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及文化
(45分钟 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3·唐山模拟)北宋建立以后,人口增长迅速,据统计,公元989年至1110年,北宋全国户数从650万增长到2088万,按每户5口人推算,实际人口应当超过1亿。北宋人口的迅速增长主要得益于 ( )
A.经济重心的持续南移
B.传统农业的稳定发展
C.中央集权的持续加强
D.统治思想的开明进步
【解析】选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农业得到发展。宋朝时期,农业耕作技术进一步提高,出现了一年三熟制和种植经济作物的现象,提高了粮食产量,所以北宋人口的迅速增长得益于传统农业的稳定发展,B正确;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使北民南迁,北宋“人口的迅速增长”与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无关,排除A;中央集权的持续加强与人口增长无关,排除C;统治思想的开明进步与人口增长无直接关系,排除D。
【深化点拨】宋代农业的新发展
维度 阐释
广度 主要表现为耕地的增加
深度 表现为耕作制度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和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等
2.缂丝作为织中圣品,是一项至今无法被机器取代的丝织工艺。北宋《鸡肋编》中记载:“定州织刻(缂)丝,不用大机,以熟色丝经于木棦上,随所欲作花草禽兽状。以小梭织纬时,先留其处,方以杂色线缀于经纬之上,合以成文,若不相连。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故名刻(缂)丝。”这可以用来佐证北宋时期 ( )
A.劳动实践助推工艺水平提高
B.缂丝流程提高了丝织效率
C.定州成为了北方棉织业中心
D.雇佣生产推动了技术革新
【解析】选A。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定州织刻(缂)丝技艺高超,这是在劳动实践中不断摸索出来的,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缂丝流程提高了丝织效率,排除B;定州是北方丝织业中心,但不是棉织业中心,排除C;D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
3.(2024·厦门模拟)城隍庙是一个民间集会的场所,庙会期间,百戏杂陈,摊棚林立,商贩云集,热闹非凡。宋代城隍庙大盛,城隍被人们视为守护一城的神祇,各州县皆建其庙。城隍庙在宋代兴盛的主要原因是( )
A.戏曲艺术的成熟
B.理学思想的影响
C.商品经济的繁荣
D.市民阶层的形成
【解析】选C。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以城隍庙为中心的民间集会、商业、节庆相混合的文化得到发展,C正确;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戏曲艺术的成熟,时间上晚于宋代,排除A;理学思想与城隍庙的兴盛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市民阶层的形成也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
4.有学者认为:“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上,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导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而这相应地促进了本地市场和全国商业的发展。”这种“更为开放”“全天候”的城市景象表现在 ( )
A.夜市经营实现常态化
B.“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C.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监管
D.对“市”的管理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解析】选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指的是“市”突破了空间上的限制,“全天候的生活方式”指的是“市”突破了时间上的限制,故B正确;夜市经营实现常态化属于“全天候的生活方式”,故A不全面;两宋商业活动只是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故C错误;原有“市”的管理已经不适应新的经济形势,故D错误。
5.两宋时期的犁刀、秧马、耘荡、铁搭等新式农具都诞生于开发江南沼泽地的艰苦斗争之中。曲辕犁从晚唐的11个部件减少到6个部件,更加适合江南水田耕作。这反映出 ( )
A.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出现
B.江南经济发展的潜力大
C.新式农具的普及程度高
D.小农经济出现革命性突破
【解析】选B。依据材料“两宋时期的犁刀、秧马、耘荡、铁搭等新式农具都诞生于开发江南沼泽地的艰苦斗争之中”以及“曲辕犁从晚唐的11个部件减少到6个部件,更加适合江南水田耕作”表明新式农具的出现、传统农具的改进都是为江南农业经济发展服务的,B正确;“出现”表述错误,排除A;材料不能体现新式农具普及程度高,排除C;“革命性突破”表述错误,排除D。
6.北方经济在战乱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但总的情况是有所发展;南宋时期,太湖流域的农业和其他部门经济很突出;西南四川成都和大理地区稍好一些,但西南有些地区还是刀耕火种,粗放经营。该描述说明了( )
A.南方地区的发展超过了北方
B.此阶段封建化程度具有不平衡性
C.江南地区劳动人民精耕细作
D.此阶段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解析】选D。从材料“北方经济……有所发展”“太湖流域……突出”“成都和大理地区稍好一些”“西南有些地区还是刀耕火种”可以看出,此阶段全国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D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对比,不能得出南方地区的发展超过了北方,排除A;材料体现的是宋朝时期全国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没有表明此阶段封建化程度具有不平衡性,也没有体现江南地区劳动人民的精耕细作,排除B、C。
7.(2023·武汉模拟)有学者称:“(元代)从‘文人七件事,琴棋书画诗酒茶’演变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从一种抚琴对弈、佐诗入画的雅物转变为百姓日常生活饮食中离不开的一项元素。”这一转变 ( )
A.反映出饮茶风尚的世俗化
B.推动市民生活方式的普及
C.得益于社会阶层流动加快
D.使茶叶成为主要的农产品
【解析】选A。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喝茶由文人雅事成为普通百姓的生活所需,反映出饮茶风尚的世俗化,A正确;材料无法证明市民生活方式的普及,排除B;材料与社会阶层的流动无关,排除C;材料未涉及茶叶成为主要农产品,排除D。
8.有学者认为,宋代理学家的儒佛争论集中于人性论,长于“内圣”而短于“外王”。其负面影响在于理学家们对孔孟之学或中华文化特殊性的固执坚持、对异己思想流派的坚决抵制,不仅使儒学失去了“见贤思齐”的优秀品质,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国人在文化上走向狭隘和故步自封。据此可知,理学的问题在于 ( )
A.缺少富有哲理的思辨性
B.未能摆脱传统儒学的桎梏
C.丧失改造社会的使命感
D.难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
【解析】选B。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面对佛学思想对儒学的冲击,宋代理学家们致力儒家概念范畴的重新诠释和概念系统的重建,希望将纯粹的圣贤之道及其积极意义展现给世人,据此可知,理学的缺陷主要是未能摆脱传统儒学桎梏,B正确;理学加强了儒学的思辨化,排除A;理学加强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排除C;理学走向了实际,逐渐成为官方哲学,排除D。
【拓展延伸】对“存天理,灭人欲”的认识
(1)旨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建设,树立和巩固社会基本价值观。
(2)“天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用今天的话来说,仅次于客观理性,“人欲”并非泛指人的欲望,而是指过度的欲望。
9.(2023·邵阳模拟)元代中期,武宗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仁宗说:“修身治国,儒道为切。”盛誉儒教,并恢复了中断八十余年的科举考试,专以程、朱所注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这说明元代中期以来 ( )
A.欲借助儒学以巩固统治
B.士大夫阶层参政热情高涨
C.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D.选拔人才方式趋于多样化
【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元武宗和元仁宗推崇儒学,并恢复科举制,这说明元代中期以来,统治者欲借助儒学来巩固统治,A正确;B、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自汉武帝开始,儒学就已成为封建正统思想,排除C。
10.(2024·南京模拟)宋以后是戏曲发展时期,三国戏尤其盛行。起初关羽只是在佛教中被济度成神,宋徽宗时封关羽为忠惠公、武安王,明清时关羽被加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材料表明 ( )
A.戏剧是加强思想控制的工具
B.儒道佛在民间传播逐渐合流
C.市民文化需要世俗神化英雄
D.戏剧在社会上发挥教化功能
【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关羽被加封的称号中突出“忠”“义”等,反映了统治者借关羽来强化忠义等观念,说明戏剧在社会上发挥教化功能,故D正确;戏剧是市民文化发展的结果,关羽被帝王加封称号反映了统治者的倾向,但不能说明戏剧是加强思想控制的工具,故A错误;儒道佛逐渐合流是在隋唐时期,时间不符,故B错误;统治者加封关羽,无法体现“市民文化需要世俗神化英雄”的说法,故C错误。
【加固训练】
《三国志》中关羽只是封侯的武将;宋代关羽被官方封为“王”;后来在民间享受香火的供奉;罗贯中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将其标举为忠诚、勇武、仁义的化身;乾隆敕封关羽为“灵佑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据此可知,关羽地位不断提高是因为 ( )
A.儒家思想日益取得主流地位
B.佛道思想渐趋本土化的影响
C.关羽精神契合维护统治需要
D.民间文化决定社会价值取向
【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关羽是忠诚、勇武、仁义的化身,统治者的重视主要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C正确;汉武帝尊崇儒术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排除A;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排除B;D错在夸大民间文化的作用,排除。
11.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火药之发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天文时钟、鼓风炉,水力纺织机,船只使用不漏水舱壁等,都于宋代出现。”宋代科技繁荣的主要原因是 ( )
A.科学家个人的努力
B.经济文化的繁荣
C.统治者的大力支持
D.中外交流的推动
【解析】选B。科技繁荣是建立在经济文化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文化繁荣,这为科技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B正确;科学家个人努力、统治者支持以及中外交流都是科技发展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C、D。
12.辽宋夏金时期,主要少数民族都模仿汉字自行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如下图)。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 )
A.国家统一有利于推动文化的发展
B.汉字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包容性
C.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的频繁
D.少数民族审美呈现世俗化趋势
【解析】选C。根据材料,辽宋夏金时期,主要少数民族都创制了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字,但是这些文字基本上是对汉字的模仿,说明当时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交流频繁,C正确;辽宋夏金时期处于各少数民族与汉族分裂时期,排除A;材料中是少数民族模仿汉字创造自己民族的文字,不是汉字的包容性,排除B;材料体现不出少数民族审美呈现世俗化趋势,排除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题,共24分。
13.(12分)(2023·唐山模拟)以下为某宋史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的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酒店多点灯烛沽卖,每分不过二十文,并粥饭点心。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药者,直至天明。……又有外来托卖炙鸡、燠鸭、羊脚子、点羊头、脆筋巴子、姜虾、酒蟹、獐巴、鹿脯、从食蒸作、海鲜时果、旋切莴苣生菜、西京笋。……唯焦以竹架子出青伞上,装缀梅红缕金小灯笼子,架子前后,亦设灯笼,敲鼓应拍,团团转走,谓之“打旋罗”,街巷处处有之。
——摘编自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确定该学习小组研究的主题,并概括材料中体现的研究角度。(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个研究宋史的新主题,并说明理由。(6分)
【解析】第(1)题主题:根据材料一的宋代店铺商标广告、材料二“ 酒店多点灯烛沽卖,每份不过二十文,并粥饭点心。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药者,直至天明”可知该学习小组研究的主题是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研究角度:结合材料可知,材料一研究角度,宋代店铺商标广告意识增强;材料二角度是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第(2)题示例:结合所学宋明理学的知识点,确定研究主题:宋代儒学思想的发展。理由:程朱理学是在吸收佛、道哲学思想基础上形成的新儒学(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心学的出现,陆九渊开创心学,标志着重建理学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答案:(1)主题: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研究角度:材料一角度,宋代店铺商标广告意识增强;材料二角度,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6分)
(2)示例:研究主题:宋代儒学思想的发展。
理由:程朱理学是在吸收佛、道哲学思想基础上形成的新儒学(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心学的出现,陆九渊开创心学,标志着重建理学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6分)
14.(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如表为史书所记载的宋代几位名臣良将事迹。
姓名 官职 事迹
杨业 拜郑州刺史,授右领军卫大将军。累迁云州观察使、代州刺史等 (业)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没焉。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包拯 累迁监察御史。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及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 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范 仲 淹 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权知开封府等职 岁大蝗旱,江、淮、京东滋甚。仲淹请遣使循行,未报。乃请间曰:“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 ”帝恻然,乃命仲淹安抚江、淮,所至开仓赈之
续表
姓名 官职 事迹
苏轼 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凤翔通判等职,并出任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知州 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据《宋史》等整理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读懂材料找出历史现象,然后围绕历史现象展开分析。如根据材料“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得出苏轼任杭州知州时设法救灾抗疫。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宋代理学思想影响方面进行分析,即宋代理学影响封建士大夫阶层,传统伦理观念的流行,医学的进步,苏轼身为地方官具有民本思想和社会责任意识等,都使得他能够积极采取措施,赈济百姓,关怀民生,稳定地方秩序。最后得出结论:面对灾情和疫情,地方官应积极应对。
答案:示例:
现象:苏轼任杭州知州时设法救灾抗疫。
阐述:宋代理学影响封建士大夫阶层,传统伦理观念的流行,医学的进步,苏轼身为地方官具有民本思想和社会责任意识等,都使得他能够积极采取措施,赈济百姓,关怀民生,稳定地方秩序。
结论:面对灾情和疫情,地方官应积极应对。(12分)八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及文化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3·唐山模拟)北宋建立以后,人口增长迅速,据统计,公元989年至1110年,北宋全国户数从650万增长到2088万,按每户5口人推算,实际人口应当超过1亿。北宋人口的迅速增长主要得益于 ( )
A.经济重心的持续南移
B.传统农业的稳定发展
C.中央集权的持续加强
D.统治思想的开明进步
【深化点拨】宋代农业的新发展
维度 阐释
广度 主要表现为耕地的增加
深度 表现为耕作制度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和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等
2.缂丝作为织中圣品,是一项至今无法被机器取代的丝织工艺。北宋《鸡肋编》中记载:“定州织刻(缂)丝,不用大机,以熟色丝经于木棦上,随所欲作花草禽兽状。以小梭织纬时,先留其处,方以杂色线缀于经纬之上,合以成文,若不相连。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故名刻(缂)丝。”这可以用来佐证北宋时期 ( )
A.劳动实践助推工艺水平提高
B.缂丝流程提高了丝织效率
C.定州成为了北方棉织业中心
D.雇佣生产推动了技术革新
3.(2024·厦门模拟)城隍庙是一个民间集会的场所,庙会期间,百戏杂陈,摊棚林立,商贩云集,热闹非凡。宋代城隍庙大盛,城隍被人们视为守护一城的神祇,各州县皆建其庙。城隍庙在宋代兴盛的主要原因是( )
A.戏曲艺术的成熟
B.理学思想的影响
C.商品经济的繁荣
D.市民阶层的形成
4.有学者认为:“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上,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导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而这相应地促进了本地市场和全国商业的发展。”这种“更为开放”“全天候”的城市景象表现在 ( )
A.夜市经营实现常态化
B.“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C.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监管
D.对“市”的管理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5.两宋时期的犁刀、秧马、耘荡、铁搭等新式农具都诞生于开发江南沼泽地的艰苦斗争之中。曲辕犁从晚唐的11个部件减少到6个部件,更加适合江南水田耕作。这反映出 ( )
A.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出现
B.江南经济发展的潜力大
C.新式农具的普及程度高
D.小农经济出现革命性突破
6.北方经济在战乱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但总的情况是有所发展;南宋时期,太湖流域的农业和其他部门经济很突出;西南四川成都和大理地区稍好一些,但西南有些地区还是刀耕火种,粗放经营。该描述说明了( )
A.南方地区的发展超过了北方
B.此阶段封建化程度具有不平衡性
C.江南地区劳动人民精耕细作
D.此阶段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7.(2023·武汉模拟)有学者称:“(元代)从‘文人七件事,琴棋书画诗酒茶’演变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从一种抚琴对弈、佐诗入画的雅物转变为百姓日常生活饮食中离不开的一项元素。”这一转变 ( )
A.反映出饮茶风尚的世俗化
B.推动市民生活方式的普及
C.得益于社会阶层流动加快
D.使茶叶成为主要的农产品
8.有学者认为,宋代理学家的儒佛争论集中于人性论,长于“内圣”而短于“外王”。其负面影响在于理学家们对孔孟之学或中华文化特殊性的固执坚持、对异己思想流派的坚决抵制,不仅使儒学失去了“见贤思齐”的优秀品质,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国人在文化上走向狭隘和故步自封。据此可知,理学的问题在于 ( )
A.缺少富有哲理的思辨性
B.未能摆脱传统儒学的桎梏
C.丧失改造社会的使命感
D.难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
【拓展延伸】对“存天理,灭人欲”的认识
(1)旨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建设,树立和巩固社会基本价值观。
(2)“天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用今天的话来说,仅次于客观理性,“人欲”并非泛指人的欲望,而是指过度的欲望。
9.(2023·邵阳模拟)元代中期,武宗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仁宗说:“修身治国,儒道为切。”盛誉儒教,并恢复了中断八十余年的科举考试,专以程、朱所注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这说明元代中期以来 ( )
A.欲借助儒学以巩固统治
B.士大夫阶层参政热情高涨
C.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D.选拔人才方式趋于多样化
10.(2024·南京模拟)宋以后是戏曲发展时期,三国戏尤其盛行。起初关羽只是在佛教中被济度成神,宋徽宗时封关羽为忠惠公、武安王,明清时关羽被加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材料表明 ( )
A.戏剧是加强思想控制的工具
B.儒道佛在民间传播逐渐合流
C.市民文化需要世俗神化英雄
D.戏剧在社会上发挥教化功能
【加固训练】
《三国志》中关羽只是封侯的武将;宋代关羽被官方封为“王”;后来在民间享受香火的供奉;罗贯中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将其标举为忠诚、勇武、仁义的化身;乾隆敕封关羽为“灵佑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据此可知,关羽地位不断提高是因为 ( )
A.儒家思想日益取得主流地位
B.佛道思想渐趋本土化的影响
C.关羽精神契合维护统治需要
D.民间文化决定社会价值取向
11.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火药之发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天文时钟、鼓风炉,水力纺织机,船只使用不漏水舱壁等,都于宋代出现。”宋代科技繁荣的主要原因是 ( )
A.科学家个人的努力
B.经济文化的繁荣
C.统治者的大力支持
D.中外交流的推动
12.辽宋夏金时期,主要少数民族都模仿汉字自行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如下图)。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 )
A.国家统一有利于推动文化的发展
B.汉字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包容性
C.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的频繁
D.少数民族审美呈现世俗化趋势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题,共24分。
13.(12分)(2023·唐山模拟)以下为某宋史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的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酒店多点灯烛沽卖,每分不过二十文,并粥饭点心。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药者,直至天明。……又有外来托卖炙鸡、燠鸭、羊脚子、点羊头、脆筋巴子、姜虾、酒蟹、獐巴、鹿脯、从食蒸作、海鲜时果、旋切莴苣生菜、西京笋。……唯焦以竹架子出青伞上,装缀梅红缕金小灯笼子,架子前后,亦设灯笼,敲鼓应拍,团团转走,谓之“打旋罗”,街巷处处有之。
——摘编自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确定该学习小组研究的主题,并概括材料中体现的研究角度。(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个研究宋史的新主题,并说明理由。(6分)
14.(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如表为史书所记载的宋代几位名臣良将事迹。
姓名 官职 事迹
杨业 拜郑州刺史,授右领军卫大将军。累迁云州观察使、代州刺史等 (业)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没焉。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包拯 累迁监察御史。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及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 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范 仲 淹 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权知开封府等职 岁大蝗旱,江、淮、京东滋甚。仲淹请遣使循行,未报。乃请间曰:“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 ”帝恻然,乃命仲淹安抚江、淮,所至开仓赈之
续表
姓名 官职 事迹
苏轼 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凤翔通判等职,并出任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知州 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据《宋史》等整理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