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物理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物体的内能
教科书 书 名: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九年全一册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教学目标
通过对内能和热量以及温度关系的学习,以及实验过程中,能量转移和转化的观察和思考使学生形成内能和热量的物理观念(物理观念) 2. 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科学思维,运用物理知识尝试解决,并思考其过程中涉及到的物理原理。(科学思维) 3.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体验引发思考,进行实验探究,观察现象分析数据,总结归纳,逐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科学探究) 4. 在知识和原理掌握的基础上,尝试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从而应用到生活中。感受能量在生活中的意义。逐步形成用能量观点看世界的意识。(科学态度与责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内能概念的初步建立。 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内能,热量,温度之间的关系和变化。 利用改变内能的方法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导入 导入语:上课前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小美同学找到老师帮忙,原来,她有一听可乐,可是不小心拉环拉断了,怎样才能打开呢?老师想到一个好主意,只要一张A4纸就能解决这个问题。想不想知道老师是怎么做的呀?来,让我们看一下吧!(播放视频) 很神奇是不是!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那就跟随老师开启今天的科学之旅吧! 设计意图:以一个生活中小妙招“一张纸开可乐”进行导入,提出贴近生活的物品和问 题,利用本节课的知识,打破学生固有认知,呈现较为夸张的不可能,激发学生好奇心,引发思考,进而带领学生,从生活走进物理,引入内能的知识。同时也为后面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铺垫。引导学生有意识的把课堂知识运用到生活情境中,探索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存在的物理知识,感受知识的力量! 讲授新课 内能的概念:运用类比法,从物质世界的宏观运动对比微观的粒子运动,用学生已有的 知识和生活体验理解宏观物体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势能对比微观粒子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分子势能。引导出内能的概念和单位。 设计意图:初步建立学生物质观,宏观和微观概念,以及培养学生知识类比迁移的能力。 从宏观物体的运动和相互运动迁移到微观世界中来。 提出问题,比较物体的内能大小:比较刚出锅的烤红薯和放凉的烤红薯的内能,一滴海 水和一片海水的内能。引导学生思考,尝试用内能的概念去判断,分析如何比较内能的大小。 设计意图:培养把学生的感性思维上升到理性思维,生活中学生对能有初步感知,通过 学习培养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本节课知识理性判断问题。合理分析出原因。 创设情境:寒冷的冬天,当人在室外感受到寒冷时通常会做出什么反应,在电视电影中 人们又是如何在户外进行取暖的? 设计意图: 运用学生现有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培 养学生有意识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采用支架式教学,为改变物体内能途径做铺垫。提高学生积极性,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生活经验的机会,产生共鸣并给予肯定,使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程中来。 实验创新:利用热成像仪观察物体内能的变化,“有温度的手印”操作简单,现象明显, 初步观察到内能的转移。 探究实验:冷水降温热牛奶实验,通过数显温度计,观察热量的变化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数显温度计直观的观察到冷水和热牛奶温度的变化。感受热传递的过程, 思考热传递的方向和热传递的条件。通过记录数据,绘制图像掌握探究实验,数据处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生活中的热传递:走进生活,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哪些运用到了热传递呢?蒸煮食物 等,以及保温保冷的原理,减少热传递从而起到保温的作用。 设计意图:从物理走进生活,感受身边的物理现象和知识。深入理解,学以致用。 创新实验:“钢针写字”,通过热成像仪观察钢针划过泡沫塑料时,留下的文字痕迹。 设计意图:通过热成像仪直观的观察到利用做功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过程。以及物体内 能的变化。初步认识做功改变物体内能这一方法。 演示实验:压缩空气引火仪,经典实验再现。 设计意图:经典实验,现象明显,是本节课必须讲到的实验,通过观察,培养学生分析 硝化棉燃烧的原因,从而得知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的变化。同时,对空气做功和空气对外做功相对来说理解起来比较抽象,本实验起到了铺垫作用,为下一个创新实验,空气对外做功埋下伏笔。让学生更系统全面的理解,做功对象不同,内能变化情况不同。 创新实验:密闭针筒实验。把数显温度计探头密封在针筒中。压缩活塞,温度计示数上 升,拉伸活塞温度计示数下降。 设计意图:直观的看到对物体做功和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的变化。分析做功改变物体 内能的特点和实质。 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实例:钻木取火,划火柴,流星,砂轮擦出火星等。 设计意图:感知做功改变物体内能在生活中的体现,加深学生对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理 解。尝试解释现象和运用。 解释现象:A4纸开可乐。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解释看起来“不可思议”的事情,感受科学 的魅力和知识的可贵。 设计意图:前后呼应,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从无到有”的成就感。 创新实验:水火箭升空。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进行拓展,延伸到科技前沿,树立学生爱国情怀,崇尚 科学,热爱学习的高尚品格! 三、课堂小结 内能的概念和单位,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改变内能的两种途径:做功 热传递 四、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