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4张PPT。 “兴奋”的概念教学教学实施教学策略教学思路学前分析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分析 兴奋的产生和传导是反射的基础,是神经调节的重要环节。内容上较为抽象,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重点:兴奋的产生
难点: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机理教学实施教学策略教学思路学前分析教学反思教学目标知识方面:
(1)识别兴奋,知道生理学“兴奋”的概念与日常生活中“兴奋”的区别与联系;
(2)简述兴奋的定义;
(3)描述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
能力方面: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或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解释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和理论剖析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2)养成质疑和求实的科学精神。教学实施教学策略教学思路学前分析教学反思2. 学生情况分析 知识与经验储备
初中已学习了神经系统的结构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有一定的认识。
能力
授课的深度、广度和授课方式取决于学生的记忆、接受、思维、创造等能力。
教学实施教学策略教学思路学前分析教学反思3. 教师情况分析 在做教学设计时还要充分考虑教师自身的特点。如知识储备、理论水平、思维特点等
本人特点:
条理清晰、逻辑缜密
擅长探究式教学教学实施教学策略教学思路学前分析教学反思 生成式与讲述式结合
在学生有前概念的情况下引导学生生成,在复杂机理处采用教师讲述式。
实验教学法
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来帮助学习者理解兴奋、动作电位、静息电位。
问题驱动,学生为主体
教师设置一系列的问题,并持续驱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最终引导、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机制。教学实施教学策略教学思路学前分析教学反思教学实施教学策略教学思路学前分析教学反思兴奋:
振奋;激动。(现代汉语词典)教学实施教学策略教学思路学前分析教学反思下列哪些情境中包含了兴奋?(不定项选择)中了大奖却发现彩票丢失了,懊恼
人手被针刺了,迅速缩手
突然的响声,引起雪崩
触碰含羞草,其叶片迅速合拢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教学实施教学策略教学思路学前分析教学反思逐渐变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静止状态:内负外正(静息电位)活跃状态:内正外负(动作电位)K+外流Na+内流教学实施教学策略教学思路学前分析教学反思下图为测量神经纤维电位的结果示意图,其中说明神经纤维发生兴奋的是(单选)c教学实施教学策略教学思路学前分析教学反思 受刺激的是神经,而肌肉兴奋了,这是如何实现的?课后思考教学实施教学策略教学思路学前分析教学反思处理得较好的地方:
1. 以学生为主体。
2. 通过4个情境的分析,引导学生生成概念。
3. 设置一系列的问题,持续驱动学生的兴趣和动机。
4. 结合实验录像、现象分析来帮助学生理解,变抽象为具体。
不足处 :
1. 在动作电位、静息电位机理处,采用教师直接陈述的处理方式。
2. 时间有限,该概念的属性未能全面阐述。《兴奋的概念教学》教学设计
1. 教学内容分析
本概念在课程标准中相关内容标准为“说明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属理解水平。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为反射,而兴奋的产生及其传导和传递是反射的基础。理解兴奋及其产生机理对理解神经调节这一核心概念至关重要。
兴奋的传导涉及离子运输等微观内容,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本设计借助于图形和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将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的产生过程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
本内容的重点是兴奋的产生。
本内容的难点是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机理。
2.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识别兴奋,知道生理学“兴奋”的概念与日常生活中“兴奋”的区别与联系;
(2)简述兴奋的定义;
(3)描述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
能力方面: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或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解释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剖析兴奋传导机制激发学生了解自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2)养成质疑和求实的科学精神。
3. 学生情况分析
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神经系统的构成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对于相关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时隔久远可能记忆模糊。
学生的能力和习惯方面,学生的记忆、接受、逻辑思维等能力决定了授课的深度和广度。本设计针对的学生层次较高。
4. 教学策略
(1)生成式与讲述式结合。在学生有前概念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去生成概念,如什么属于兴奋,生理学兴奋概念与传统兴奋概念的差异等;而在复杂机理处,如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理,采用教师讲述式。
(2)实验教学法。通过展示实验现象,分析析实验现象,来帮助学习者理解兴奋、动作电位、静息电位。
(3)问题驱动,学生为主体。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模式。本设计由教师设置一系列的问题,让学习者带着任务进行学习,以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并持续驱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5. 教学流程
6.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目的说明
导入
展示“中大奖图片”,引出兴奋的概念教学。
接触概念。
创设情境,为落实知识目标1做准备。
感知概念
给出情境让学生判断:下列哪些情境中包含了兴奋?(不定项选择)
A.中了大奖却发现彩票丢失了,懊恼
B.人被针刺了,迅速缩手
C.剧烈的响声,引起雪崩
D.触碰含羞草,其叶子迅速合拢
比较、分析、思考。从多个情境中,得出概念的属性。
进一步落实知识目标1
形成概念
引导:从上述案例中得出,“兴奋”需具备怎样的条件?
归纳概念的属性,得出概念的定义。
落实知识目标2
深化概念
引导学生解决:
1.哪些是可兴奋的细胞或组织
2.哪些是可引起兴奋的刺激
思考,回答。更深入地理解概念。
落实知识目标3
引导学生思考:细胞兴奋、组织兴奋、个体兴奋间的关系。
让学生举出其它兴奋的案例。
思考,回答。更深入地理解概念。
落实知识目标3
分析实验现象,解决什么是相对静止和显著活跃状态。
提问:1. 为什么静息时膜外带正电,膜内带负电?
2. 为什么兴奋时膜外带负电膜内带正电?
若学生不能回答,则直接讲解。
思考,听讲,回答。更深入地理解概念。
落实知识目标3。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释的能力
运用概念
给出4幅测量神经纤维电位的结果示意图,让学生判断哪个处于兴奋状态
学生思考、回答。
让学生在微观、具体的情境下判断兴奋。
启下
提问:刺激在神经,但兴奋在肌肉,这是如何实现的?
课后思考
为讲兴奋的“传导和传递”这两个属性做铺垫。
7. 板书设计
8. 教学反思
概念教学不应该是直接告诉学生“这是什么”,而是应该引导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去感知概念。概念有它自身的内涵和外延,用定义来描述,这些可以作为框架和主线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虽然我们并不要求学生去理解什么叫做内涵和外延,概念和概念定义有什么区别等。
本设计处理得较好的地方有:
(1)以学生为主体。
(2)通过4个情境的分析,引导学生生成概念。
(3)设置一系列的问题,持续驱动学生的兴趣和动机。
(4) 结合实验录像、现象分析来帮助学生理解,变抽象为具体。
本设计的不足处有:
(1)在动作电位、静息电位机理的处理上,没有找到更好地引导方式,采用教师直接陈述的处理方式。
(2)兴奋的属性未能全面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