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物理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15.1 电阻和变阻器(第一课时)
教科书 书 名:物理 九年级全一册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上突出体现新课标中“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的课程理念。 1、立足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以“如何改变灯泡亮度”为主线,引导学生逐步思考并亲身探究,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领悟到物理知识在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强调真实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科学探究全过程,从而获得直接经验,“心动”与“行动”相结合,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本领和科学思维能力,发展核心素养。
教材分析
“电阻”是电学中又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本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电流、电压之后引入的,学生已有“水在河床上流动会受到阻力”的生活经验,并通过实验展示,类推出“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也会受到阻力”,进而思考接入的小灯泡对电路中电流的影响,从电阻的本质上引导学生建立概念。 本课时的重点内容是探究“导体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要引导学生完成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核心素养。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电流与电压,具有一定的电学知识,懂得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有能力进行导体电阻影响因素的实验探究,有对实验结果进行初步的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思维方式也逐渐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理性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借助形象直观的实验操作,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以及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如何改变灯泡亮度的讨论与思考,认识电阻。 2、经历导体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过程,能够根据生活经验或有关现象作出猜想与假设,能应用控制变量法、转换法设计并进行实验,能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理得出导体电阻与导体的材料、长度以及横截面积有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让学生经历从猜想到设计、制定实验方案再到自主探究的过程,了解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 1. 电阻概念的建立。
2.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制定。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甲 乙 教师展示如图甲的调光台灯实物图和图乙所示的简单实物电路,用小灯泡代替台灯,闭合开关,灯泡发光。提出问题:那同学们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变这个灯泡的亮度,来模拟台灯的工作情景吗? 思考问题,各抒己见,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1、增加或者减少电池个数(改变电源电压); 2、串联一个灯泡。 3、…… 创设真实问题情境,既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也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推进新课 一、构建物理概念:认识电阻 分析串联一个灯泡对原来灯泡亮度的影响,提出问题: 1、两次灯泡亮度有何不同? 2、灯泡亮度的变化说明电路中的电流有何变化? 3、电路中的电流变化说明新接入电路的元件对电流有何作用? 学生回答上面三个问题后继续追问,进而引出电阻的概念、符号、单位、电路图符号。 思考后回答: 1、第二次亮度变暗; 2、电路中电流变小; 3、灯泡、导线对电流都有阻碍作用。 突出问题导向,通过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构建电阻的概念。
科学探究推进新课 二、科学探究:常温下,导体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 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用电器的电路板,引导学生认识形形色色、大小不一、阻值不同的电阻器,思考厂家生产电阻器时是怎样控制电阻大小的? 提出问题:常温下,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 整理学生提出的猜想 引导学生根据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学生设计好以后进行分享,教师进行点评。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探究一:导体的电阻大小与导体的材料有关吗? 材料康铜丝碳钢丝镍铬丝电流/A
探究二:在导体的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时,长度越大,导体的电阻越大吗? 长度/m电流/A
探究三:在导体的材料和长度相同时,横截面积越大,导体的电阻越小吗? 直径/mm电流/A
三、教师演示实验 探究四:导体的电阻与温度是否有关? 实验探究结束后分组汇报、总结实验结论。 提出自己的猜想: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并给出猜想的依据。 小组内展开讨论,选择科学的实验方法设计实验方案。 进行实验。 在整个实验探究过程中教师只作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主动参与,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领会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去感受知识生成的过程。
课堂小结 1、认识电阻; 2、经历了探究“导体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全过程; 3、常温下导体的电阻大小与导体自身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 4、导体的电阻受温度的影响。 回顾本课时的学习内容,总结提升。 梳理教学重点
板书设计
15.1 电阻和变阻器(第一课时)
教学反思
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中立足“如何改变灯泡的亮度?”这一条主线,层层深入,通过不断创设新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知识迁移,引导学生不断思考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本领和科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用实验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认识电阻”,学会用转换法比较导体电阻的大小,重点部分应用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完成了“探究导体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学习,此过程中渗透了控制变量的方法,经历了有效的合作探究过程,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学会知识的同时还学会了相互倾听,学会了思考讨论,学会了沟通表达,学会了反馈评价,提高了合作探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