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四年级科学上册1.5声音的强与弱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17秋)四年级科学上册1.5声音的强与弱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8-22 11:26: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 题 《声音的强与弱》教学设计 备课人
【学习目标】 明确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了解音量的单位。 掌握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就越大;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就越小的科学原理。
【学习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的关系。 能够准确地观察和记录物体振动幅度的变化,并与声音的强弱相联系。
【学习难点】 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中归纳总结出声音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帮助学生理解声音的传播过程以及人耳听到强弱不同声音的原理。
【学习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音频文件、钢尺若干、塑料尺若干、两端固定的橡皮筋若干、鼓和鼓槌若干、黄豆若干、音叉、线、铁架台、棒槌、小泡沫球、学生活动单
【课时安排】 课时
任务学习设计 授课教师"二次备课"
【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教师播放一段包含各种不同强弱声音的音频文件,如音乐、自然声音、机器声音等。 音频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了很多不同的声音,你们注意到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吗?”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强弱变化。 学生可能会回答:“有些声音很大,有些声音很小。”“有些声音很强,有些声音很弱。” 等。 教师进一步提问:“声音的强弱是怎么形成的呢?为什么我们会听到各种强弱不同的声音呢?” 引发学生对声音强弱问题的思考。 教师揭示本节课的课题:声音的强与弱(板书)。 (二)知识铺垫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关于声音的知识。 提问:“同学们,我们在前面几节课中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谁能说一说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 学生回答:“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师进一步提问:“声音是怎么传播的呢?人耳是如何接收声音的呢?” 学生回答:“声音是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的,人耳通过鼓膜的振动接收声音。” 教师介绍音量的概念。 提问:“我们刚才听到了各种强弱不同的声音,那么用什么来描述声音的强弱呢?” 学生可能会回答:“声音的大小。”“声音的强弱。” 等。 教师解释:“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音量是指声音的大小或强弱程度。音量的单位是分贝(dB)。” 教师展示分贝计,让学生观察分贝计上的数值变化,感受不同音量的大小。 教师介绍振动幅度的概念。 提问:“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物体振动的幅度与声音的强弱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拿出一把钢尺,轻轻拨动钢尺,让学生观察钢尺的振动情况。然后用力拨动钢尺,让学生再次观察钢尺的振动情况。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次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有什么不同。 学生可能会回答:“用力拨动钢尺时,钢尺振动的幅度更大。” 教师解释:“物体振动的幅度是指物体振动时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我们可以用图形来表示物体的振动幅度,比如用‘ ’来表示物体的振幅大小。” (三)实验探究一:不同物体发出强弱不同声音时的变化 探究钢尺、橡皮筋、鼓面振幅大小与声音强弱的关系。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两把钢尺、一根两端固定的橡皮筋、一面鼓和鼓槌、几粒黄豆、学生活动单。 教师出示钢尺,提问:“怎样让钢尺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呢?” 引导学生思考并尝试让钢尺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 学生相互合作,先尝试让钢尺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再进行观察发出不同声音时钢尺自身的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钢尺的振动幅度,并让学生上台来画一画看到的振幅情况。最后统一用 “ ” 来表示物体的振幅大小。 教师出示活动单,明确活动要求。组内合作,依次观察并记录尺子、橡皮筋、鼓发出强弱不同声音时的振幅大小。教师强调重复实验的重要性,让学生多做几次再记录。 振动物体 | 振幅大小(可用示意图表示) | 声音强弱 | 钢尺 | 轻轻拨动 | | 钢尺 | 用力拨动 | | 橡皮筋 | 轻轻拨动 | | 橡皮筋 | 用力拨动 | | 鼓面 | 轻轻击鼓 | | 鼓面 | 用力击鼓 | 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如实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完成后,各小组整理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教师邀请几个小组的代表上台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总结钢尺、橡皮筋、鼓发出强弱不同声音时的变化。强调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探究小泡沫球与振动音叉的关系。 教师出示悬挂式装置,将小泡沫球用线悬挂在铁架台上,在小泡沫球旁放置一个音叉。 教师演示,用不同的力度敲击音叉,观察小泡沫球的变化。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尝试解释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当音叉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振动幅度就不同,带动泡沫球的振动幅度也就不同。 (四)实验探究二:声音强弱与示波器显示的关系 教师介绍示波器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示波器是一种可以显示声音波形的仪器,通过示波器可以直观地观察声音的强弱和频率等特性。 教师将示波器连接到扬声器上,播放不同强弱的声音,让学生观察示波器上的波形变化。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每组学生将示波器连接到自己小组的扬声器上,播放不同强弱的声音,观察示波器上的波形变化。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用图表等方式进行整理和分析。 实验完成后,各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 各小组选派代表上台,展示自己小组的实验数据和分析结果。 其他小组的学生可以进行提问和补充。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总结声音强弱与示波器显示的关系。强调声音越强,示波器上的波形振幅越大;声音越弱,示波器上的波形振幅越小。 (五)研讨与交流 学生反馈交流:钢尺、橡皮筋、鼓发出强弱不同声音时的变化。并能通过多次的观察对比,将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的关系联系起来。 教师提问:“通过刚才的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回答:“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教师进一步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规律呢?”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的关系的本质原因。 学生讨论后回答:“物体振动幅度越大,产生的能量就越大,发出的声音也就越强;物体振动幅度越小,产生的能量就越小,发出的声音也就越弱。”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评价,强调声音的强弱是由物体振动幅度决定的。 提问:在生活中还能举出哪些事例能证明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入手,如敲鼓、弹吉他、吹口哨等。 例如:敲鼓时,用力敲鼓,鼓面振动幅度大,声音强;轻轻敲鼓,鼓面振动幅度小,声音弱。弹吉他时,用力拨弦,弦的振动幅度大,声音强;轻轻拨弦,弦的振动幅度小,声音弱。吹口哨时,用力吹气,空气振动幅度大,声音强;轻轻吹气,空气振动幅度小,声音弱。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和鼓励,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拓展与应用 人耳为什么能听到强弱不同的声音? 教师围绕 “人耳为什么能听到强弱不同的声音?” 该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思考人耳接收声音的过程。 学生可能会回答:“人耳通过鼓膜的振动接收声音。” 教师进一步提问:“各种强弱不同的声音是直接引起鼓膜的振动吗?” 引导学生理解声音的传播过程。 学生讨论后回答:“各种强弱不同的声音是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在不断地带动下最终鼓膜附近的空气振动引起鼓膜的振动。”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评价,强调因为物体振动幅度不同,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幅度也不同,传入我们耳中的声音强弱不同。 减少噪音污染。 教师提问:“我们知道了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有关,那么噪音是怎么产生的呢?噪音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噪音的来源、危害等方面进行思考。 例如:噪音是由物体不规则振动产生的,噪音会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对我们的听力、心理健康等也会造成危害。 教师进一步提问:“我们应该如何减少噪音污染呢?” 引导学生思考减少噪音污染的方法。 学生讨论后回答:“可以从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等方面采取措施,如降低声源的音量、安装隔音设备、佩戴耳塞等。”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和鼓励,让学生认识到减少噪音污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七)课堂总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声音的强与弱,谁能说一说我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呢?” 学生回答:“我们知道了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就越大;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就越小。我们还通过实验探究了钢尺、橡皮筋、鼓等物体发出强弱不同声音时的变化,以及小泡沫球与振动音叉的关系。我们还了解了人耳为什么能听到强弱不同的声音,以及如何减少噪音污染。” 强调科学探究的方法和重要性。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强调观察、实验、分析、总结等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提问:“在今天的实验探究中,我们是如何发现声音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的关系的呢?” 学生回答:“我们通过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发出强弱不同声音时的振动幅度变化,然后进行分析和总结,得出了声音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的关系。”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和鼓励,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是一个不断探索、发现和总结的过程。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科学世界。 教师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观察和研究身边的科学现象,探索更多的科学奥秘。 提问:“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对声音还有哪些疑问呢?课后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实验探究等方式继续探索。”
【学后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实验探究环节,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本节课中有所收获。此外,要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