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10分钟 25分)
(选择题每小题3分,非选择题13分,共25分)
1.(2023·潍坊高一检测)下表为1895年5月2日十八省举人组织的“公车上书”的主要内容。据此可知,其根本出发点是 ( )
一、请皇上发罪己、明罚、求才之诏
二、迁都西安,以对日赔款改充军费,决不求和
三、选将、练兵、购械,与日本续战
四、变法,以成天下之治,力行富强、养民、教民之法
A.拒签《马关条约》
B.学习西方技术
C.推进变法革新
D.挽救民族危亡
【解析】选D。根据材料“请皇上发罪己、明罚、求才之诏”“决不求和”“与日本续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根本出发点在于挽救民族危亡,D正确;公车上书的背景之一就是《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排除A;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排除B;推进变法革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
2.(2023·东营高一检测)《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 ( )
A.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B.保留了大部分变法措施
C.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
D.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解析】选D。根据“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可得出,材料强调的是戊戌变法在思想解放方面的作用,即促进了人民的觉醒,D正确;戊戌变法没有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排除A;其变法措施基本被废除,排除B;戊戌变法失败了,没有推翻君主专制,排除C。
3.义和团运动时,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互保的区域实际上包括了十三省。这一现象表明 ( )
A.清朝君主专制走向终结
B.湘淮官僚集团迅速崛起
C.清朝中央权威严重受挫
D.军阀割据局面初步形成
【解析】选C。据材料可知,义和团运动时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此举使得清廷中央权威严重受挫,地方势力发展,C符合题意;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君主专制走向终结,A错误;湘淮官僚集团迅速崛起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B与题意不符;军阀割据局面形成于民国时期,D与题意不符。
4.(2023·威海高一检测) 下图是近代法国某报刊上登载的一幅漫画《抬着大炮去北京》。该漫画所反映的事件致使 ( )
A.义和团运动开始兴起
B.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C.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
D.列强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解析】选B。依据漫画《抬着大炮去北京》和漫画中的国家可知,该事件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合所学可知,这次战争以签订《辛丑条约》而告终,该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B正确;义和团运动开始兴起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前,而且漫画中没有体现,排除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没有涉及割地,排除C;D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排除。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织品出口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逼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侮辱、为个人所受的委屈要求补偿的地步。……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
材料二 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莫克·维卡所说的“当前局势”指什么。他认为“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理由是什么 (6分)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瓦德西为什么说“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列强又采取了什么方式侵略中国。签订了什么条约 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7分)
【解析】第(1)题,从“1840年3月”分析“当前局势”,从“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分析理由。第(2)题,从“瓜分”二字入手,可知时间,然后判断当时中国发生的大事,最后综合分析。
答案:(1)“当前局势”指林则徐虎门销烟为英国发动侵华战争提供了借口。理由:中国地广人多,有望成为巨大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2)原因: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沉重地打击了列强在中国的势力,使列强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方式:列强由直接控制中国转变为在华扶植代理人。条约:《辛丑条约》。影响:《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0分钟 20分)
(选择题每小题3分,非选择题11分,共20分)
6.《蔡锷集·军国民篇》中曾这样写道:“甲午一役以后,中国人士不欲为亡国之民者,群起以呼啸叫号,发鼓击锤,声撼大地。……未几有戊戌变法自强之举,此振兴之自上者也。逾年有长江一带之骚动,此奋起自下者也。同时有北方诸省之乱,此受外族之凭陵,忍之无可忍,乃轰然而爆发者也。”这说明 ( )
A.甲午战争引发了戊戌变法运动
B.当时中国社会政局比较动荡
C.义和团运动是自下而上的斗争
D.中国人的民族意识逐渐增强
【解析】选D。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人“不欲为亡国之民”,出现了“自强之举”的戊戌变法,爆发了反对“外族之凭陵”的义和团运动,说明中国人的民族意识逐渐增强,D正确;甲午中日战争引发了戊戌变法运动只是一部分信息,不是材料主旨,A错误;当时中国社会政局动荡与材料主题思想不符,B错误;义和团运动只是材料部分内容,不是材料的中心,C错误。
7.(2023·浙江1月选考真题) 1896年,盛宣怀上奏:“银行昉(开始)于泰西……各国通商以来,华人不知务此,英、法、德、俄、日本之银行乃推行来华,攘我大利。近年中外士大夫灼见本末,亦多建开设银行之议。”“合天下之商力,以办天下之银行,但使华行多获一分之利,即从洋行收回一分之权。”据此可知,盛宣怀建议开设银行的主要目的是 ( )
A.实现对外贸易垄断
B.与外商争夺利权
C.抵制洋货、提倡国货
D.刺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解析】选B。根据材料“合天下之商力,以办天下之银行,但使华行多获一分之利,即从洋行收回一分之权”可知,盛宣怀打算创办银行,抵制洋行的经济侵略,与外商争夺利权,B正确;材料未涉及垄断对外贸易,排除A;材料未涉及抵制洋货,排除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洋务运动后期就产生了,排除D。
8.“道光后期以来,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与“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解析】选D。从材料信息看,“转折点”发生在“西太后”统治时期,“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说明该条约的实行使“西太后”丧失了民族抵抗意识,与之直接有关的是《辛丑条约》,清政府沦为列强侵华的工具,故选D。《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并没有磨掉清政府的抵抗意识,排除A、B、C。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这两者的结合使学习和参考外国的任何改革都变得更加困难。
——雷颐
材料二 变法者由于缺乏对改革制约条件和困难客观冷静的认识和分析,未能形成成熟的改革心理,缺少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实际的活动能力,没有采取灵活多变的变法战略。
——萧功秦
材料三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
(1)据材料一、二、三,指出三位历史学家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不同视角。(6分)
(2)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例结合史实说明上述某个观点。(5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评价能力。第(1)题依据材料一、二、三概括即可。第(2)题要依据材料中的观点分别列举史实,注意史实与观点的一致性。
答案:(1)材料一:传统文化的影响。材料二:变法者的心智和变法策略(或者变法者主观方面的局限性)。材料三:整体的社会环境。
(2)材料一:守旧势力强烈抵制和反对新政措施。
材料二:百日之内颁布大量改革上谕(光绪帝大幅度调整礼部官员),遭到激烈反击。
材料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薄弱。十七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10分钟 25分)
(选择题每小题3分,非选择题13分,共25分)
1.(2023·潍坊高一检测)下表为1895年5月2日十八省举人组织的“公车上书”的主要内容。据此可知,其根本出发点是 ( )
一、请皇上发罪己、明罚、求才之诏
二、迁都西安,以对日赔款改充军费,决不求和
三、选将、练兵、购械,与日本续战
四、变法,以成天下之治,力行富强、养民、教民之法
A.拒签《马关条约》
B.学习西方技术
C.推进变法革新
D.挽救民族危亡
2.(2023·东营高一检测)《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 ( )
A.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B.保留了大部分变法措施
C.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
D.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3.义和团运动时,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互保的区域实际上包括了十三省。这一现象表明 ( )
A.清朝君主专制走向终结
B.湘淮官僚集团迅速崛起
C.清朝中央权威严重受挫
D.军阀割据局面初步形成
4.(2023·威海高一检测) 下图是近代法国某报刊上登载的一幅漫画《抬着大炮去北京》。该漫画所反映的事件致使 ( )
A.义和团运动开始兴起
B.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C.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
D.列强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织品出口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逼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侮辱、为个人所受的委屈要求补偿的地步。……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
材料二 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莫克·维卡所说的“当前局势”指什么。他认为“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理由是什么 (6分)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瓦德西为什么说“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列强又采取了什么方式侵略中国。签订了什么条约 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7分)
(10分钟 20分)
(选择题每小题3分,非选择题11分,共20分)
6.《蔡锷集·军国民篇》中曾这样写道:“甲午一役以后,中国人士不欲为亡国之民者,群起以呼啸叫号,发鼓击锤,声撼大地。……未几有戊戌变法自强之举,此振兴之自上者也。逾年有长江一带之骚动,此奋起自下者也。同时有北方诸省之乱,此受外族之凭陵,忍之无可忍,乃轰然而爆发者也。”这说明 ( )
A.甲午战争引发了戊戌变法运动
B.当时中国社会政局比较动荡
C.义和团运动是自下而上的斗争
D.中国人的民族意识逐渐增强
7.(2023·浙江1月选考真题) 1896年,盛宣怀上奏:“银行昉(开始)于泰西……各国通商以来,华人不知务此,英、法、德、俄、日本之银行乃推行来华,攘我大利。近年中外士大夫灼见本末,亦多建开设银行之议。”“合天下之商力,以办天下之银行,但使华行多获一分之利,即从洋行收回一分之权。”据此可知,盛宣怀建议开设银行的主要目的是 ( )
A.实现对外贸易垄断
B.与外商争夺利权
C.抵制洋货、提倡国货
D.刺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8.“道光后期以来,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与“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这两者的结合使学习和参考外国的任何改革都变得更加困难。
——雷颐
材料二 变法者由于缺乏对改革制约条件和困难客观冷静的认识和分析,未能形成成熟的改革心理,缺少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实际的活动能力,没有采取灵活多变的变法战略。
——萧功秦
材料三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
(1)据材料一、二、三,指出三位历史学家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不同视角。(6分)
(2)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例结合史实说明上述某个观点。(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