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教学设计(表格式)北师大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1.6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教学设计(表格式)北师大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08-22 17:21: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物理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11.6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教科书 书 名:九年级物理教材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学目标
1.了解我们周围的哪些物体属于导体,哪些物体属于绝缘体。 2.了解导体的绝缘体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他们可以相互转化。 3.知道电阻是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的物理量,掌握电阻的单位及其换算。4.通过探究,区分导体和绝缘体。 5.通过探究,感知导体和绝缘体相互转化的条件。 6.通过本节学习,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能够区分导体和绝缘体。
2.电阻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 1.导体和绝缘体是相对的,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导体容易导电的微观解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电影《三个大傻闹宝莱坞》搞笑的触电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房间内的人没有触电? (二)针对问题,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1、探究一:探究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实验器材:钢尺、塑料尺、盐水、自来水、玻璃棒、铅笔芯等物品,两节干电池、导线、开关、电流表、小灯泡所需实验器材。 实验设计和操作: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出问题,探究以上哪些物质容易导电?哪些物质不容易导电?从而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逐步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创新点1: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并探究),分析电路图的可行性,使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物理的乐趣。 教师巡回指导,并提出相关问题:(1)上面三种电路图哪一个具有可行性?为什么?(2)如何判断物质是否导电?用到了什么研究方法?(3)小灯泡的作用有哪些?(4)你的探究结果是什么?(5)将自己(人体)接入电路中电流表有示数吗?等,一步步引导学生分析电路图,选择合适的电路图并完成实验探究,得出实验结果。实验完成后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和归纳,并在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中,逐渐渗透转换的科学方法。 (
实验电路实物图
) 教师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如:钢尺,盐水等。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如塑料尺、木筷子、玻璃棒等。 2、通过实验,学生发现当在电路中接入自来水和人体时,电流表无示数,灯泡也不亮,这说明它们不容易导电,它们是绝缘体,结合你的生活经验,你觉结论得正确吗?如果不对,你觉得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创新点2:引入人体和自来水的探究,得到的实验结果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可以自主交流,寻找原因和解决方法。 学生回答:可能是电流太小,电流表无法测量 (三)探究二:探究自来水和人体的导电性能 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困境,学生提出用精确度更高的器材来实验,教师拿出灵敏电流计替换电流表来进行演示实验(创新点3:引入精度更高的灵敏电流计),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学生上台演示实验,相互协作并顺利完成实验并得出结论,原来自来水和人体是导体。 (四)探究三:同种物质的导电性能是一成不变的吗? 教师提出问题: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发现玻璃棒不易导电,说明玻璃是绝缘体,那玻璃一定就是绝缘体吗?(创新点5:引发生思考,再次制造认知冲突。) (
加热
) (
数据传送
线
) (
大屏显示数据图像
) (
软件处理
)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受到启发,尝试改变外界条件,即加热绝缘体玻璃,在原有的器材上再提供酒精灯,为了更加清晰地呈现出实验现象,教师引导学生打开思路,抛开传统实验的范畴,引入更加先进的现代数字化物理实验的概念,并提出用微电流传感器来替换灵敏电流计,教师介绍数字化物理实验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和处理软件,让学生简单了解数字化物理实验的优点,并进行实验探究,电子白板大屏上所显示的实验现象明显,即随着温度升高,电流逐渐变大,这说明玻璃由绝缘体慢慢变成导体,即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变成导体,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界限,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的多样化和相对性,同种物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实验拓展:自来水是导体,那纯净水(蒸馏水)也是导体吗?同学们利用数字化物理实验器材尝试探究,并得出结论。 (五)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自学,小组内开展交流讨论 通过实验我们已经能够简单区分导体和绝缘体,但这仅仅停留在事物表面,事物的本质我们并没与看清,思考一下:为什么导体容易导电,而绝缘体不容易导电?它们的本质是什么? 教师组织学生自学课本“科学窗”导体容易导电的原因,即导体容易导电的微观解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考虑到学生对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缺乏感性认识,所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flash动画和图片)展示原子结构模型(创新点6:结合多媒体技术,突破知识难点),让学生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真正理解导体容易导电的原因。 (六)电阻概念的建立和理解 教师提问:通过前面的实验探究,我们知道钢尺、铅笔芯、盐水、自来水、人体等都是导体。当我们把这些物质接入电路中,在电压相同的情况下,电流表的示数和灯泡的亮度一样吗?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接入不同的物质,电流表的示数和灯泡亮度不一样,这说明当电流通过导体时,导体对电流有阻碍作用,且阻碍作用不一样,有大小之分。(教师可以将这种阻碍作用类比成水渠中的石头,有的水渠中石头多,则石头的水流的阻碍作用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教师讲解:为了比较各种材料导电能力的强弱,物理学中引入电阻的概念。即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强,电阻就越大,导电能力越弱。电阻用字母R表示。单位:欧姆,简称欧,符号Ω。常见的电阻单位及换算关系1兆=103千欧=106欧 ,1千欧=103欧。 电阻的符号是 ,教师展示一些常见的电阻实物,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七)课堂小练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训练题目,学生抢答 题目如下:1、通常情况下属于绝缘体的是( ) A、玻璃、铁钉 B、汽油、铜块 C、橡胶、陶瓷 D、橡皮、铅笔芯 2、绝缘体不容易导电是因为在绝缘体内( ) A、没有电子 B、几乎没有可移动的自由电荷 C、正负电荷数相等 D、没有原子核 3.物理课本70页课后习题 (八)课堂总结 同学们学了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九)课后拓展延伸(创新点7.作业形式多样化,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 1.在导体和绝缘体之外,还有一类特殊的物质,其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被称为半导体,请同学们利用学校图书馆和网络等相关资源平台,查阅“半导体”有关的资料,了解半导体的定义、特点和其广泛的应用。 2.利用身边的废旧小电器(如手电筒等)制作一个可以大概判断物质是否导电的简易装置,试着探究一下家中有哪些物品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并简单写一个实验报告。 3.绘制一张不同物质导电性能强弱的手抄报。 (十)板书设计 11.6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
导体
) (
绝缘体
) 一定条件下 可以相互转化 (
自由电荷极少
) (
不容易导电
) (
大量自由电荷
) (
容易导电
) (
电阻(R)
) (
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