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1张PPT。导入新课记得在中国入世谈判的时候,美国的谈判代表说,你们中国人全是贼,看看你们中国的盗版现象多严重,我国谈判代表吴仪反唇相讥,你们美国人全是小偷,看看你们的博物馆里有多少中国的文物。这个小插曲在报纸上报道后,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目前,除了中国各地外,世界上至少有1?3?个国家存有敦煌藏经洞文物。在伦敦拍一张敦煌文物的照片要付2?0?0?0?美金,本是中国的文物,已成别人国宝。余秋雨先生用他的笔再现了这一段文物流失的耻辱历史。道士塔余秋雨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余秋雨,了解有关敦煌文化的一些常识。??
2.“披文以入情”,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感情,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培养散文鉴赏能力。 说说作者、作品余秋雨:浙江余姚人,当代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他从小就喜欢读外国作家雨果的作品,所以对人生的悲剧性、人生中的苦难有深刻的认识;但他又喜欢苏东坡,颇受其达观个性的影响,有追求隐于田园的理想。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主要散文著作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文明的碎片》、《行者无疆》、《千年一叹》等。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选自于《文化苦旅》的第一篇。背景知识: 莫高窟是我国最著名的佛教石窟。历经一千多年的历史,系我国文学艺术的一大宝库,也叫“千佛洞”,属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00年道士王圆箓发现藏经洞,内藏写经、文书等文物4万多件。1907年英国的斯坦因掠走写本、文书24箱,绘、绣佛画5箱。1914年斯坦因再次从敦煌掠走5箱写本,两次共掠走遗书、写本1万余件。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从藏经洞中拣选精品,掠走5000件。
1911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从王道士处弄走约600件经卷。1914年俄国人奥尔登堡又从敦煌拿走一批经卷写本,并进行洞窟测绘,还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又用特制的化学胶液,黏揭盗走莫高窟壁画26块。这些盗窃与破坏,使敦煌文物受到极大的损失。
知识卡片:
敦煌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研究对象包括敦煌石窟、敦煌遗书和敦煌史地(实即丝路史地)三大领域。
公元336年,一个和尚云游四海,来到了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到此已是傍晚,想找地方休息,正在四顾,忽然看到这座山金光闪动,像有千佛跃动,当时的乐樽和尚,怔怔的站着,眼前是万道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他有所顿悟,把手中的锡杖插在地上,庄重地跪下,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此筑窟造佛象,使此地成为佛圣地。不久,他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由于他在化缘中广为传播自己的奇遇,使远近善男信女也纷纷来朝拜胜景,并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祷,挖出了一个个的洞窟,天长日久,就形成了后来的敦煌莫高窟。敦煌莫高窟莫高窟 位于敦煌县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下,因其地处莫高乡而得名。是我国最大、最著名的佛教艺术石窟。分布在鸣沙山崖壁上三、四层不等,全长1.6公里。现存石窟492个 。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庞大、艺术价值最高的“石窟艺术宝库”。 莫高窟的开凿始于公元366年。到了隋和唐代前期,莫高窟的开凿进人鼎盛时期。到宋时,西北的西夏仍有兴造修葺,但这时,由于经济萧条和陆上丝绸之路失去重要作用,莫高窟已经衰落,元代以后就停止了开凿,连续营造达千年之久。
清代康熙年间,莫高窟逐渐被人注意。光绪二十六年(l900年),道士王圆篆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里面完好保存着历代文书、写经、文物4万余件。这一发现被称为上世纪世界文化史上最有价值的发现。它轰动了世界…… 莫高窟第285窟,就连地上的土砖,也是刻有莲花图案莫高窟壁画敦煌壁画反弹琵琶莫高窟第332窟第159窟(中唐) 菩萨第45窟(盛唐)天王敦煌有彩塑像2100多身。高矮不一,大的佛像高达30多米,小的彩塑仅有十几厘米高,技艺造诣之深,想象力之丰富无与伦比,是世界现存佛教艺术的伟大宝库 。 无量寿经张骞出使西域图反弹琵琶 敦煌壁画总面积约45000平方米 。内容多为佛经故事。还有佛、菩萨、天王、力士、小千佛的画像和羽人、飞人、花鸟、动物等。反弹琵琶的造型和各具姿态的飞天形象已经广泛运用于舞蹈、绘画和文学作品中,已经为大家所熟识。壁画虽经千百年的风沙侵蚀,仍然色彩鲜艳,线条清晰,使人不得不赞叹古代艺术匠师们的精湛艺术和创造精神。 在大量的壁画艺术中还可发现,古代艺术家们在民族化的基础上,吸取了伊朗、印度、希腊等国古代艺术之长,是中华民族发达文明的象征。 各朝代壁画表现出不同的绘画风格,反映出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是中国古代美术史的光辉篇章,为中国古代史研究提供珍贵的形象史料。敦煌壁画:文殊坐狮特写
敦煌壁画:飞天敦煌壁画:孔雀敦煌壁画:大佛光之寺斯坦因及搬出藏经洞的经卷伯希和在藏经洞中
翻检经卷中国的国宝
陈列在大英博物馆!道 士 塔余秋雨生字生词坍弛 朔风凛冽 呆滞
酝酿 歆羡 蘸一蘸
憨厚 洞穴 蹊跷
掂量 窗明几净
扒墙头 关卡
官邸 追溯
遗赠
shuòtānzhìyùnniàng xīnzhānhānxuéqīqiāodiānliángjībāqiǎdǐsùwèizèng文章各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通过对莫高窟道士塔的介绍引出了王圆箓和莫高窟的关系。叙述王道士在敦煌的所作所为。写王道士发现敦煌藏经洞的情况和他对藏经洞的处置情况。写这场悲剧的终结。既写出了中国敦煌研究家的辛勤工作,也写出了作者对敦煌历史的忧思,同时还给世人以警醒。文章各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通过对莫高窟道士塔的介绍引出了王圆箓和莫高窟的关系。叙述王道士在敦煌的所作所为。写王道士发现敦煌藏经洞的情况和他对藏经洞的处置情况。写这场悲剧的终结。既写出了中国敦煌研究家的辛勤工作,也写出了作者对敦煌历史的忧思,同时还给世人以警醒。思考: 敦煌文物毁坏与流失这一事件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对敦煌文物的毁坏与流失这一事件是怎样评价的?(可用文中的句子回答)如何理解这个评价?谁之过?作者表现出怎样的心情?王道士?
外国冒险家?
满清官员?我见过他的照片,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在那个时代到处可以遇见的一个中国平民。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几经转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悲剧中错步上前的 小丑----王圆篆王道士做了些什么事情?是个什么样的形象?作者对他是什么样的感情?1 用石灰粉刷壁画
2 砸毁雕塑
3 发现莫高窟文物,在官场上送来送去
4 贪小利,被外国冒险家骗去大量文物为什么他会成为一个罪人?是那个时代随处可见的一个中国平民无知愚昧贪利畏缩客气爽快达观认真虔诚变了味的美德 王道士是敦煌文化的罪人,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不能肩负起这笔文化重债。
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惋惜与痛苦)(痛恨与无奈)?[问]:大家想一下,这篇课文题为《道士塔》,在里面的塔是怎样的?作者有特别写了哪一个?这样写有什么意义?几座僧人圆寂塔: 坍弛、木桩、黄泥、青砖 王道士的塔: 保存的较为完整,有碑文 从“坍弛”和“完整”,“历代僧人的贫苦”和“王道士的富裕”相对比,来表现道士生前以牺牲文物为代价换得富裕,保存了自己的塔,也留下了耻辱,颇含讽刺意味。找找描写外国劫掠者的句子 莫高窟壁画,空白位是被盗粘走的壁画敦煌328窟唐代塑像,图中用圆圈标注的地方,原有一尊菩萨,被英国人盗走,现存波士顿博物馆。现在还能看出地上留下的一个圆坑。 1907年3月,为英国服务的匈牙利人斯坦因,他仅用40块马蹄银(合200两)贿通王道士,骗走六朝至宋代的经卷、写本共7大箱约万余卷,以及5大箱装有仔细包扎好的绘画绣制品等艺术古物,约500余幅。 10月份,斯坦因又委托蒋孝琬和另一个中国人潜回莫高窟,又诱取了230捆手稿。 1914年,斯坦因第二次来敦,又从王道士手中骗买走足足四大箱,600多卷经卷。斯坦因也因此而被英王封为爵士找出文中描写满清官员的句子? 中国是穷。但只要看看这些官僚豪华的生活排场,就知道绝不会穷到筹不出这笔运费。中国是穷。但只要看看这些官僚们豪华的生活排场,就知道绝不会穷到筹不出这笔运费。中国官员也不都是没有学问,他们也已在窗明几净的书房里翻动出土的经卷,推测书写的朝代了。王道士第一次把一束经卷送给肃州兵备道廷栋时,廷栋对经卷的书法产生了兴趣,他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经卷的书法的书法不如他的好!叶昌炽,第一位研究藏经洞出土文书的学者。光绪三十二年卸任后,仍在《日记》中不时记录有关敦煌写本的消息,尤其对自己当年视学仅至酒泉,而未能西出嘉峪关,尽取藏经洞宝藏,愧疚不已。他们在沙漠燃起了股股炊烟,而中国官员的客厅里也正茶香缕缕。愤恨、无奈 对于这一文化悲剧,作者表现出怎样的心情?“我好恨!”(1) 绘声绘色
对王道士心理活动描写和罪行细节描写。
写作手法:作者是怎样来写这种“恨”的?(2)含蓄蕴藉
第二部分中的四个“惨白”含义?
前两个是真实情况,后两个是混乱,表达作
者难以言表心里的痛苦。(3) 时空交错
跨越时空,回到20世纪初去,亲眼目睹王道士毁坏敦煌文物的情形。写作手法:作者是怎样来写这种“恨”的?(4)反语
(5)对比
欧美艺术家有突破,歆羡东方艺术,
中国文官昏庸,无视艺术,
无知道士掌管佛教艺术相关连接:历史的悲剧,在今天,仍在上演着……
[新华网布鲁赛尔5月6日电]?
? 美英联军攻入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不久,各地哄抢成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11大博物馆之一的伊拉克国家博物馆内的28个博物馆,也被不法分子的糟蹋、劫掠,丢失的艺术品达17万件之多。收藏有人类早期文明之一的美索不达米亚的证明和《古兰经》最古老的版本之一的博物馆和图书馆也被扫荡。
这是建于公元5世纪,世界上最高的立式大佛像,阿富汗的巴米扬大佛,被誉为阿富汗最伟大的历史文化遗产。
2001年3月8日,塔利班政权不顾全世界人民的反对,将其炸毁……“只有文化活着,这个国家才活着!”在千疮百孔的阿富汗喀布尔国家博物馆的大门上,高悬着这样一条横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