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 课件(41)

文档属性

名称 声声慢 课件(41)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382.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1-14 09:07:23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一、课前预习:(资料搜集)
问题一:简介李清照的生平
问题二:李清照的前期作品和后期作品的风格特征
问题三:为何李清照的作品风格会发生改变
声声慢
李清照
广州一中 语文科 黄欣欣
二、歌曲欣赏
离人 歌词 林志炫 银色小船摇摇晃晃弯弯 悬在绒绒的天上 你的心事三三俩俩蓝蓝 停在我幽幽心上 你说情到深处人怎能不孤单 爱到浓时就牵肠挂肚 我的行李孤孤单单散散 惹惆怅
离人放逐到边界 彷佛走入第五个季节 昼夜乱了和谐 涨泛任性涨退 字典里没春天 离人挥霍着眼泪 回避还在眼前的离别 你不敢想明天 我不肯说再见 有人说一次告别 天上就会有颗星又熄灭
三、一千多年前,同样的愁绪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问题一: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
问题二:和《声声慢》的愁绪有何不同呢?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四、直接抒情的句子
怎样进入愁绪?
寻寻觅觅——动作——若有所失
冷冷清清——环境——寂寞冷清
凄凄惨惨戚戚——心理——凄凉惨淡
哀婉 凄凉 愁苦
韵律美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五、把握意象,品读愁绪
品味生命之愁
1、李清照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
(酒、雁、黄花、梧桐细雨)
2、这些意象如何表现愁绪?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声声慢》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为何说是“淡酒”?
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黄花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梧桐细雨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白居易《长恨歌》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
结论: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
李清照生命的愁绪
前期:真实地反映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后期: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孤独,惆怅。
《声声慢》女词人浓重的哀愁,生命中解不开的沉重的愁绪!
《声声慢》
板书:女词人的愁绪
情绪——独居之寂寞
家愁——丧夫之哀伤
国愁——亡国之恨
六、情感体验
《丑奴儿》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走进李清照的人生
11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度过此生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1127年: 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 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终年49岁,李清照时年46岁。
1131年: 独居浙江,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1132年夏: 再嫁张汝舟,遇人不淑,后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
1134年: 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1151-1156年: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
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五、情感体验
相比于李清照生命后期的愁绪,我们现在的愁绪又算得了什么呢?李清照,封建时期的弱女子,国破家亡,颠沛流离,尚且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气魄,而我们未尝有点“少年不知愁滋味”。从李清照的愁绪中,我们体悟到作者的爱家爱国的情怀,我们也要学着克服生命中的各种困难,爱国爱家,从爱家人开始。
阅读拓展
——何以生愁?
写作背景
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夏五月,北宋亡。
公元1129年(宋高宗建炎三年)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金兵入侵浙东、浙西,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市)到浙东,饱尝颠沛流离之苦。国破家亡,丈夫去世,境况极为凄凉,一连串的打击使作者尝尽了颠沛流离的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
走进李清照的人生
11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度过此生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1127年: 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 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终年49岁,李清照时年46岁。
1131年: 独居浙江,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1132年夏: 再嫁张汝舟,遇人不淑,后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
1134年: 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1151-1156年: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
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走进李清照后期的人生
国破家亡孀居的李清照,沉重的愁绪,心如刀割的情感,并没有击倒她,她从个人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之后,把眼光投到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上。按照相关的记载,绍兴三年(1133年)五月,朝廷派使者出金,李清照满怀激情地作古诗送给使者,诗中有“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之句,表达了反击侵略、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充满了关念故国的情怀。
走进李清照后期的人生
绍兴四年(1134年),李清照完成了《金石录后序》的写作。十月,避乱金华,写成《打马图经》并《序》,又作《打马赋》。虽为游戏文字,却语涉时事。借谈论博弈之事,引用大量有关战马的典故和历史上抗恶杀敌的威武雄壮之举,热情地赞扬了像桓温、谢安等忠臣良将的智勇,暗讽南宋统治者不识良才、 不思抗金的庸碌无能,寄寓对收复失地的愿望,抒发了个人“烈士暮年”的感慨。
走进李清照后期的人生
在金华期间,李清照还曾作《武陵春》词,感叹辗转漂泊、无家可归的悲惨身世,表达对国破家亡和嫠妇生活的愁苦。又作《题八咏楼》诗,悲宋室之不振,慨江山之难守,其“江山留与后人愁”之句,堪称千古绝唱。
绍兴十三年(1143年)前后,李清照将赵明诚遗作《金石录》校勘整理,表进于朝。越十余年,大约在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或者以后,李清照怀着对死去亲人的绵绵思念和对故土难归的无限失望,在极度孤苦、凄凉中,悄然辞世,享年至少7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