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3张PPT。有丝分裂
(第2课时)《有丝分裂》说课教材、学情分析教学设计思路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亮点 1.教材分析(1)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有
丝
分
裂植物、动物细胞
有丝分裂的特征
和意义。
核心和主线染色体/DNA动态变化前概念:
染色质、染色体、染色单体、姐妹染色单体概述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1.教材分析(2)教材地位有助于理解:
减数分裂和遗传基本规律;
DNA复制和遗传信息传递。 1.学情分析教学困惑 ① 解决办法 有丝分裂的知识
观察有丝
分裂的实验 观察有丝分
裂的实验
探究各个时期特征学习兴趣不能
很好地被激发直观印象
符合认知规律
学习热情高涨 1.学情分析 教学困惑② 解决办法 “概念抽象难懂”
——染色质、染色体、染色单体、姐妹染色单体的理解。“扭扭棒”模拟,使抽象概念直观化,做中学。 2.教学设计思路建构主义理论、新课程标准
观察实验构建物理模型 数学模型概念生成“扭扭棒”——模拟染色体的行为变化2.教学设计思路环节一:实验回顾回顾实验现象,判断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自主探究判断的主要依据。2.教学设计思路环节二:构建物理模型策略
1.梳理重要概念,“扭扭棒” 模拟。
2.播放连贯的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动态变化过程。
3. 学生用“扭扭棒”自主模拟体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的细胞在有丝分裂不同时期染色体形态和数量变化。目的
1.为自主模拟活动打下基础。
2.将观察图和模式图有机结合。
3.暴露问题,培养能力。2.教学设计思路环节三:物理模型 数学模型策略
1.自主纠错
2.完成表格和曲线图
目的
1.培养小组合作和交流能力
2.培养数据处理能力2.教学设计思路环节四:概念生成策略
引导总结
目的
生成概念
3.板书设计有丝分裂2n4n2n染色体(DNA)复制细胞分裂真核细胞产生体细胞的过程中,亲代的染色体经过复制(实质为DNA复制)后,子染色体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内,在细胞的亲代和子代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4.教学设计亮点★实验—知识 感性—理性
(1)教学设计方面亮点(2)模拟实验创新方面亮点
★“扭扭棒” 模拟——抽象概念直观化
★充分激发学生小组合作能力、模拟实验中理解概念、在做中学。模拟授课对“有丝分裂过程染色体形态和数量变化”的突破温故而知新:请指出下列图中的细胞分别属于什么时期? 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间期膜仁消失显两体形定数晰赤道齐点裂数加均两极两消两现质分离 DNA复制
蛋白质合成 一个染色体
(棒状)两条姐妹
染色单体1条DNA2条DNADNA复制染色质
高度螺旋一条染色质
(细丝状)染色体?
染色质?“细胞核内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模拟授课大家一起动动手,你是最棒的!请两人小组用“扭扭棒”模拟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4条的细胞不同分裂时期染色体的形态有丝分裂.exe1.学生操作2.学生展示2.学生展示44488~44~88888~43.学生填表染色体数量变化规律:核DNA数量变化规律:4.学生作图时期时期2n2n4n4n有丝分裂2n4n2n染色体(DNA)复制真核细胞产生体细胞的过程中,亲代的染色体经过复制(实质为DNA复制)后,子染色体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内,在细胞的亲代和子代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细胞分裂1次 《有丝分裂》
感谢聆听
敬请指正!
《有丝分裂》
(第2课时)
人教版教材必修一 第6章第1节 高一年级
作者姓名:罗 谊
工作单位:东莞实验中学
联系电话:15920641622
邮 箱:luoyi2luoyi@126.com
有丝分裂
(第2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
1.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概述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2.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有丝分裂是真核细胞的主要分裂方式,该内容包含了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和细胞有丝分裂的特征和意义。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和数量的动态变化是教学的主线和核心,内容较为抽象、复杂,对于学生是一大难点。深入学习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和数量变化有助于理解有丝分裂的意义,也有助于今后学习减数分裂和遗传的基本规律、DNA复制和遗传信息传递等知识。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对玩具“扭扭棒”和模拟实验好奇心较强;但形象思维能力不足,对有丝分裂过程的理解和想象存在难度。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染色质、染色体、染色单体、姐妹染色单体的概念;以染色体形态和数量变化为主线掌握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判断及形象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体验知识的建构过程。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动画、“扭扭棒”、螺母、磁铁、白纸
【教与学的策略】
教法:引导性探究(从回顾具体的实验现象入手→抽象出物理模型→用“扭扭棒”做物理模型→将物理模型转化为数学模型→生成概念)。
学法:观察-模拟,比较-分析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回顾实验现象
上节课我们做了“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这个实验,同学们跟老师回顾一下,以下图像分别代表什么时期?
同学们能告诉老师你们做出判断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吗?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染色质”是指“细胞核内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这是丝状的染色质,这是棒状的染色体。染色质和染色体就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不同形态。像这种着丝点上连接着的两条线状结构叫染色单体,由同一个着丝点连着的两个染色单体互为姐妹染色单体。
环节二:探究物理模型的构建
1、播放连贯的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动态变化过程。重点观察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2、鼓励学生两人小组试着模拟有4条染色体的体细胞不同分裂时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量。
3、纠正学生在自主模拟过程中的错误操作。
仔细回顾实验的现象,积极思考
染色体行为变化
积极记录概念并思考回答相关问题
理解清楚染色质、染色体、染色单体、姐妹染色单体这几个概念
积极做模拟实验
积极听讲和在老师的指导下两人小组互相讨论,解决模拟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引导学生形成对细胞分裂各个时期的直观认识,为进一步分析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变化打下基础,遵循认知规律。
回顾“染色质”、“染色体”、“染色单体”、“姐妹染色单体”这几个概念。
让学生在模拟实验中体会概念,同时暴露出相应的问题。
纠正学生问题症结,在模拟实验中构建相应的概念。
环节三:物理模型向数学模型的转化
用“扭扭棒”模拟染色体的行为分析各个时期的染色体的数量变化,指导学生完成数据表格并作曲线图。
环节四:概念生成
间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染色体数
4
4
4
8
8~4
核DNA数
4~8
8
8
8
8~4
仔细观察并填写相应表格
作曲线图
锻炼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有利于学生理解“有丝分裂意义”
总结概念,锻炼学生归纳能力。
【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亮点】
1、建构主义理论和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从回顾具体的实验现象入手→抽象出物理模型→用“扭扭棒”做物理模型→将物理模型转化为数学模型→生成概念。模拟的过程生动有趣,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让学生在模拟实验中理解概念,在做中学,模拟实验中很好地体现了概念教学。
2、本节课在设计上打破了常规的讲述方法,先做了“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让学生先形成直观的认识,然后再自主思考判断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依据——染色体,同时在模拟过程中将实验现象的图像和模式图有机地结合起来,还原学生对有丝分裂过程的真实认识,符合认知的规律。让学生先自主模拟,使得学生将错误的“前概念”暴露无遗,及时的深入学习和自主、相互纠错给学生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
3、本节课在充分体现出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的同时,培养了学生构建生物学概念的能力,达到“概念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双赢。
2014-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