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北宋立国之初,建立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书省、枢密院“对持大柄”的二府制度;宋太宗时,改为“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覆奏而后行”,并成为定制。这一演变反映了宋朝( )
A.相权分割,专制皇权加强 B.政出多门,中央集权削弱
C.官员增多,行政效能提升 D.设置多相,皇权遭遇威胁
2.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不同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期的改革,但都促进了历史的发展。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与商鞅变法的内容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 )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改变了土地私有制 B.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形式
C.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D.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3.从公元963年起,宋朝推行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文臣知州事”制度,使文臣逐渐掌握地方权力;并规定当地人不得在当地做官,而是由中央委派文职京官出任州县官。此举旨在( )
A.加快文化发展 B.分散地方权力
C.加强中央集权 D.减轻财政负担
4.关于《春秋》所载滕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君滕侯因朝见鲁桓公而改称滕子,胡安国(1074-1138)称:今桓公弑兄,臣弑君,天下之大恶……又先邻国而朝之,是反天理、肆人欲,与夷狄无异,而《春秋》之所深恶之。故降而称子,以正其罪。胡安国产生这样评价的主要原因是( )
A.个人道德倾向决定 B.夷夏思想根深蒂固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受动荡环境的影响
5.唐代人们认定“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宋代民间则流行“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俗语,这主要是因为( )
A.人口数量的增加 B.选官制度的改革
C.政治环境的改变 D.经济结构的变化
6.下图是中国某一时期的地方机构设置示意图。有关这一时期的政治描述不正确的是( )
( http: / / www.21cnjy.com / )
A.充分吸取了唐后期以来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B.分化事权、相互监督,加强了君主权力
C.有效改变先前武将擅权、藩镇割据的状况
D.行政效率高,形成革故鼎新的政治风气
7.某一历史时期时人描述“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这一历史时期是( )21教育网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8.宋代,皇帝的诏令在没有下达之前,中书省要进行是否可行的审批,下达之后还有御史或谏官指出其是否错误。这反映了宋代( ) 21·cn·jy·com
A.皇权专制受到了抑制 B.宰相权力进一步扩大
C.中央行政效率的提高 D.行政监督体系的严密
9.如图是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在①②③④处填写对应的内容,正确的是( )
( http: / / www.21cnjy.com / )
A.道—府州军监—郡守—转运司 B.路—府州军监—转运司—通判
C.路—参知政事—郡守—节度使 D.省—参知政事—节度使—巡抚
10.据下表内容可知,北宋改革派三位代表人物所指出的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在于( )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范仲淹(989—1052年) “山海之货,本无穷竭”“使天下之财通济无滞”
李觏(1009年—1059年) “不耕不蚕,不饥寒者希(稀)也”
王安石(1021-1086年) “游民慕草野,岁熟不在天”
A.农业为本,辅以工商 B.民富优先,国富次之
C.积极生产,发展经济 D.保护环境,和谐共生
11.下表为北宋名臣事迹:
性格描述 结果
吕端 老成持重,宽厚多恕,识大体,以清简为务,对于各种争议和分歧,很少发表意见。 被太宗称赞为“吕端大事不糊涂”,在宰相位置上退休。
毕士安 张洎、毕士安候选翰林学士,最后毕士安胜出,理由是“但(张)履行(资历)远在下尔”。 官至宰相。病逝时宋真宗亲至其府邸哭吊,异常悲恸。
寇准 书生气浓,对社会现实很敏锐,有胆略,有锐气,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似嫌不足。 三次为相,三度被贬,终雷州司户参军,病逝于雷州。
材料表明( )
A.重文轻武,文官待遇较高
B.政治相对保守,老成持重者受重视
C.理学兴起,重视内心反省
D.科举考试完善,所选人才各有所长
12.宋初,三司(户部、盐铁、度支)独立掌握全国财政,王安石变法时期将三司重新组织起来并统一到一个新的机构里。这一措施的主要意图是(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消除宋初加强皇权的弊端 B.提高处理经济事务的效率
C.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D.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13.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涉及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基本原则是加强国家对这些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这一变法( ) 2·1·c·n·j·y
A.因执行不力加重了人民负担 B.基本达到了强兵的预期效果
C.消弭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 D.加快了国家统一的历史进程
14. 宋太祖将兵书列为禁书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许校勘,不许刊行。到仁宗时,朝廷准许在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编校,后来又校理前代《孙子》等7部兵书,将其定为军事学校和考选武举的基本教材。这反映出宋代时期( )21·世纪*教育网
A.边防压力逐渐增大 B.学术氛围不断宽松
C.官僚队伍日益膨胀 D.科举选拔功能转变
15.宋朝官僚制度中有“官 ( http: / / www.21cnjy.com )”“职”“差遣”的区分,所谓“官”作为叙级、定薪的依据;“职”是一种虚衔,授予某些有名望的官员;“差遣”是官员们担任的实际职务。造成了“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八九”的怪现象,其目的是: www-2-1-cnjy-com
A.明确职责,提高行政效率 B.细化级别,加强官僚管理
C.重文轻武,防止地方割据 D.分化事权,加强中央集权
二、材料分析题
16.王安石变法
材料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 )
——以上数据摘自梁启超《王安石传》
时间 岁入/缗 岁出/缗 状况
宋太宗(976﹣997年在位) 22245800 近半 余大半
宋真宗(997﹣1022年在位) 150850100 126775200 余24074900
宋仁宗(1022﹣1063年在位) 126251964 无余 无余
宋英宗(1063﹣1067年在位) 116138405 131864452 亏15726047
——以上数据摘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 http: / / www.21cnjy.com / )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图表分别反映了北宋的什么状况?
(2)材料二反映了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早在庆历变法时,欧 ( http: / / www.21cnjy.com )阳修和范仲淹就提出改革考试取士制度,目标与王安石相似。王安石于是在变法时规定: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整顿太学,亲自编写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过科举考试可以直接为官;设立专门学校,培养专业人才;凡是有志于改革的官员,都委以重任。www.21-cn-jy.com
﹣﹣摘编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
材料二:对此,司马光上疏指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凡取士之道,当以德行为先,文学为后。就文学之中,又当以经术为先,辞采为后……神宗皇帝深鉴其失,于是悉罢诗赋及经学诸科,专以经义、论策试进士。此乃革历代之积弊,复先王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也。但王安石不当以一家私学,欲掩盖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试,同(赞同)己者取,异己者黜(罢黜)。使圣人坦明之言,转而陷于奇僻;先王中正之道,流而入于异端……又黜《春秋》而进《孟子》,废六艺而尊百家,加之但考校文学,不勉励德行,此其失也……”2-1-c-n-j-y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改革考试取士制度举措的主要特点。(不得摘抄材料)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司马光对王安石改革考试取士制度的观点。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熙宁二年(1069 年),宋廷开始精简军队 ( http: / / www.21cnjy.com ),压缩编制,到元丰八年(1085 年)禁、厢 军总数减为 80 万左右,比原先减少 30 多万。熙宁七年,开始实行“将兵法”,把当 地各部分禁军以及有战斗力的厢兵、蕃兵、乡兵等,混合编组为“将”,下设“指挥”。 每“将”自 2000 多人至 1 万多人不等,通常为 5000 人左右,设正、副将为长官,选 择有作战经验和才能的人担任。诸将长官统领并训练本将士兵,以达到将知兵、兵知 将的目的。将兵多数戍守本路,在本路辖区内更戍,但也有一部分将兵到指定的别路 更戍。21*cnjy*com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实行将兵法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王安石将兵法改革。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材 ( http: / / www.21cnjy.com )料,结合所学可知,宋初,中书、枢密院对掌文武大政的二府体制确立,从中央行政制度上排除了将帅干预朝政的可能,宋太宗时,财、政、军三权分立体制的确立,使相权再次分割,加强了皇帝对中央权力的控制,故A正确,D项错误。
B.宋代二府三司制使得中央集权加强,故B项错误;
C.财、政、军三权分立,相互制约,会影响政务的运行效率,故C项错误。
故答案为:A。【来源:21cnj*y.co*m】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加强君主专制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措施.需要掌握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及其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解答即可.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出处:21教育名师】
2.【答案】B
【知识点】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
【解析】【分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 http: / / www.21cnjy.com )商鞅变法废除“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改变了土地所有制,而王安石变法未改变土地所有制形式,B项正确;
两者没有改变土地私有制,排除A项;
二者都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排除C项;
两者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变法,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比较进行分析。【版权所有:21教育】
3.【答案】C
【知识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解析】【分析】根据“使文臣逐渐 ( http: / / www.21cnjy.com )掌握地方权力”“并规定当地人不得在当地做官,而是由中央委派文职京官出任州县官”分析可知,宋朝重用文官,并且派文官担任知州,主要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强化 中央集权,C正确;
A错误,是客观效果,不是主观目的;
B错误,文官担任知州只要是为了抑制武将,不能分散地方的权力;
D错误,文官担任知州不能减轻财政负担;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北宋专制集权的加强,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使文臣逐渐掌握地方权力”“并规定当地人不得在当地做官,而是由中央委派文职京官出任州县官”。21*cnjy*com
4.【答案】D
【知识点】北宋的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解析】【分析】材料中鲁 ( http: / / www.21cnjy.com )桓公“弑兄”夺位,滕侯去朝见是反天理的,对滕国国君降而称子,是为了惩治他。胡安国对此等处理是认同的,原因是他处于北宋灭亡、南宋偏安一隅的动荡时代背景之下,希望重建道德秩序,D项正确;
个人道德倾向决定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
夷夏思想与材料不相符,排除B项;
商品经济与材料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的统治,解答本题需要结合北宋灭亡南宋偏安一隅的动荡时代背景分析,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及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5.【答案】C
【知识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 http: / / www.21cnjy.com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分析可知,材料现象与宋代重文轻武的治国策略相关,C正确;
A错误,材料现象与人口数量无关;
B错误,选官制度依然是科举制,并未改革;
D错误,材料不涉及经济结构的变化;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21cnjy.com
6.【答案】D
【知识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解析】【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思想是通过分化事权加强中央集权和皇帝集权,但分化事权又造成了政治机构的冗叠和行政效率的低下,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根据所学宋初的统治措施及特点可得,北宋初年惩戒唐末以来武将擅权、藩镇割据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和专制主义的措施,政治统治的特点是重文轻武,分化事权,ABC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熟记所学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特点及影响分析作答。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和灵活运用能力,考查了考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7.【答案】C
【知识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宋代陆续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消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可知这一历史时期是宋代,C项正确;
秦朝、唐朝、明朝没有转运使这一级官吏,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需要考生掌握北宋集中地方权力的措施,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8.【答案】D
【知识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解析】【分析】中书省的审批和御史或谏官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监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专制决策的缺陷,反映出宋代行政监督体系的严密。故答案为D项。
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BC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有考查宋朝行政监察体制,答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中书省的审批和御史或谏官的监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专制决策的缺陷,反映出宋代行政监督体系的严密.
9.【答案】B
【知识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 http: / / www.21cnjy.com )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地方权力分配,中央下设路、府州军监、县四级管理层级,因此①代表路,②代表府州军监,路下辖四司,因此③代表转运司,为牵制监督知州,地方设通判,因此④代表通判,B项正确,AC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答本题需根据题干所给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及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进行分析。
10.【答案】C
【知识点】王安石变法
11.【答案】B
【知识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解析】【分析】题干反映了北宋统治者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极重资历履行,老成持重者受到重视,这是对唐代以来“进士浮薄”风气的一种抑制,守成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保持政策稳定性的一种表现,故答案选B。题干没有体现重文轻武和待遇的高低,排除A;重视内心反省指的是陆王心学,出现在南宋,且题干没有涉及理学的兴起,排除C;宋代科举制与隋唐相比不断完善,但题干没有体现,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表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大,表格列举出吕瑞、毕士安和寇准都属于书生气,老成持重,说明政治相对保守。
12.【答案】B
【知识点】王安石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王安石变法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期将三司重新组织起来并统一到一个新的机构里”并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将户部、盐铁和度支三司统一到一个新的机构,是为了提高处理经济事务的效率,相对于原来三个机构之间的分工制衡,一个机构处理事务更为高效,B项正确;
“消除”的说法过于绝对化,A项错误;
加强中央集权不是这一措施的主要意图,C项错误;
材料中的措施与财政收入无关,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解题的关键信息是“王安石变法时期将三司重新组织起来并统一到一个新的机构里”,结合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及其目的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3.【答案】A
【知识点】王安石变法
【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虽然涉 ( http: / / www.21cnjy.com )及诸多领域,但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不合时宜和用人不当,造成百姓利益受到损害,故A正确;
据所学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但由于变法的超前性与社会现实的落后性差距过大,变法并未达到强兵的预期效果,B错误;
王安石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因此C说法违背史实;
据所学可知,北宋始终没有统一中国,且因王安石变法急功近利,并因此引起“党争”,故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以王安石变法 为背景材料,考查了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的考查。
14.【答案】A
【知识点】北宋的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到仁宗时,朝 ( http: / / www.21cnjy.com )廷准许在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编校,后来又校理前代《孙子》等7部兵书,将其定为军事学校和考选武举的基本教材”分析可知,材料变化主要是因为边防压力增大,因此政府刊印大量兵书,并将其作为教材,A正确;
B错误,兵书主要用于教学,以培养军事人才,适应边防压力的增大,与学术氛围宽松没有关系;
C错误,材料不涉及官僚队伍的膨胀,排除;
D错误,科举选拔功能没有发生变化;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北宋的边防压力,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时空观念。
15.【答案】D
【知识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解析】【分析】结合题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官、职、差遣”制度及其具体的划分规则可知,宋代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采取了分化事权的方法,D项正确。
分化事权会造成冗官的现象,最终导致行政效率降低,A项错误,排除。
细化级别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
C项说法与题意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以 宋朝官僚制度 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宋代政治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考查。
16.【答案】(1)冗官,冗兵,冗费
(2)用人不当;新法的某些措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知识点】王安石变法
【解析】【分析】(1)状况:依据表格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图示信息可知,北宋官员、士兵数量大幅增长,财政支出不断增加,由此可知,出现了冗官,冗兵,冗费现象。
(2)原因:依据材料“打着新法旗号反新法,让它变味儿”、“干还是要干,但不能好好干”等信息可知,用人不当;依据“《保甲法》纯粹是催命法”、“这一个儿子呀”等信息可知,新法的某些措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点评】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第一问,依据材料一,结合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分析;第二问,依据材料二,结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17.【答案】(1)主要特点:考试由死记硬背到面向实际应用;突出儒学的作用;淡化考试与做官的必然关系;重视教育的专门化和改革人才培养。
(2)观点:肯定考试取士改革中,突出道德、经术、策论的重要作用;否定王安石以自己一家之说,废除五经六艺的做法。
【知识点】王安石变法
【解析】【分析】(1)“废除死 ( http: / / www.21cnjy.com )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整顿太学,亲自编写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过科举考试可以直接为官;设立专门学校,培养专业人才;凡是有志于改革的官员,都委以重任”考试由死记硬背到面向实际应用;突出儒学的作用;淡化考试与做官的必然关系;重视教育的专门化和改革人才培养。
(2)“凡取士之道,当以德行为先,文学为后。就文学之中,又当以经术为先,辞采为后……神宗皇帝深鉴其失,于是悉罢诗赋及经学诸科,专以经义、论策试进士。此乃革历代之积弊,复先王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也。但王安石不当以一家私学,欲掩盖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试,同(赞同)己者取,异己者黜(罢黜)。使圣人坦明之言,转而陷于奇僻;先王中正之道,流而入于异端……又黜《春秋》而进《孟子》,废六艺而尊百家,加之但考校文学,不勉励德行,此其失也”肯定考试取士改革中,突出道德、经术、策论的重要作用;否定王安石以自己一家之说,废除五经六艺的做法。
故答案为:
(1) 主要特点:考试由死记硬背到面向实际应用;突出儒学的作用;淡化考试与做官的必然关系;重视教育的专门化和改革人才培养。
(2) 观点:肯定考试取士改革中,突出道德、经术、策论的重要作用;否定王安石以自己一家之说,废除五经六艺的做法。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 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 ”得出务实,由材料“ 整顿太学,亲自编写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 ”得出重儒,由材料“ 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过科举考试可以直接为官 ”得出考试与做官,由材料“ 设立专门学校,培养专业人才 ”得出学校与人才,由材料“ 凡是有志于改革的官员,都委以重任 ”得出鼓励改革等。
(2)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材料前后两部分可以看出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机油肯定的一方面也有否定的一方面。
18.【答案】(1)冗兵众多,老弱士兵多;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战斗力下降,积贫积弱。
(2)改变了宋军的编制,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减少军费开支,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政压力;未从根本上解决北宋的社会危机。
【知识点】王安石变法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王安 ( http: / / www.21cnjy.com )石变法中的将兵法旨在改变当时北宋军队战斗力低下的情况,因此他实行将兵法的背景是冗兵众多,老弱士兵多;根据“诸将长官统领并训练本将士兵,以达到将知兵、兵知将的目的”还可知当时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军队战斗力下降,积贫积弱。
(2)根据“设正、副将为长官,选择有作战经验和才能的人担任。诸将长官统领并训练本将士兵,以达到将知兵、兵知将的目的”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王安石的改革改变了宋军的编制,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同时减少了军费开支,从而缓解了财政压力。但王安石的变革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北宋的社会危机。
故答案为:(1)冗兵众多,老弱士兵多;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战斗力下降,积贫积弱。
(2)改变了宋军的编制,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减少军费开支,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政压力;未从根本上解决北宋的社会危机。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和评价,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和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较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