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 了解李清照后期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 2、 技能目标 把握诗歌通过不同的意象表达“愁”的情感。 3、 情感和价值目标 品读和领悟李清照的人生的愁绪,引导学生积极地面对人生的挫折和困难。
2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已经接触过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如《如梦令》、《一剪梅》等,也阅读过其它抒发“愁绪”的作品,学生也具备搜集作者生平资料的能力,可以让学生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的搜集工作,了解作者的人生,从而理解作者在诗词中抒发“愁绪”的根源,利用音频资料创建凄凉的离人思念的氛围,品味生命之愁,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地面对人生的挫折和困难。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 反复朗读,抓住意象,体验愁绪。 2、 走进作者的人生,体味作者的生命之愁,感悟作者孤高的人生。 【教学难点】 1、 试图让学生从文本语言的显性认识,进入作者苦闷孤高的精神世界。 2、 通过品味作者的生命之愁,引导学生积极面对自己人生路上的挫折和困难。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资料搜集
一、 课前预习:(让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的搜集工作,按照教师布置的课前预习,把搜集出来的文字资料进行整理并打印,供课堂参考。)
问题一:简介李清照的生平
问题二:李清照的前期作品和后期作品的风格特征
问题三:为何李清照的作品风格会发生改变
活动2【导入】《离人》歌曲欣赏
二、 导入(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把音频资料引入,为学生创造凄凉哀伤的基调。)
1、 欣赏歌曲《离人》,提出问题,“这首歌曲表达了现代人的什么情绪?”(生答“现代人的离愁别绪”)。其实人类的情感是古今相同的,不受时空的限制的,追溯一千多年前,也有一名女子,有着如此的情绪。
活动3【讲授】引入李清照的《一剪梅》
2、 引入李清照的《一剪梅》(导入幻灯片,自定义放映,有效地逐个问题剖析,演示答案,使教学环节连贯。)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问题一:这首词描写了什么内容? (生:思念远在异地工作的丈夫。其中“红藕”是指红色的荷花,“玉簟”是指像美玉一样的凉席,由女主人公的室内室外的摆设可知,李清照过着的是贵妇人的生活。)
问题二:和《声声慢》的愁绪有何不同呢? (《一剪梅》生离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声声慢》死别之愁,永恒之愁,跟人遭遇与亡国之痛交织在一起的哀愁。)
活动4【讲授】齐读《声声慢》
三、 全班齐读《声声慢》(导入幻灯片,显示超链接,直接连接到示范朗读的音频资料,备用。)
优秀学生示范朗读《声声慢》
提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是什么意思。(生:“次第”是“光景”的意思,就是说这样的光景、这样的情况,怎么可以用一个愁字就能概括出来的呢?)
让我们一起进入《声声慢》,看一下此时的女词人处在怎么样的境况里。
活动5【讲授】寻找直接抒情的句子
四、寻找直接抒情的句子(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一)怎样进入愁绪?(导入幻灯片,自定义放映,有效地逐个问题剖析,演示答案,使教学环节连贯。)
(提问,这三组词的顺序能否颠倒?生答:不可以。寻寻觅觅是动作,是女主人公想寻找失去的爱情、婚姻、家庭、幸福、和平,然而她一无所获。因此周遭的环境才显得冷清,进而内心的直接独白就显得凄凉哀婉,奠定了全词愁苦的基调。)
板书:寻寻觅觅——动作——若有所失
冷冷清清——环境——寂寞冷清 ——————哀婉 凄凉 愁苦 韵律美
凄凄惨惨戚戚——心理——凄凉惨淡
活动6【讲授】品味生命之愁
(二)品味生命之愁(导入幻灯片,显示超链接,直接连接到WORD文档,更直观显示讨论小组的问题,并可以停留一定的时间,到逐个讲评的时候,通过超链接,关闭WORD文档资料后,PPT资料依然是提问的页面。并在PPT资料每个意象的幻灯片中设置超链接,可以直接返回问题页面,省时方便。)
1、李清照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淡酒、孤雁、黄花、梧桐细雨)
2、这些意象如何表现愁绪?
活动7【活动】比较相同意象在不同词句中表达的愁绪有何异同
分小组讨论,五分钟,派代表回答。(运用超链接导入WORD文档)
第一小组:酒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第二小组:雁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第三小组:黄花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第四小组:梧桐细雨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温庭筠《更漏子》
活动8【活动】小组代表发言
(运用超链接导入各意象)
第一小组代表同学答:(酒)
《声声慢》的酒之所以显得淡,是因为词人此时的愁绪太浓烈了,是词人的主观感受。因为女词人此时经历了国破家亡,丈夫离世的沉痛打击。而《如梦令》中,“残酒”的句子意思是经过很长的睡眠,但是酒力还没有完全消退。因为此时的女词人,生活幸福美满。丈夫在异地当官,寄托着思念。她过着贵妇人的生活。
老师总结:是的,《如梦令》中的女主人公没有切骨的愁病。没有痛入心扉。因此酒力显大。而《声声慢》中女主人公经历人生的重大变故,愁绪极浓,一杯一杯酒水下去,还没有把内心的愁苦浇灭,因此并非酒淡,是愁浓啊。
(运用超链接返回问题页面)
第二小组代表同学答:(雁)
《一剪梅》的“锦书”是书信的意思,当大雁排成人字飞回来的时候,月亮银白色的光散满了独倚西边的凉亭。此处环境优美,书信固然是自己思念的丈夫寄回来的,可能女主人公问丈夫何时归来,就是月满人团圆的季节吧。此处,大雁所体验出来的,是一种甜蜜的思念。
而《声声慢》中,女主人公一个人孤独凄清之际,抬头见大雁从北方飞来,以此比喻北方人流寓南方。所以是“旧时相识”。
老师总结:是啊,《声声慢》中的大雁,还能为其传递思念的书信吗?不可能了。物是人非,那个接收书信的丈夫已经不在人世了,万般的思念都只能压抑在心底。这种愁绪,不再甜蜜,是死别的永恒的痛楚。因此,词人“正伤心”。
(运用超链接返回问题页面)
第三组代表同学答:(黄花)
《醉花阴》的“黄花”是作者重阳佳节,思念异地当官的丈夫,而无心思赏花。待到黄昏,才慵懒地举杯饮酒赏菊,由于无人相伴,未能宽解愁绪,菊花开得极盛极美,满身香气,这黄花有人赏析有人怜爱。
《声声慢》中的“黄花”,残花遍地,无人欣赏,无人爱怜,就好似词人自己一样。
老师总结:其实《醉花阴》有一个传说,说李清照将此词寄给赵明诚后,惹得明城比试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眠,作词数阙,终于未能胜过清照的《醉花阴》。
可见,二人的夫妻感情,是多么的甜蜜而让人向往。如今,爱怜她的丈夫已经死了,再也没有人痛爱她了,她就像这无人怜爱的残花一样,伤心甚至绝望。此时此地的愁绪,是撕心裂肺的痛。
(运用超链接返回问题页面)
第四组代表同学答:(梧桐细雨)
《声声慢》中的“梧桐细雨”句的意思是,细雨点滴在梧桐叶上,点滴的声音就像打在自己的心上,而不是叶子上。内心似在哭泣。
老师总结:同学忽略了白居易的诗句,白居易的诗句是描写唐玄宗对已经死去的爱人杨贵妃的思念,清照以此表达对亡夫的思念。而为何细雨打在梧桐上的声音,主人公听得如此清晰呢?同学们,你们要知道,这可不是狂风骤雨,这是连绵的秋雨。(生:听不到,因为平时太吵了。)是环境太吵,还是孩子们的心太浮躁。(生:因为女主人公所处的环境非常寂静,所以她听得细雨打梧桐叶的声音。孤独寂静凄凉。)这细雨连绵不断,就像她的愁绪,连绵不断,点点滴滴,没有停止的时候。
(运用超链接返回问题页面)
活动9【讲授】总结:李清照生命的愁绪
(三)总结:李清照生命的愁绪(运用超链接返回问题页面,从问题页面直接跳到总结页面。)
前期:真实地反映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后期: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孤独,惆怅。
《声声慢》女词人浓重的哀愁,生命中解不开的沉重的愁绪!
板书:情绪——独居之寂寞
家愁——丧父之哀伤
国愁——亡国之恨
活动10【讲授】情感体验
(一)孩子们,你现在的愁绪又是什么呢? (生:作业太多,与家长沟通不好,成绩不好,朋友不懂得谅解等等)
孩子们,你们现在的愁绪未免有些像辛弃疾的《丑奴儿》提及的“少年不知愁滋味”。
《丑奴儿》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活动11【讲授】情感拓展
(二)相比于李清照生命后期的愁绪,我们现在的愁绪又算得了什么呢?李清照,封建时期的弱女子,国破家亡,颠沛流离,尚且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气魄,而我们未尝有点“少年不知愁滋味”。从李清照的愁绪中,我们体悟到作者的爱家爱国的情怀,我们也要学着克服生命中的各种困难,爱国爱家,从爱家人开始。
活动12【讲授】【教学评价】
课后科长点评,有语文味,能引导学生鉴赏诗词的情景交融部分,情感动人。拓展部分,能结合现代孩子的心态,作适当的引导。如果把《夏日绝句》删除,只提及辛弃疾的《丑奴儿》就更好了。
活动13【讲授】【教学感受】
本人尝试引领学生走进李清照的情感世界,从她的诗句,感悟她的情感。改良好尝试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组织讨论,代表回答。由于课前利用互联网在电脑上做资料搜集的工作,所以孩子们在讨论的时候有作者的生平简介,以及前后期的作品风格作参考,经过网络资源自行了解了作者的情况,对于课程的顺利开展有着很大的促进的作用。经过讨论后回答得让人满意。总体效果良好。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能快速地利用音响效果,为学生营造环境气氛。利用超链接,能使课堂更联贯。虽然在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上,语文学科需要语文味,但是信息技术的辅助,也有助于语文味的氛围营造,并在预习上提供了便利的资料搜集功能,让语文课堂的知识含量更丰富,语文味更浓郁。
活动14【活动】【课后作业】
通过课堂学习对《声声慢》的了解深入,把搜集好的资料整理,写一篇资料综述,并对《声声慢》做一个自我赏析的作文。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