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部编版高中语文
一、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对语言的梳理与整合,理解文本内容,在特定情境中,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明得体的进行表达与交流。
2.审美鉴赏与创造:表达自己对“君子”的理解,树立自己心中君子的美好形象。
3.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仁以为己任”,热爱、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
通过完成情景任务,丰富和深化对君子形象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
自觉践行孔子思想,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教学方法
反复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情景创设法
五、教学环节
(一)导入
西方一位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在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提到古希腊,就会涌起一种家园之感。 那么在有教养的中国人心中呢,提到诸子时代,自然也会拥有一种归属感,千百年来,《论语》已经成为独属于我们中国人心中的那份别样的乡愁。品读《论语》,能让我们见君子之风,成君子之德,行君子之行。那么何谓“君子”呢,让我们在《论语》十二章中寻找答案。
(二)见君子之风
请同学们打开教材,我们齐读《论语》十二章。
我们在课前已经阅读了老师给大家印发的关于《论语》和孔子的相关资料。谁能简单地给大家介绍一下?
(见学案)
活动一:
课前我们还给大家分配了疏通理解课文的任务,通过自己的阅读梳理,大家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我们共同来商讨。
(三)行君子之行
活动二:
同学们理解的很到位,让我们在更深入的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课文。
诵读经典,学做君子,并不是让我们做成一个古人,而是要做成一个文明的现代人,做成一个有教养的现代人。从《论语》十二章中我们能看出君子是什么样的人呢?请同学们以课文为依据,联系我们平时的生活,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选派代表说说你们见解。
通过大家的交流,我们发现,君子离我们并不遥远,君子之行就在我们身边,是可见可感,又可学可做,并应学应做的,这就需要我们自觉践行君子的品行。克己修身,就是君子之端。
(四)成君子之德
活动三:
儒家精神引导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更引导我们有大情怀,大志向,大担当。 我们一起来观看一个视频片段。
“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医务工作者逆行出征,社区工作者守望相助,无数志愿者无私奉献,……还有 14 亿中国人民微光成炬,照亮风雨征程!”
看了上面视频,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想法,请同学们运用本课所学,用议论性语言进行评价,字数 200 字左右。
针对展示出的文段进行评价,谁写的好,好在哪里。
在同学们的评论中我们看到,每一个平凡的人都有成为英雄的可能,只要我们心中有大义,肩上有责任。心怀仁爱,就是君子之成。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梳理文本,通过两个情境任务,构建了我们心中君子的美好形象,对我们提升自我的品行修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君子之道,在修己,在怀仁,在兼济天下。孔子的思想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并广泛传播,是因为这些思想不只体现在仁人志士,英雄伟人的身上,更多的是,它已经根植于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里,内化为我们灵魂中不可或缺的品格。当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的提升自我修养,从而衍生出强烈的家国情怀,那么这个民族会越来越伟大,这个国家也会越来越有担当。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希望我们的同学都够循君子之风,行君子之行,成君子之德。
(六)作业布置
在国际青年读书交流会上,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向世界各国青年推荐《论语》这部中华文化典籍,请你写一段推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