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开门考试题
一、单选题(1-20题每题2分,20-25题每题4分,共60分)
1.一个随机交配的足够大的种群中,某一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36,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大于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
B.随机交配将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改变
C.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为0.32
D.该种群繁殖一代后,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2.科研人员在某森林中观察有艳丽羽毛的某鸟种群时,偶然在该种群中发现了具有灰色羽毛的个体,经研究发现该性状是由显性突变导致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灰色羽毛是不利变异,不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B.灰色羽毛个体的出现增加了遗传多样性
C.变异体的出现一定会改变该种群的进化方向
D.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是有利变异的逐代积累
3.符合现代进化理论的叙述是
①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②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③生物进化是以某一具体的生物个体的演变来进行的
④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4.下列有关生物变异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突变一定不利于生物适应环境,但可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B.三倍体植物能够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也可由无性繁殖获得
C.生物进化都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再发生生殖隔离
D.基因突变的方向与所处环境有明确的因果关系
5.当M基因的启动子序列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这种变异可发生在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体现了普遍性
B.基因编码区的碱基序列不变,M蛋白的数量可能减少或增加
C.细胞中基因的种类不变,M蛋白的空间结构可能发生变化
D.这种改变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6.关于生物的进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B.食蚁兽的舌头细长,是长期舔食蚂蚁的结果,符合拉马克的用进废退理论
C.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适应具有绝对性
D.长期使用抗生素,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是抗生素对细菌起到了定向选择的作用
7.下列关于“共同由来学说”的证据及分类对应正确的是( )
A.早期古人类化石——胚胎学证据
B.人和猕猴的细胞色素c氨基酸序列的差异——分子水平的证据
C.脊椎动物早期胚胎发育过程比较——细胞水平的证据
D.人和黑猩猩基因组的差异——最直接证据
8.达尔文曾发现一种兰花具有细长的花矩,花矩顶端贮存的花蜜可为传粉昆虫提供食物,他断定一定有一种具有细长口器的昆虫可以从花矩中吸到花蜜。50年后的确发现了这样的
昆虫,这一事实表明( )
A.该兰花是独立进化的
B.该花矩没有生物学意义
C.任何物种都不是独立进化的
D.该昆虫的细长口器是独立进化的
9.抗维生素D佝偻病属于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下列有关此病叙述正确的是( )
A.表现正常的个体,体内可携带致病基因和正常基因
B.孙女的致病基因可能来源于祖父
C.人群中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患病男女的发病程度可能不一致
D.患病男性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等于该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10.在理想条件下,两个田鼠的种群被一条河流隔开。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60%,a基因频率为40%;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20%,a基因频率为80%。假设种群1与种群2的个体数正好为3:1,当地理隔离不再存在时,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 )
A.50% B.25% C.48% D.24%
11.“超级细菌”是对目前临床使用的绝大多数抗生素均具耐药性的病菌,抗生素滥用是产生“超级细菌”的重要原因。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超级细菌”具有细胞壁,能抵御任何一种抗生素的作用
B.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是“超级细菌”产生的根本原因
C.长期滥用抗生素对突变细菌进行了定向选择,加速细菌的进化
D.“超级细菌”的产生属于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典型实例
12.穿梭育种是近年来水稻小麦等禾本科植物育种采用的新模式。农业科学家将一个地区的品种与国内国际其他地区的品种进行杂交,然后通过在两个地区间不断地反复交替穿梭种植、选择、鉴定,最终选育出多种抗病高产等优良特征的农作物新品种。下列关于穿梭育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穿梭育种利用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重组
B.穿梭育种充分地利用了禾本科植物的物种多样性
C.穿梭育种突破了不同品种的地理隔离,可增大地区品种的基因库
D.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使各地区的水稻基因库产生差异
13.许多年前,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甲、乙两个种群。两个种群所发生的变化如下图所示,①~⑥表示不同的变异结果,a d表示进化的不同环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表示地理隔离,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可能出现生殖隔离
B.b过程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C.c过程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定向进化
D.生物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14.达尔文在南美洲加拉帕戈斯群岛的不同岛屿上发现分别生活着13种地雀,它们的形态
各异,食性和栖息场所也各不相同。但是,经研究发现它们的祖先属于同一个物种。请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自然选择可通过作用于显性或隐性基因对种群进行筛选
B.某岛屿上地雀的基因库包括这个岛屿所有地雀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C.这些地雀由于不同岛屿的环境的差异才产生了不同的形态、食性,适应了不同的栖息场所
D.判断这13种地雀是否属于不同物种的标志是观察它们之间是否出现了生殖隔离
15.下列有关生物变异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工诱变育种的过程和结果说明没有经过地理隔离也可以形成新物种
B.基因中插入十几对脱氧核苷酸引起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C.基因重组不能产生新基因,但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D.自然界中的单倍体生物都是高度不育的
16.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形式
B.没有地理隔离就不会有生殖隔离的形成
C.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D.某物种仅存一个种群,该种群中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
17.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
B.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指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D.地球上的生态系统从古到今都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的
18.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发现几种地雀分布于不同的岛屿上,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正确的是( )
A.同种地雀→生殖隔离→地理隔离→不同种地雀
B.不同种地雀→地理隔离→自然选择→不同种地雀
C.同种地雀→地理隔离→自然选择→生殖隔离→不同种地雀
D.同种地雀→自然选择→地理隔离→生殖隔离→不同种地雀
19.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相关知识的叙述,正确是( )
A.“收割理论”认为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B.中性突变学说的学者们认为决定进化的方向是自然选择
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D.在自然选择过程中,深色桦尺蠖与浅色桦尺蠖表现为协同进化
20.下图是关于桂林漓江两岸a、b、c、d4个物种及其演化关系的模型,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由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经历了从地理隔离到生殖隔离的过程
B.漓江西岸的b物种迁移到漓江东岸后,不与c物种进化为同一物种,其原因在于二者间已形成生殖隔离
C.c物种的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则该物种一定在进化
D.判断d物种是否是不同于b物种的新品种的方法是观察两个物种能否交配
21.海绵等足虫栖息在海生海绵的中央腔中,雌虫的外观都一样,雄虫的形态有大、中、小3种类型,且这3种不同形态的雄虫会采取不同的生殖对策:大雄虫倾向于用战斗来保卫海绵中央腔中的多个雌虫;中雄虫会模拟雌虫,与大雄虫共处一室;小雄虫回避大雄虫并埋伏在其周围,伺机与雌虫交配。研究表明,大、中、小雄虫的体型差异主要来自一个基因的3个等位基因al、a2、a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三种雄虫的平均繁殖成功率一定存在显著差异
B.大、中、小雄虫形态有明显差异,存在生殖隔离
C.al、a2、a3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这体现了基因突变的随机性
D.经历很长时期后,种群中al、a2、a3的基因频率能保持基本稳定
22.某与外界隔离的岛屿上,经调查该地区居民中白化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a,红绿色盲的致病基因频率为b,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c。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女性个体中同时患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占bc
B.男性个体中患红绿色盲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b
C.不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女性个体占全部个体的(1—c)2/2
D.正常个体中白化病携带者所占的概率为2a/(l+a)
23.某海岛经常出现大风天气,海浪汹涌澎湃。昆虫中无翅或翅特别发达的个体比普通翅(中间 型)个体更容易生存,长此以往形成了无翅或翅特别发达占优势地位的昆虫类型。下列有关说 法错误的是( )
A.昆虫翅型的进化与其他物种的进化没有相关性
B.变异产生无翅或翅特别发达的类型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C.大风和海浪在昆虫翅型的进化历程中发挥选择作用
D.无翅、翅特别发达的昆虫与中间型的昆虫不存在生殖隔离
24.下列关于遗传、变异、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等,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B.生物的进化不一定导致新物种的出现,但是新物种的出现一定有进化的发生
C.漫长的协同进化过程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D.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的方向,从而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25.部分个体从原来的区域散播出去并成为一个新的种群建立者。这些“先驱者”们并不包含它们原有种群的所有基因,在某些情况下,原有种群中数量很少的基因在对新种群的基因贡献中可能占很大一部分,这种现象称为建立者效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新建种群和原有种群存在生殖隔离
B.新建种群和原有种群的自然选择的方向相同
C.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下,新建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D.新建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可称为新建种群的基因库
二、非选择题(每空2分,共40分)
26.加拉帕戈斯群岛由许多互不相连、彼此独立的小海岛组成。1835年,达尔文在甲、乙海岛发现地雀有5个种(A、B、C、D、E),图1表示这5种地雀之间的进化关系;图2为某段时间内地雀E中H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地雀种群A 内部个体间形态和大小方面的差异,体现的是 多样性。另外,生物多样性还包括 多样性和 多样性两个层次。
(2)同种地雀喙的大小、形状存在差异,是由 产生的可遗传变异;不同种地雀因不同的食物因素的作用,而导致喙的大小、形状存在差异,该因素在地雀的进化过程中起到了 的作用。
(3)B迁入到乙海岛进化为D,不能与C进行基因交流的原因是 。地雀C、D、E中亲缘关系较近的两种地雀为 。
(4)图2中地雀E在 时间段内一定发生了进化,判断依据是 ;若在 Y3-Y4时间段无基因突变,则该种群中Hh的基因型频率为 。
27.图1显示了某种甲虫的两个种群基因库的动态变化过程。种群中每只甲虫都有相应的基因型,A和a这对等位基因没有显隐性关系,共同决定甲虫的体色,甲虫体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如图2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种群1中出现了基因型为A'A的甲虫,A'基因最可能的来源是 。A'A个体的出现将会使种群1基因库中的 发生改变,导致生物进化。
(2)根据图1两个种群中不同体色的甲虫分布比例,可以初步推测种群2中具有基因型 的个体更能适应环境,基因A和a在该种群中出现的比例发生变化是 的结果。
(3)图2中的甲虫具有多种体色体现了生物的 多样性。
28.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1)图中A、B、C分别指 、 、 。
(2)某种群基因型及比例是AA(30%)、Aa(60%)、aa(10%),则a的基因频率为 。若一年后,该种群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28%)、Aa(64%)、aa(8%)。请推测该生物是否进化? (填“是”或“否”)。高二生物答案
1-5CBABB 6-10CBCCA 11-15CBBDC 16-20AACAD 21-25DAADD
26.(1) 遗传/基因 物种 生态系统
(2) 基因突变 选择
(3) 存在生殖隔离 D、E
(4) Y1-Y3 H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18%
27.(1)基因突变 基因频率 (2) aa 自然选择
(3) 遗传
28.(1) 突变和基因重组 地理隔离 生殖隔离
(2) 40% 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