国官职,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一》
材料三 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续资治通鉴长编》
(1)材料一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现象 (4分)
(2)材料二表明契丹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治国政策 “因俗而治”说明了什么实质问题 (3分)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 (3分)
(10分钟 20分)
(选择题每小题3分,非选择题11分,共20分)
7.据《辽史·刑法志》载:契丹立国之初,耶律阿保机“诏大臣定治契丹及诸夷之法,汉人则断以律令”。这反映了契丹统治者 ( )
A.实行蕃汉分治政策
B.保持契丹的民族风俗
C.接受汉族的成文法令
D.采取民族分化政策
8.(2023·威海高一检测)宋辽金对峙时期,辽人在自称“中国”的同时,并不反对宋人称“中国”。……金人进入中原后,即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汉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认为金、宋都是“中国”。上述历史现象反映出 ( )
A.各民族生活习俗日趋一致
B.各民族间区域经济交流频繁
C.各民族文化认同趋势加强
D.中原地区经济文化始终领先
9.(2023·济宁高一检测)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如河南行省统辖黄河以南和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但在黄河下游则以沂蒙山南麓为界与中书省直辖区“腹里”相邻,无险可守。元朝这样划分行政区域主要是为了 ( )
A.促进行政管理方便
B.加强军事上的控制
C.便于各地经济交流
D.促进区域经济平衡
【备选习题】
史学家把元朝的行省称为“流动的中央政府”,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
A.行省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行省不是地方管理机构
C.行省长官具有很大的独立性
D.行省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10.(2022·济南高一检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
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1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