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高中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高中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38.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22 23:18: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汉帝国建立之后,统治者逐渐把目 ( http: / / www.21cnjy.com )光转向国内以稳固统治,激励军功的二十等爵制逐渐转变为帝国管理贵族、官吏、庶民的封君食邑赐爵制。这从侧面说明了(  ) 21·cn·jy·com
A.中央集权统治遭到了削弱 B.国家由战争轨道转入休养生息
C.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D.一般官员获得迅速晋升的机会
2.在整个汉朝的司法审判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春秋决事比》实际上成为当时的判例法,其原则有“原心定罪”“亲亲得相首匿”“君亲无将,将而诛焉”“恶恶止其身”等。这说明汉代(  ) 2·1·c·n·j·y
A.社会政局十分动荡 B.以法家为主导思想
C.儒学发展有所抑制 D.法律的儒家化特征
3.考古发现汉代铜洗有“蜀郡严氏造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蜀郡董氏造”等字样;铜镜有“王氏作镜真大好”“杜氏作竞(镜)四夷服”的铭文。据此可知当时(  ) 21·世纪*教育网
A.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B.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C.手工业者的品牌意识增强 D.家庭手工业产品进人市场
4.汉武帝以后,几乎所有的奏书、诏令皆征引儒学经典,以为根据。在法律条文缺疏的情况下,经义就成为决疑断案的准绳。这反映出当时(  ) 21*cnjy*com
A.儒学影响国家政治生活 B.儒学成为传统文化主流
C.儒学成为官吏选拔标准 D.统治者推动儒学法制化
5.汉武帝时,要求各诸侯王在封国内再分封长 ( http: / / www.21cnjy.com )子以外的儿子为侯(称“王子侯”),当时所分封的“王子侯”达一百六十二人之多。汉武帝这样做是为了(  ) 【来源:21cnj*y.co*m】
A.限制豪强地主势力发展 B.推行儒家的“仁政”理念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恢复周代的分封制传统
6.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种“社会政治大转型”主要是指(  )
A.从土地私有到土地国有 B.从分封制到郡县制
C.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D.从宗法制到分封制
7.秦汉以来,我国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的趋势是(  )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分散地方官吏权力,防止割据
③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 ④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渐趋严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8.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为三十多 ( http: / / www.21cnjy.com )位大商人立传,并提出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的原则。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据此可知,司马迁(  )
A.赞同汉武帝的商业政策 B.反对逐利致富的社会风气
C.强调商业发展顺其自然 D.颠覆了儒家推崇的义利观
9.汉武帝时,以刺史凌驾于郡守之上,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于监督、制约郡守权力。刺史仅限于“六条问事”,“非六条不察”,越权要受到惩处。设司隶校尉,监察除三公之外的中央、京师及京师附近的百官。在丞相府中设丞相司直,有权监察包括三公在内的中央各级官僚。汉武帝的这些做法(  )
A.利于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 B.使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C.保障了吏治的清明与高效 D.将选官和用人权收归中央
10.下图为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出土的东汉墓壁画(局部),描绘了农业生产的场景。据此可推知,东汉时期该地区(  )www-2-1-cnjy-com
( http: / / www.21cnjy.com / )
A.屯戍政策推动边疆开发 B.耕作方式受中原影响
C.农业生产工具不断进步 D.农耕经济取代游牧经济
11.西汉汉武帝时期,霍去病两 ( http: / / www.21cnjy.com )次出兵河西击败匈奴,当匈奴浑邪王率部归顺汉朝时封其为候,汉武帝不仅封其为侯,还分置五个属国,并特许“因其故俗”。汉武帝的这种做法(  )
A.消除了北方边患的威胁 B.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C.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D.导致王国势力对抗中央
12.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表明(  )
A.封建统治出现民主化的演变趋势
B.宰相位尊权重的地位进一步加强
C.宰相由一人到多人,权力被分割
D.汉代宰相掌握实权,唐代宰相形同虚设
13.1973年12月长沙马 ( http: / / www.21cnjy.com )王堆三号墓出土了20余万字的帛书和竹简,内容涉及战国至西汉初期政治、军事、思想、科学文化等各方面,下图是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以下对该帛书解读正确的是(  )
( http: / / www.21cnjy.com / )
A.其书写的主要文字应该是甲骨文字
B.可以作为研究古代科技的重要史料
C.反映了中国古代印刷术的巨大成就
D.说明世界上最早的书籍来自于中国
14.如表是对汉代部分画像砖石主旨内容的归纳。据表格内容可得出的结论是汉代 ( )
画像砖石出土地 画像砖石主旨内容
江苏省睢宁县出土的牛耕画像石 一农夫扶犁扬鞭呵牛耕田,二牛奋力向前。犁上设犁箭以调节深浅,犁头呈等边三角形,一儿童提篮扬手撒播种子
陕西省绥德县出土的牛耕点播画像石 一耕者单手扶犁,一手扬鞭,二耕牛颈上架一横杠曳引耕犁,耕者身后跟一少年,似在播种
四川省德阳县出土的芟草播种画像砖 前四人双手挥动镰刀,向下芟草拨土,后面有一个身形高大的农夫和一个身形矮小的儿童各执容器,进行播种
山东省藤县出土的耕耱画像石 耦耕者前方有三人持锄耘地,最左侧有一人挑着担子,带着两个小孩朝田间走来,似为送饭而来
A.牛耕技术得到普遍推广 B.注重在实践中传习农业技能
C.儿童仅参与轻体力劳作 D.传统农耕经济耕作方式简单
15.下表是关于汉代社会情况的记载。这反映了当时(  )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文君乃与相如归成都,买田宅,为富人
《汉书·论贵粟疏》 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汉书·贡禹传》 臣禹年老贫穷……有田百三十亩,陛下过意征臣,臣卖田百亩以供车马。
《汉书·张禹传》 及富贵,多买田至四百顷,皆泾渭溉灌,极膏腴上贾
A.土地买卖趋向合法化 B.豪强地主操纵政局
C.自耕农经济持续衰退 D.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
16.材料一:《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鲁国及各诸侯国二百余年的历史,内容以诸侯、大夫的政治、军事活动为主。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史记》成书于西汉,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了上古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21cnjy.com
《史记》体例 篇目举例
本纪(帝王活动及重大事件) 高祖(刘邦)本纪
表(大事年表、世系表等) 建元以来王子侯者(汉武帝时封侯的诸侯王子弟)年表
书(重要制度变迁) 河渠(水利工程)书、平准(工商业)书
世家(诸侯等有重大影响人物的事迹) 楚元王(汉高祖之弟,封地为楚国)世家、陈丞相世家
列传(各阶层重要人物、周边政权的历史) 吴王濞列传、儒林(重要儒家学者)列传、司马相如列传、货殖(商人)列传、匈奴列传、大宛(在今中亚地区)列传
比较《史记》与《春秋》的不同之处。从“篇目举例”中任选两则,分别简述其反映的西汉社会状况。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2-1-c-n-j-y
——《汉书》
材料二: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出处:21教育名师】
——《汉书·刘辅传》
材料三:清代学者钱大昕认为:“……大将军权兼中外,又置前后左右将军,在内朝预闻政事,而由庶僚加侍中给事者,皆自托为心腹之臣矣。”【版权所有:21教育】
(1)根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说明设置中朝的做法和目的。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 ( http: / / www.21cnjy.com )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材料二 针对众多的边疆民族,唐王朝在边疆 ( http: / / www.21cnjy.com )治理上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予抚慰),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广置都督府和州、县; 以边疆民族的首领为都督、刺史,管理府州的具体事务,并可以世袭;羁縻府州辖有的边疆民族百姓不向唐王朝缴纳赋税,户口也不上报户部,但各边疆民族的部落首领要向唐王朝缴纳贡赋,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21*cnjy*com
——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 ( http: / / www.21cnjy.com )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元史·地理志》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汉武帝时期为“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所采取的措施。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羁縻府州政策的特点。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和唐朝在边疆地区管理上的不同,并简述元朝对边疆地区管理的历史意义。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据材料“把目光转 ( http: / / www.21cnjy.com )向国内以稳固统治,二十等爵制逐渐转变,封君食邑赐爵制”,结合所学可知,军公爵制度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适应国家战争需要,封君食邑赐爵制更侧重于稳定秩序,因此说明国家由战争转入休养生息,故选B项;
材料强调的是汉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而非涉及中央集权的削弱,排除A项;
据材料“统治者逐渐把目光转向国内以稳固统治”,可知材料强调稳定统治,而未涉及提高行政效率,排除C项;
据材料“帝国管理贵族、官吏、庶民的封君食邑赐爵制”,可知侧重于稳定社会秩序,而非涉及官员升迁,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史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中“统治者逐渐把目光转向国内以稳固统治,激励军功的二十等爵制逐渐转变为帝国管理贵族、官吏、庶民的封君食邑赐爵制。“分析即可。
2.【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 http: / / www.21cnjy.com )《春秋决事比》实际上成为当时的判例法”可知汉代法律受到儒学影响,使得汉代法律具有了儒家化的特征,故D项正确;
从材料中看不出汉代“动荡”,排除A项;
材料体现的是儒学对法律的影响,而且B项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
材料中体现的是儒家的发展,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儒学的发展,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侧重考查了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3.【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汉代铜洗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铜镜师在铜镜上刻上自己的姓名,以达到提高销售额的目的,这体现了当时商品竞争意识的增强,反映了手工业者的品牌意识增强,C项正确;
材料无法得出当时的私营手工业的地位如何,排除A项;
中国古代政府一直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
材料的铜制品不是家庭手工业,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手工业,主要考查考生运 ( http: / / www.21cnjy.com )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中国古代手工业发达,其中官营手工业质量最高,民营手工业能够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4.【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汉武帝以后,几乎所有的奏 ( http: / / www.21cnjy.com )书、诏令皆征引儒学经典,以为根据,经义就成为决疑断案的准绳,说明国家政治生活深受儒学影响,故选A;
B符合史实,但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汉朝官吏选拔的标准是察举制,排除C;
材料反映法律深受儒学影响,并非儒学法制化,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汉代儒学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汉代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对国家政治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www.21-cn-jy.com
5.【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A.材料没有体现“ ( http: / / www.21cnjy.com )限制豪强地主”的信息,A与材料无关,排除A;
B材料不是体现“仁政”思想,而是为了解决王国问题,故B是对材料的误读,排除B;
C从材料“要求各诸侯王在封国内再分封长子以外的儿子为侯”可知是汉武帝的“推恩令”政策,分封的“王子侯”的数目的增加,削弱了地方诸侯王的权力,增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助于解决王国问题,故选C;
D汉武帝的做法是为了解决汉初推行的郡国并行制下的分封制带来的诸侯割据问题,故D表述错误,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汉朝加强中央集权。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汉武帝推行“推恩令”的目的。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6.【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商 ( http: / / www.21cnjy.com )鞅变法的基础上,废除分封制,在全国实行郡县制,汉朝进一步完善,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据此依据材料“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可知B正确;
AC题干强调的是社会政治大转型,AC涉及的是经济和思想,排除;
D战国时期封建制就已经形成,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郡县制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理解郡县制设立的意义。
7.【答案】A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封建王朝建立之初,就存在着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围绕这对矛盾,秦朝设置郡县制,汉朝设立州郡县,唐宋时期的路府州县,元朝实行行省制度,都是为了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这些措施的演变的趋势就是中央权力越来越大,地方的权力越来越小,所以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②分散地方官吏权力,防止割据;③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④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渐趋严密,表述全部正确,所以选A。
BCD均不完整,依次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趋势的认识,注意将材料与所学知识结合,即可正确判断。
8.【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善者因之,其次 ( http: / / www.21cnjy.com )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及所学知识可知,司马迁的主张是加强对于商业的引后促进其自然发展,C正确;
A错误,汉武帝推行的是重农抑商政策,与司马迁观点相反;
B、D错误,与史实不符。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对中国古代商业政策的考查,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司马迁的观点并不是主流观点,汉武帝采取重农抑商政策严格限制商业的发展。
9.【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考查汉代监察制度 ( http: / / www.21cnjy.com )。经过汉初七十余年的积累,西汉中期既有良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深刻危机。危机主要来自三方面:第一,吏治腐败;第二,地方豪强势力严重干扰中央政令实施;第三,时刻觊觎皇权,扰乱地方社会的诸侯王势力仍然没有彻底清除。为解决诸多危机,西汉中期采取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强化监察机制,设置刺史、司隶校尉和丞相司直对特定的对象进行监督,这既有利于监察的准确高效,又不至于干扰正常的行政工作,这利于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故A项正确。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是秦朝郡县制的创立,故排除B项;
C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
材料的主旨是汉武帝时期因形势变化完善监察制度,与选官制度无关,另外,科举制创立使国家将选官用人权收归中央,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汉武帝 ( http: / / www.21cnjy.com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汉武帝设置了较为完善的监察体系,有利于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
10.【答案】B
【知识点】东汉的兴衰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材料反映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内蒙古也采用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耕作方式受中原影响,B正确;
A错误,材料无关屯戍政策;
C错误,材料只涉及铁犁牛耕,不能看出农业生产工具不断进步;
D错误,材料只涉及内蒙古地区的农耕经济,不能看出农耕经济取代游牧经济;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东汉的兴衰,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史料实证。
11.【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A汉武帝对匈奴人的军 ( http: / / www.21cnjy.com )事打击政策和册封制度并不能消除北方的边患,只能缓解北方的边患;
B汉武帝对少数民族采取“因其故俗”措施,并没有改变其传统的社会形态,没有推动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C从材料可以看出汉武帝通过军事手段和册封的手段维护了北方的稳定,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D.材料反映的是民族关系,而不是王国势力和中央的关系。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汉的政治, 解答本题需理清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12.【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 ( http: / / www.21cnjy.com )息的能力。材料中“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说明唐朝的宰相由多人执行,分散了相权,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故本题选择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以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 言论为背景材料,考查了中国古代政治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考查。
13.【答案】B
【知识点】两汉的史学与文学
14.【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据表格内容可知在江 ( http: / / www.21cnjy.com )苏、四川、山东等多地都有反映牛耕技术的画像,说明牛耕技术的到了普遍的推广,故答案选A;
表格内容反映的不是传习农业技能,排除B;
C项与山东出土的画像石不符,排除;
画像反映的内容不能说明耕作方式简单,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 江苏、四川、山东等多地都有反映牛耕技术的画像进行分析即可。
15.【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A.“政府 ( http: / / www.21cnjy.com )”实际承认土地私有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错误。
B.题干反映了两汉的土地买卖情况,与豪强地主操纵政局无关。故B错误。
C.题干并未体现自耕农情况。故C错误。
D.依据四则材料可知,在两汉史籍中有关土地买卖的记载,反映了当时土地买卖的情况,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信息综合分析的能 ( http: / / www.21cnjy.com )力,题干关键信息是“ 买田宅 ”“ 卖田宅 ”“ 臣卖田百亩以供车马 ”“ 多买田至四百顷 ”,学生分析即可得出汉代土地买卖的情况,说明此时封建土地私有制得到发展。
16.【答案】不同:《春秋》为编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体;《史记》为纪传体。《春秋》记录了春秋时期二百余年的历史;《史记》记载了从上古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春秋》主要关注诸侯等社会上层的政治、军事活动;《史记》还关往了商业活动、水利工程、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学者、商人、少数民族等群体的历史。 状况:高祖本纪:记载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生平。西汉建国初,刘邦在经济上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经济恢复;在政治上推行都国并行制,以维护其统治。 儒林列传:记较重要儒家学者的事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国家正统思想。
大宛列传:记载汉朝通西域的历史。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贸易发展。
【知识点】两汉的史学与文学
【解析】【分析】第一小问, ( http: / / www.21cnjy.com )由材料“《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史记》成书于西汉,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可知体例不同;由材料所提到的两书内容可知记录时段和记录对象不同。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篇目举例”中选取两例,结合所学知识,与西汉相关历史联系即可。
故答案为:不同:《春秋》为编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体;《史记》为纪传体。《春秋》记录了春秋时期二百余年的历史;《史记》记载了从上古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春秋》主要关注诸侯等社会上层的政治、军事活动;《史记》还关往了商业活动、水利工程、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学者、商人、少数民族等群体的历史。 状况:高祖本纪:记载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生平。西汉建国初,刘邦在经济上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经济恢复;在政治上推行都国并行制,以维护其统治。 儒林列传:记较重要儒家学者的事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国家正统思想。
大宛列传:记载汉朝通西域的历史。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贸易发展。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汉代史学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17.【答案】(1)任用贤良文学之士为身边近臣;让他们参与议政、奏事;令其诘难大臣。
(2)做法:中朝人员都是地位低下、 ( http: / / www.21cnjy.com )但受皇帝信任的人,重大决策由中朝裁定;而原来的有资历、难以驾驭的权臣不再受到重用。目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1)由材 ( http: / / www.21cnjy.com )料“郡举贤良……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可归纳为任用贤良文学之士为身边近臣;由材料“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让可归纳为他们参与议政、奏事;由材料“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可归纳为令其诘难大臣。
(2)做法:由材料二“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和材料三“在内朝预闻政事,而由庶僚加侍中给事者,皆自托为心腹之臣矣”的描述可归纳为中朝人员都是地位低下、但受皇帝信任的人,重大决策由中朝裁定;而原来的有资历、难以驾驭的权臣不再受到重用。目的:结合所学可从相权与皇权这一对矛盾入手分析。
【点评】第一问考查西汉制度,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汉初曾有文景之治,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第二问考查中朝特点,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 中朝人员都是地位低下、但受皇帝信任的人,重大决策由中朝裁定;而原来的有资历、难以驾驭的权臣不再受到重用。21教育网
18.【答案】(1)措施: ( http: / / www.21cnjy.com )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设13州部刺史负责监察;确立察举制;任用酷吏治理地方,打击豪强游侠;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
(2)特点:恩威并施;因俗而治;笼络上层贵族;羁縻府州具有较大独立性。
(3)不同:唐朝,中央政府在边疆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区设羁縻之州,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与对内地的管理不同; 元朝,中央政府在边疆与内地均设行省,行省官员由中书省委派,管理呈现一体化趋势。
历史意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直 ( http: / / www.21cnjy.com )接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内地与边疆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民族融合加强;推动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