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10分钟 25分)
(选择题每小题3分,非选择题10分,共25分)
1.(2023·青岛高一检测) 明清时期,江苏南汇、川沙两县盛产棉花,所产粮食仅够当地居民吃两个月,无锡县“乡民食于田者,惟冬三月”,其余各月均是“抱布贸米以食”。以上现象反映当时 ( )
A.农民固守传统经营方式
B.农民生活困苦濒临破产
C.棉布生产替代了丝织业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很高
【解析】选D。依据材料“明清时期,江苏南汇、川沙两县盛产棉花,所产粮食仅够当地居民吃两个月”,可以看出明清时期,农作物商品化程度较高,粮食作物种植减少,D正确;“固守”表述错误,排除A;材料不能看出农民生活困苦,排除B;材料不能看出棉布生产代替丝织业,排除C。
2.(2023·济宁高一检测) 明清时期,一些地方出现了“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会馆、公所为其在异乡联络计议之所的、自发形成的商人群体”。这反映了此时期 ( )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商品经济的繁荣
C.工商业市镇兴起
D.工商皆本思想形成
【解析】选B。根据材料“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会馆、公所为其在异乡联络计议之所的、自发形成的商人群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商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实力较强的商帮,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如徽州的徽商和山西的晋商,因此材料内容反映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的现象,B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经济重心在南宋时期转移完成,并且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经济重心南移的现象,排除A;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工商业市镇,如佛山镇、景德镇等,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工商业市镇兴起的史实,排除C;工商皆本的思想强调的是手工业和商业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是相对重农抑商政策而言的,题干内容没有体现工商皆本的思想,排除D。故选B。
3.针对程朱理学“存天理,去人欲”的命题,王守仁提出了“天理即人欲”的观点。相对于程朱理学而言,王守仁更 ( )
A.注重道德培养 B.强调主体意识
C.认同先秦儒学 D.追求民主自由
【解析】选B。宋明理学本身就注重人的道德培养,故A错误;程朱理学属客观唯心主义,强调外在的天理,陆王心学属主观唯心主义,更强调内心的自省,故B正确;宋明理学是继承汉代新儒学,并融合佛道思想而来,先秦儒学仅是宋明理学的源头,故C错误;两者都主张道德对自身的约束,故D错误。
4.(2023·潍坊高一检测)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弃农经商现象日益增多。下列历史现象与此变化密切相关的是 ( )
A.程朱理学失去活力
B.小说戏曲走向繁荣
C.传统科技领先世界
D.闭关自守固守传统
【解析】选B。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为小说戏曲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小说戏曲创作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B正确;“小说戏曲走向繁荣”与商品经济发展有关,“程朱理学失去活力”“传统科技领先世界”“闭关自守固守传统”等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A、C、D。
5.中国古代某典籍记载:“甘薯,即俗名红山药也……枝叶附地,随节作根,风雨不能侵损,五也。可当米谷,凶岁不能灾,六也。可充笾实,七也。可以酿酒……用地少而利多。”该典籍是 ( )
A.《齐民要术》 B.《四民月令》
C.《唐本草》 D.《农政全书》
【解析】选D。题干描述的是甘薯,这是明代传入中国的外来物种,D是明后期著作,记载了甘薯种植,正确;A、B、C是明代之前的著作,不可能记述甘薯,排除。
【备选习题】
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的生活,对头上的紧箍儿耿耿于怀,成佛后首先想到的是把它打个粉碎。”它反映明代出现 ( )
A.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
B.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向上的思想
C.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D.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
【解析】选A。根据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集中反映这一原理,明朝中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市民阶层壮大的同时,也引起思想的震动,明末思想家李贽反对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作为衡量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求冲破封建纲常礼教的束缚,追求个性自由。在文学上的表现,例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B仍然是儒家思想主张,排除;C是近代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排除;D更倾向于西方近代的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主义,故排除。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顾炎武推崇议论朝政的风气,要求以强大的社会舆论来监督制约当权者,以“众治”代替“独治”。黄宗羲进一步提出用“天下之法”取代“桎梏天下人之手足的一家之法”,以约束帝王的“人治”。
材料二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黄宗羲
材料三 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世之君子必曰:有公而无私,此后代之美言,非先王之至训也。
——顾炎武
(1)材料一中两人主张的共同点是什么 (4分)
(2)材料二、三中两人对人性认识的共同点是什么 (2分)
(3)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以上材料反映的思想产生的共同社会根源。(4分)
【解析】第(1)题联系材料一中两人“制约当权者”“约束帝王”“以‘众治’代替‘独治’”的目的解答。第(2)题联系材料二、三中两人对“私”“利”的认可概括回答。第(3)题从明末清初经济方面的新变化入手。
答案:(1)主张限制君权,赋予民众一定权利。
(2)都肯定人的私欲。
(3)商品经济发展,新兴阶层在政治、经济方面利益的反映。
(10分钟 20分)
(选择题每小题3分,非选择题11分,共20分)
7.(2023·烟台高一检测) 宋代流行谚语“苏湖熟,天下足”,明代又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说,此时江南地区的粮食甚至需要其他地区的接济。这主要反映江南地区( )
A.生态环境的恶化
B.经济地位的下降
C.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
D.农业区域性种植结构的变化
【解析】选D。根据材料信息两宋时期流行“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而到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江南地区粮食种植面积有所减少,导致粮食供应出现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农业区域性种植结构发生变化,大量种植经济作物,D正确;根据材料不能得出生态环境恶化,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的江南地区经济地位在不断提升,排除B;根据所学知识,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已经完成,排除C。
8.黄宗羲认为:“然则其(封建国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黄宗羲意在 ( )
A.加强法治限制君主权力
B.实践民主启蒙思想
C.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巩固儒学主导地位
【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黄宗羲认为法治优于人治,目的是要加强法治限制君主权力,故选A;材料与启蒙思想无关,排除B;由材料得不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排除C;材料与巩固儒学地位无关,排除D。
9.明朝中后期,有很多读书人通过诗文、书画、小说,不少能工巧匠、名医名卜则通过技艺,获得了社会地位、政治身份或经济收益。上述现象根源于 ( )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
B.商品经济的活跃
C.城市功能逐渐转型
D.科举制走向僵化
【解析】选B。材料反映人们可通过不同方式而不是科举这唯一途径获得社会认可或经济效益,说明随着商品经济的活跃和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故答案为B。材料没有体现出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城市功能转型,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科举制度,排除D。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明代中后期开始,随着生产力的空前发展、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人们的私有观念亦空前强烈,农村贫富两极分化空前迅速。首先表现在争夺土地上,以地权分化为其主要内容。这种分化通过权势占夺和私人买卖两条途径得到实现。争夺社会财富的主要势力,由内廷皇族集团转为外廷官僚集团,由中央转向地方,以缙绅为代表的各地官豪势要趁机而起,大肆争夺土地,积聚财富。这种分化扩大了贫困群体,激化了人际关系,加剧了社会矛盾,明王朝也陷入无法摆脱的危机之中。
——林金树
《明代中后期农村的贫富两极分化》
分析材料中农村贫富分化的原因,并概括其社会影响。(11分)
【解析】本题第一问原因,依据材料一信息“随着生产力的空前发展、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人们的私有观念亦空前强烈,农村贫富两极分化空前迅速……争夺社会财富的主要势力……”概括得出。第二问社会影响,依据材料信息“扩大了贫困群体,激化了人际关系,加剧了社会矛盾,明王朝也陷入无法摆脱的危机之中”分析得出。
答案: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私有观念;权势力量争夺土地。
影响:扩大了社会贫困人群;激化了社会矛盾;引发统治危机。十四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10分钟 25分)
(选择题每小题3分,非选择题10分,共25分)
1.(2023·青岛高一检测) 明清时期,江苏南汇、川沙两县盛产棉花,所产粮食仅够当地居民吃两个月,无锡县“乡民食于田者,惟冬三月”,其余各月均是“抱布贸米以食”。以上现象反映当时 ( )
A.农民固守传统经营方式
B.农民生活困苦濒临破产
C.棉布生产替代了丝织业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很高
2.(2023·济宁高一检测) 明清时期,一些地方出现了“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会馆、公所为其在异乡联络计议之所的、自发形成的商人群体”。这反映了此时期 ( )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商品经济的繁荣
C.工商业市镇兴起
D.工商皆本思想形成
3.针对程朱理学“存天理,去人欲”的命题,王守仁提出了“天理即人欲”的观点。相对于程朱理学而言,王守仁更 ( )
A.注重道德培养 B.强调主体意识
C.认同先秦儒学 D.追求民主自由
4.(2023·潍坊高一检测)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弃农经商现象日益增多。下列历史现象与此变化密切相关的是 ( )
A.程朱理学失去活力
B.小说戏曲走向繁荣
C.传统科技领先世界
D.闭关自守固守传统
5.中国古代某典籍记载:“甘薯,即俗名红山药也……枝叶附地,随节作根,风雨不能侵损,五也。可当米谷,凶岁不能灾,六也。可充笾实,七也。可以酿酒……用地少而利多。”该典籍是 ( )
A.《齐民要术》 B.《四民月令》
C.《唐本草》 D.《农政全书》
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的生活,对头上的紧箍儿耿耿于怀,成佛后首先想到的是把它打个粉碎。”它反映明代出现 ( )
A.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
B.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向上的思想
C.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D.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顾炎武推崇议论朝政的风气,要求以强大的社会舆论来监督制约当权者,以“众治”代替“独治”。黄宗羲进一步提出用“天下之法”取代“桎梏天下人之手足的一家之法”,以约束帝王的“人治”。
材料二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黄宗羲
材料三 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世之君子必曰:有公而无私,此后代之美言,非先王之至训也。
——顾炎武
(1)材料一中两人主张的共同点是什么 (4分)
(2)材料二、三中两人对人性认识的共同点是什么 (2分)
(3)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以上材料反映的思想产生的共同社会根源。(4分)
(10分钟 20分)
(选择题每小题3分,非选择题11分,共20分)
7.(2023·烟台高一检测) 宋代流行谚语“苏湖熟,天下足”,明代又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说,此时江南地区的粮食甚至需要其他地区的接济。这主要反映江南地区( )
A.生态环境的恶化
B.经济地位的下降
C.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
D.农业区域性种植结构的变化
8.黄宗羲认为:“然则其(封建国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黄宗羲意在 ( )
A.加强法治限制君主权力
B.实践民主启蒙思想
C.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巩固儒学主导地位
9.明朝中后期,有很多读书人通过诗文、书画、小说,不少能工巧匠、名医名卜则通过技艺,获得了社会地位、政治身份或经济收益。上述现象根源于 ( )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
B.商品经济的活跃
C.城市功能逐渐转型
D.科举制走向僵化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明代中后期开始,随着生产力的空前发展、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人们的私有观念亦空前强烈,农村贫富两极分化空前迅速。首先表现在争夺土地上,以地权分化为其主要内容。这种分化通过权势占夺和私人买卖两条途径得到实现。争夺社会财富的主要势力,由内廷皇族集团转为外廷官僚集团,由中央转向地方,以缙绅为代表的各地官豪势要趁机而起,大肆争夺土地,积聚财富。这种分化扩大了贫困群体,激化了人际关系,加剧了社会矛盾,明王朝也陷入无法摆脱的危机之中。
——林金树
《明代中后期农村的贫富两极分化》
分析材料中农村贫富分化的原因,并概括其社会影响。(1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