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诗句中反映古代选官制度的是( )
A.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
B.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C.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D.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
2.黄留珠在《中国古代选官制 ( http: / / www.21cnjy.com )度述略》中指出“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出的一些基本原则,如平等的原则、公开的原则、择优的原则等……都是伟大的创举。”以下能体现平等原则的是( )
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B.德行高妙,志节清白
C.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D.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3.中国古代对官员的定期考 ( http: / / www.21cnjy.com )核,称为“考课”。《汉书 严助传》记载“旧法,专使丞奉计岁”,这些审计人员还可以由郡国长官推荐;《唐六典》则规定,国家官员的考绩由吏部下设的考功司专门负责。这种变化反映了唐代( ) 21·cn·jy·com
A.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B.行政效率提高
C.官员管理的制度化 D.官员腐败严重
4.历史学家钱穆曾评价某项制 ( http: / / www.21cnjy.com )度:“使应试者怀牒自举,公开竞选;可以免去汉代察举制必经地方政权之选择;可以根本消融社会阶层之存在;可以促进全社会文化向上…….”据此推断,该制度应为( )
A.郡国并行制 B.三省六部制 C.科举制 D.九品中正制
5.选用官吏是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和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以下对于中国古代选用官吏制度的描述,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②“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③“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④“以爵赏战功,故云军爵”
A.③②①④ B.①③②④ C.④③①② D.④②③①
6.下表为唐代到宋代科举取士的变化,从这些变化可以看出宋代科举( )
唐代 宋代
据社会及政府先平闺论来拔取知名之士,不专凭考试成绩 有糊名之制,依据考试成绩选拔 官员
考试在礼部,分发任用在更部,礼部及第,未必即获任用 只要及第即得出仕
A.录用的规模日益扩大 B.注重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
C.程序及录用更趋公正 D.基本沿袭唐代的相关制度
7. 宋代,在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化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同时,应科举取士制度而生的士大夫官僚阶层崛起,这一社会统治集团是中国文明独一无二的现象。他们之中的佼佼者往往学富五车。材料表明宋代科举制度( )
A.提高了官员素质 B.缩小了统治基础
C.削弱了中央集权 D.阻碍了阶层流动
8.北魏孝明帝以考试选拔御史,同时射 ( http: / / www.21cnjy.com )策者 800 余人,高第者24 人;孝庄帝时朝廷动荡不安,仍以考试选任散骑常侍、散骑侍郎;北朝的考试动辄数百、数千人,吏部任官除察举之外仍需考试。这有助于( )
A.巩固国家统一 B.消弭民族隔阂
C.创新政治制度 D.提高军事实力
9.明朝自1427年起,在会试中实行 ( http: / / www.21cnjy.com )南北卷。会试录取100人,其中南方60人,北方40人。后来,南北卷演变为南北中卷,录取比例也逐渐稳定,南卷、北卷和中卷的录取人数分别占会试录取总人数的55%、35%和10%。由此推知,南北卷制度的实行主要作用在于( )www-2-1-cnjy-com
A.尊重南北的地域文化差异 B.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保证了中央获得各类人才 D.有利于巩固封建王朝统治
10.西汉初年,政府官员主要由宗室、 ( http: / / www.21cnjy.com )军人、富人组成。汉武帝推动政制改革,采纳董仲舒建议,大量任用读书人为官。由此可见,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后( )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冲击了世家大族的特权 B.官员选拔制度发生变化
C.不利于科举制度的发展 D.儒学成为王朝正统思想
11.《唐会要》记载,开元三年六月,玄 ( http: / / www.21cnjy.com )宗下诏,县令、州刺史有业绩者可调任京官,“京官不曾任州县官者”不能够担任中央三省的负责官员。唐玄宗的做法旨在( )
A.提高地方官员地位 B.增强官员执政能力
C.实现地方吏治清明 D.促进官僚队伍流动
12.西周在选任官员时,推 ( http: / / www.21cnjy.com )行“六德”“六行”的道德等级体系。“六德”即“知、仁、圣、义、中、和”,“六行”即“孝、友、睦、姻、任、恤”。这种做法( )21·世纪*教育网
A.适应了宗法礼制的要求 B.完善了官员考核制度
C.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建立 D.增加了儒生入仕机会
13.商周时期,中央设有食、货、祀、宾、 ( http: / / www.21cnjy.com )师、司空、司徒、司寇等职官,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除保留商周所设的司空、司徒、司寇外,又新设了廷尉掌司法,少府掌财政,典客掌外交礼仪。这些职官和机构( )
A.对秦汉官制产生了较大影响
B.与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密切相关
C.随着秦朝的建立而全面撤销
D.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基础
14.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变化可以总结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卑官变高官,高官变虚衔,差遣变实官,佐官变正官,正官变虚衔,中朝官变外朝官,中央官变地方官,长官变为机关本位。这一变化( )
A.体现了官吏来源途径多元 B.符合政治发展的要求
C.反映了选官制度不断变化 D.表明中央集权逐渐强化
15.从建安八年至二十三年,曹操连续五次下令求贤,指出不论身份贵贱、品德如何,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便可选拔为官。此举( ) 【来源:21cnj*y.co*m】
A.适应了战争和统一北方需要 B.表达出“大义灭亲”的决心
C.消除了门阀制度的不良风气 D.深受“知行合一”思想影响
二、材料分析题
16.中国古代已形成一套完备的文官制度,在用人方面,各个朝代的选官制度趋于完善,不仅对自身统治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廷每诏举“贤良方 ( http: / / www.21cnjy.com )正、能直言极谏”之士,简称则曰“贤良”……“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简称,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是为汉室令举孝廉之始……此项制度之演进,一面使布衣下史有政治上的出路,可以奖拔人才,鼓舞风气;一面使全国各郡县常得平均参加中央政局,对大一统政府之维系尤为有效。而更要的,则在朝廷用人,渐渐走上一个客观的标准,使政府性质确然超出乎王室私关系之上而独立。2·1·c·n·j·y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本是想替当时用人定一客观 ( http: / / www.21cnjy.com )标准……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考试。这种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西方在其选举政治领袖之外,还得参酌采用中国的考试制度来建立他们的所谓文官任用法。21教育网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汉代选官制度的标准并概括这一制度产生的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这便大错”所指的选官制度的名称。较之于这一制度,隋唐实行的选官制度有哪些进步意义?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随着南北朝以来封建 ( http: / / www.21cnjy.com )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正相吻合。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隋文帝废除了门阀士族操控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代之而起的是以考试选士。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炀帝始建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确立。
——摘编自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唐代沿用并发展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隋代的科举之法。唐代的科举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史科、开元礼、道举等。秀才科本来最为严格,但取人过少,高宗以后停用。真正起重要作用的是进士和明经两科。明法、明字、明算诸科,属于专科性质。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度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科举制度的特点。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宋代人事考核在机构建制和施 ( http: / / www.21cnjy.com )行细则上更趋究备,制定有京朝官、文武官等不同层次官员的考课规定。出现了专司考课的“两院三级考课体系”:即审官院和考课院别负责京官和地方官考核;同时守令考县令、监司考知州、两院考百官工明确。考课的标准分别为三个等级:政绩优并者为上,职务粗理者为中,临事驰慢者为下。宋代重视封建官员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多次修订考课标准。宋代注重对地方官考课,《神宗正史》记载的监司考课内容为:凡考监司以七事,一曰劝农桑,治荒废;二曰招荒亡,增户口;三曰兴利除害;四曰动有罪,平狱讼;五曰失案察;六曰屏盗贼;七曰举廉能。中央定期以此内容对地方官员的德行、劳绩等进行考评,决定地方官员的升迁罢黜。
——摘编自刘承《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及其借鉴意义》等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考课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考课制度的作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解析】【分析】材料“ 春风得意马蹄疾,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朝看遍长安花 ”体现了科举制,A正确;
BCD均和选官制度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解答本题需根据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进行分析。
2.【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解析】【分析】据题目要求体现平等原则,“ ( http: / / www.21cnjy.com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表达的是阶层流动,不问门第,C项正确;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体现的是以门第高低来选官的九品中正制,排除A项;
“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体现的是品德高尚,排除B项;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是秦朝在法家思想指导下的选官制度,不包含平等思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出处:21教育名师】
【点评】本试题考查了科举制,解答本题需理解掌握科举制的选拔方式及意义,考查了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版权所有:21教育】
3.【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汉朝负责考核的官员可以由地方郡国推荐,而唐代则由中央的吏部专门负责,对官员的考核权向中央集中,这表明唐代中央集权得到强化,故A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考核,而不是行政,故B错误;
“制度化”的说法与材料内容主旨不符,故排除C;
D项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 ( http: / / www.21cnjy.com )度,解答本题考生需要熟知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趋势,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4.【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 http: / / www.21cnjy.com ),科举制的标准是考试成绩,对于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具有重大意义,C正确;
郡国并行制是汉初在地方推行的制度,排除A;
三省六部制是皇权专制的产物,排除B;
九品中正制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科举制,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了优秀人才,扩大了用人范围,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稳定了封建国家政权的统治。
5.【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解析】【分析】“春风得意马 ( http: / / www.21cnjy.com )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体现的是唐朝的科举制;“举秀才,不识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体现的是汉代的察举制;“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体现的是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以爵赏战功,故云军爵”体现的是商鞅变法时期的军功爵制。因此先后排序是④②③①,D项正确,ABC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解答本题需要解读分析选项中的描述,结合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历程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21*cnjy*com
6.【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解析】【分析】A、材料未涉及录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规模问题,排除A;
B、唐宋科举制都注重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排除B项;
C、根据材料可知,与唐代相比,宋代科举取士采取糊名法,考试程序更加严密;且宋代依据考试成绩选拔官员,只要及第即得出仕,录用更趋公正,C正确;
D、材料强调的是宋代科举的变化,“基本沿袭唐代的相关制度”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唐代到宋代科举取士的变化,需学生对比材料和掌握科举制的相关知识。
7.【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解析】【分析】据材料“ 应科 ( http: / / www.21cnjy.com )举取士制度而生的士大夫官僚阶层崛起,这一社会统治集团是中国文明独一无二的现象。他们之中的佼佼者往往学富五 ”和所学可知,宋代科举制下士大夫官僚阶层崛起,科举制有利于提升官员的文化素质,A正确;
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B错误;
科举制加强了中央集权,C错误;
科举制有利于阶层流动,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本质类选择题,时空是宋代的中国,考查了科举制度。本题旨在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解题关键是准确理解科举制度的影响。
8.【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 ( http: / / www.21cnjy.com )知,北魏孝明帝、孝庄帝时期和北朝时期都采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这有利于改变魏晋以来注重家世的九品中正制,促进了创新政治制度,C项正确;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没有实现国家统一,A项错误;
“消弭民族隔阂”的说法绝对化,B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通过考试方式选拔官员,并不能提高军事实力,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的选拔方式和标准,以及材料中考试选拔方式的作用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21cnjy.com
9.【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解析】【分析】材料强调的是明朝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南北分卷考试制度,这适应了地区经济和文化教育水平存在的客观差异,有利于平衡地区利益,从而维护经济文教落后地区对王朝的向心力,进而巩固统治,D项正确;
文化差异不是南北卷制度实施的主要作用,排除A项;
“解决了”的说法也过于绝对,排除B项;
保证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的发展,解答本题需根据明朝南北分卷制度的作用进行分析。
10.【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汉武 ( http: / / www.21cnjy.com )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政府官员由原先主要由宗室、军人、富人构成变为重用读书人,体现了官员选拔标准标准的变化,B项正确;
这一时期是世家大族形成时期,世家大族的特权并未受到冲击,A项错误;
材料中未涉及科举制,而且科举制始于隋朝,C项错误;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材料没有涉及,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汉代的选官制度,解题的关键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解读分析材料信息,从汉武帝时期政府官员的构成可以看出官员选拔标准发生了变化,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1.【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京官不曾任州 ( http: / / www.21cnjy.com )县官者’不能够担任中央三省的负责官员”可知强调京官要有地方州官的执政经历,旨在增强官员执政能力,B正确;
材料表述的是京官需要具备的条件,排除A;
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地方吏治是否清明,排除C;
材料表述的是京官需要具备的条件,没有涉及官僚队伍的流动情况。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考查三省六部制,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始于隋朝五省六曹制,确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三省六部制即加强了皇权,又提高了行政效率。2-1-c-n-j-y
12.【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 ( http: / / www.21cnjy.com ),西周实行世官制,在选任官员时,推行“六德”“六行”的道德等级体系,“六德”是道德标准,“六行”是宗法伦理。这一做法适应了西周宗法礼制对选官的要求,A项正确;
材料涉及的是选官制度,而非官员考核制度,B项错误;
西周实行的是贵族政治,官僚政治开始产生是在春秋战国时期,C项错误;
西周时期儒家思想还没有形成,儒生群体尚未出现,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的世官制,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西周世官制的选官标准和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3.【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先秦政治制度。 ( http: / / www.21cnjy.com )据所学可知,秦汉时期的职官和中央机构有部分是沿袭商周所设的职官和机构,秦汉官制是在先秦官制基础上的发展和完善,故A项正确。
材料不能反映这些职官和机构与分封制和宗法制相关,排除B项。
C项的说法言之绝对,排除。
D项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 ( http: / / www.21cnjy.com )查了春秋战国的政治,解答本题根据材料中春秋战国的政治结合秦代的政治进行分析 ,考查了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4.【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并结 ( http: / / www.21cnjy.com )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变化规律,是与皇权加强的趋势紧密相连的,其体现了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服务皇权,维护君主专制需要的特点,B项正确。
材料无关官吏来源途径多的信息,A项错误;
材料分析的皇帝任官和用人规律,本质体现了君主专制加强,无关“选官制度”的变化,排除C项;
材料没有反映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D项;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变化 结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趋势进行分析即可。
15.【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 指出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论身份贵贱、品德如何,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便可选拔为官 ”以及时间可以知道这时曹操得选官标准主要是为了适应战争得需要而设立得。故选A
材料不涉及“大义灭亲”内容。B不正确
没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消除门阀制度。并且后面是门阀制度开始得源头。C不正确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得观点,时间对应不上。D不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注重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得考查。【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6.【答案】(1)标准:道德品质(贤良、孝廉)
影响:有利于下层人才参政;有利于平衡各方利益,维护国家统一;选官标准趋于客观公正。
(2)九品中正制。
进步意义: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为西方文官制度所借鉴21*cnjy*com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解析】【分析】(1)标准:据 ( http: / / www.21cnjy.com )材料“汉廷每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简称则曰“贤良”……‘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简称”可知,其标准是贤良、孝廉。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影响:据所学可从有利于下层人才 ( http: / / www.21cnjy.com )参政;有利于平衡各方利益,维护国家统一;选官标准趋于客观公正等方面回答。
(2)名称:据材料“本是想替当时用人定一客观标准……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可知,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
进步意义:结合所学可从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为西方文官制度所借鉴等方面回答。
故答案为:
(1) 标准:道德品质(贤良、孝廉)
影响:有利于下层人才参政;有利于平衡各方利益,维护国家统一;选官标准趋于客观公正。
(2) 九品中正制。
进步意义: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为西方文官制度所借鉴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选官制度的相关知识 ( http: / / www.21cnjy.com ),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从中提取、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17.【答案】(1)背景: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庶族力量增强,要求获得政治权力;门阀士族衰落;中央集权加强;九品中正制废除,考试选士出现。
(2)特点:继承创新;考试科目多;明经和进士科最为重要。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解析】【分析】(1)背景:根 ( http: / / www.21cnjy.com )据材料一中的“随着南北朝以来封建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可以得出,科举制度产生是封建地主经济发展在政治上的要求;根据材料一中的“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可得出,庶族力量增强,要求获得政治权力;根据材料一中的“隋文帝废除了门阀士族操控选拔官僚”可以得出,门阀士族衰落;根据材料一中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可得出,中央集权加强;根据材料一中的“炀帝始建进士科”可得出,九品中正制废除,考试选士出现。
(2)特点:根据材料二中的“唐代沿用并发展了隋代的科举之法”可以得出,继承创新;根据材料二中的“唐代的科举科目有秀才、明经、递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史科、开元礼、道举等”可以得出,考试科目多;根据材料二中的“真正起重要作用的是进士和明经两料”可得出,明经和进士科最为重要。www.21-cn-jy.com
【点评】第一问主要考查科举制,解答本题需根据科举制产生的背景进行分析。第二问主要考查科举制,解答本题需根据唐代科举制的特点进行分析。
18.【答案】(1)特点:考课体系更趋完备;考核机构健全,分工明确;考核内容广泛,标准详细系统;考核程序严密;重视德行实绩。
(2)作用:有利于提高政府效能;激励官吏改善吏治;巩固和扩大宋代统治基础;对后世有借鉴作用。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解析】【分析】(1)特点 ( http: / / www.21cnjy.com ):依据“宋代人事考核在机构建制和施行细则上更趋究备”得出考课体系更趋完备;根据“制定有京朝官、文武官等不同层次官员的考课规定。出现了专司考课的两院三级考课体系”“分工明确”得出考核机构健全,分工明确;根据“考课的标准分别为三个等级:政绩优并者为上,职务粗理者为中,临事驰慢者为下”“凡考监司以七事”得出考核内容广泛,标准详细系统,考核程序严密;根据“中央定期以此内容对地方官员的德行、劳绩等进行考评”得出重视德行实绩。
(2)作用:根据“宋代人事考核在机构建制和施行细则上更趋究备”得出有利于提高政府效能;根据“中央定期以此内容对地方官员的德行、劳绩等进行考评,决定地方官员的升迁罢黜”得出激励官吏改善吏治;还可从巩固宋代统治基础、对后世有借鉴作用等角度分析总结。
故答案为:(1) 特点:考课体系 ( http: / / www.21cnjy.com )更趋完备;考核机构健全,分工明确;考核内容广泛,标准详细系统;考核程序严密;重视德行实绩。
(2) 作用:有利于提高政府效能;激励官吏改善吏治;巩固和扩大宋代统治基础;对后世有借鉴作用。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宋代人事考核在机构建制和施行细则上更趋究备得出考课体系更趋完备,由材料出现了专司考课的“两院三级考课体系”:即审官院和考课院别负责京官和地方官考核;同时守令考县令、监司考知州、两院考百官工明确得出考核机构健全,分工明确 ;由材料 考课的标准分别为三个等级:政绩优并者为上,职务粗理者为中,临事驰慢者为下。宋代重视封建官员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多次修订考课标准。宋代注重对地方官考课,《神宗正史》记载的监司考课内容为:凡考监司以七事,一曰劝农桑,治荒废;二曰招荒亡,增户口;三曰兴利除害;四曰动有罪,平狱讼;五曰失案察;六曰屏盗贼;七曰举廉能。中央定期以此内容对地方官员的德行、劳绩等进行考评得出考核内容广泛,标准详细系统;考核程序严密;重视德行实绩难度中等。
(2)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结合科举制的作用和材料分析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