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声声慢
授课教师:广州市番禺区洛溪新城中学
饶琳
声 声 慢 李清照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尤其是诗词文言,请同学们在开课前先把《声声慢》背诵下来(个人独背----小组轮背----老师抽背----默写)
【建议】:可以尝试以白话来读这首词,尤其是前面的十四个叠词,多读几次,白话保留了很多古音,你会有意外的惊喜。
★定向自学1:
阅读《声声慢》,根据示例,完成下面的表格?
意象 意象内涵 相关诗句
淡酒 酒:欢悦得意 失意愁苦 有时三盏两盏,淡酒醉蒙鸿。
(辛弃疾《水调歌头·元日投宿博山寺》 )
秋风 凄凉、孤寂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张籍 《秋思》)
雁 多传达相思相爱、离愁、孤寂的情思。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
黄花 感伤的象征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细雨
梧桐 象征悲凉、孤寂、凄苦 寂寞梧桐,深院锁春秋。
(李煜《相见欢》)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温庭筠《更漏子》)
★定向自学2:
初步感知,概括这首词的大意和所表达的情感。
★ 这首词通过“淡酒、雁、黄花、梧桐细雨”这些意象,写出了女词人晚年寡居时孤独、凄苦的生活感受。表达了作者深沉的身世、孤独、家国之痛。
★定向自学3:
★检测拓展1 默写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2、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
3、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4、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5、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6、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7、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A
B
C
声 声 慢 李清照
这两首词都写了“愁”,请从词作的共同意象(如黄花、酒等)分析这两处愁有什么不同?(也可结合作者身世和课后阅读材料《乱世中的美神》分析)
★《醉花阴》中的“黄花”,虽瘦但“有暗香盈袖”, 透露着李清照那种闲适、惬意的生活状态。“东篱把酒黄昏后”,“酒”是作为倾诉相思的载体,充满了文人雅士的高洁情怀。本词表达了一位年轻贵族女子思念丈夫的闲愁之情。
《声声慢》中的“黄花” 却已经“憔悴”,更无人可摘。何况独自一人守着窗儿看细雨敲打梧桐。这些意象既隐含着对生命将逝的悲哀,又吻合晚年孤苦飘零的愁境。“酒”,词人是想借酒暖身浇愁,但酒化解不了国破、家亡、夫死的愁苦,所以最后还是“怎一个愁字了得!”。本词表达了词人在经历了颠沛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后的刻骨铭心之愁。
★合作学习1:李词纵向对比
★小结
★通过对比,我们清晰地看到了词人早晚期词作迥然不同的风格。由此可见,个人遭遇和文学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抓住词中所选择的意象,在这些意象背后,我们看见了一个一生都被“愁”所困的女词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调。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扬州慢·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住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合作学习2:横向比较
词人 词作 背景 身份 意象 手法 主题
李煜 《虞美人》 国破家亡,沦为阶下囚 末代君王
姜夔 《扬州慢》 山河破碎,四顾萧条 一介文人 对比、用典、虚实结合、拟人 黍离之悲
李清照 《声声慢》 国破家亡,流离失所,年老无依 丧夫之妇
春花、秋月,小楼,东风等
设问、比喻、虚实
黍离之悲
春风、荠麦、废池、乔木、清角、二十四桥,水波、冷月、红药
淡酒、秋风、雁、黄花、梧桐、细雨等
叠字、反问
黍离之悲
﹡黍离之悲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也指国破家亡之痛。
★小结
★不同的时代、不同身份的人用不同的意象、不同的手法,表达了一个共同的主题——黍离之悲 。
1、该如何理解李清照的“许多愁”?
★明确:北宋灭亡,皇帝仓皇南逃,词人夫死后避乱金华,回忆自己悲惨之往事即景抒情写下了该词。所以这首词表现了李清照在流亡途中看到国家支离破碎,自己行无定所,老年无依,到处物是人非的悲愁。
★检测拓展1 诗词鉴赏
2、作者通过何种手法表现她的愁情?
★明确:“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两句化虚为实(或比喻、夸张)。“愁”与“恨”原是一种抽象的情意,看不见,摸不着,李清照却把“愁”比作可以舟载之物,甚至一叶轻舟都难载其愁,渲染了词人愁之深重。这种以实写虚的方法正如李煜“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般,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词人的悲愁。
★检测拓展1 诗词鉴赏
声 声 慢 李清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