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 配套教学设计(8)

文档属性

名称 声声慢 配套教学设计(8)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1.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1-14 09:08:28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了解词人的生平及写作背景。
2、运用诗词鉴赏基本技巧准确把握古典诗词中作者的情感。
3、解读词中意象,体会其情感,准确把握“愁”的内涵。
2学情分析
此词是李清照后期词的代表作,是词人熔铸丧夫之痛、孀居之悲、颠沛之苦、故国之思、亡国之恨写成的。因词人生活的变化,词的风格已由前期的清丽婉转发展为沉郁凄凉。而作者这种深沉的情感一方面是借助直接抒情的方式(如开首七组叠词的直接入愁和结句的以愁作结)来表达,另一方面则通过借景抒情的方式(即利用具有特定属性的意象)来渲染和传达,从而营造富于深蕴的意境。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部分唐宋词,当时的学习要求只是读一读,背一背,了解大意,体会情感而已。进入高中阶段,这种要求显然是不够的,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篇作品、某一位作家,而要把他们放在整个宋词的发展脉络中观照、比较他们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鉴赏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高一的学生虽然了解一定的诗词鉴赏的技巧,但在实践中往往不能很好地运用这些技巧,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所以在教授本课时我将“解读词中意象,体会其情感,准确把握‘愁’的内涵”列为教学重难点。
3重点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1)教学重点:运用诗词鉴赏基本技巧准确把握古典诗词中作者的情感。(即词人是怎样来表达自己的“愁”情的?也就是说,为表达“愁”情,词人用了什么抒情方式? )(2)教学难点:解读词中意象,体会其情感,准确把握‘愁’的内涵。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李清照《声声慢》
几千年来,中国文坛一直都由男性统治着。可是,在宋朝,却出现了一位女中豪杰。她温文尔雅,多才多艺,但却一生都在为“愁”所困;她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曾被当代散文大家梁衡称之为“乱世中的美神”;她以沧桑的生命之躯连接了北宋和南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词风,其词被人称之为“易安体”;同时她还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正是由于她的出现,中国文坛,变得更加光彩夺目了!那大家知不知道,我刚刚所说的这个“她”是指谁呢?
活动2【讲授】讲授一: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的了解
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1151),山东济南人,号易安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婉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表现她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以及同丈夫的相思离别之情。
风格: 闲愁、离愁--清丽婉转
南渡后:反映战乱痛苦生活,感时伤怀,怀旧思乡,表现思夫、思国、思乡
风格:浓愁、哀愁--沉郁凄凉
写作背景:《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夫死、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
活动3【讲授】讲授二:朗读诗歌,整体感受诗情
1、 先听一遍课文的朗诵,注意其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粗略地把握一下诗歌表达的情感是怎样的。
(情感基调:应该是悲伤、痛苦、哀婉、凄凉、哀愁的;语调是低沉的;语速是缓慢的。)
2、 模仿音频中那种低沉的语调和缓慢的语速,让同学们集体朗读一次,在与录音的对比中寻找突破,并整体感知一下这首词的词眼是哪个字?
(词眼:愁)
活动4【活动】思考与探究活动一
活动一:词人是怎样来表达自己的“愁”情的?也就是说,为表达“愁”情,词人用了什么抒情方式?
一方面是借助直接抒情的方式(如开首七组叠词的直接入愁和结句的以愁作结)来表达,另一方面则通过借景抒情的方式(即利用具有特定属性的意象:淡酒、急风、秋雁、黄花、梧桐、细雨)来渲染和传达,从而营造富于深蕴的意境。
活动5【活动】思考与探究活动二
活动二:开首“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句是如何表达思想情感的?
第一层:寻寻觅觅
写人的动作神态,像是失去了什么,又像是在寻找什么:往日欢笑的岁月,流亡前的太平生活,丈夫在世时的美好爱情,其他心爱之物……可是,又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找!形容心神无主!
动作→空虚怅惘 迷茫失落
第二层:冷冷清清
写环境的冷清寂寞(明指环境,暗指心境)和处境的冷清(寡居,无儿无女),更能衬托出词人心境的清冷,空虚,寂寞,孤寂。
环境→心境清冷,孤寂
第三层:凄凄惨惨戚戚
直接写出内心感受。(心理描写)
纯属内心感受的描绘,写出无可奈何、忧愁苦恼、沉痛凄苦的心情。(此等心情,唯女儿能有之;此等笔墨,唯女儿能出之!)
心理→忧愁苦恼、沉痛凄苦
小结:七组叠词,音韵上徘徊婉转,如泣如诉。由外而内(先感于外后感于内),感情上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写出了词人陷入愁境而不得解脱的孤苦,为全词定下了哀婉凄凉的感情基调。
活动6【活动】思考与探究活动三
活动三:从某种意义上说,诗词是意象的艺术。为写“愁”,词人主要借助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是如何体现出“愁”来的?
(“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清)《人间词话》
“物皆着我之色彩”。诗人选取景物入诗,都不是顺手牵羊,随意偶拾,都有它的用意和匠心。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
主要借助的意象有:淡酒 秋风(急风),秋雁(过雁),黄花,梧桐,细雨。
①淡酒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为什么说是“淡酒”?
(并非酒淡,而是词人心中的愁情太重了,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呀,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含酒的诗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由此我们可知,酒是“愁情”的象征。
②秋风(急风)
“怎敌他晚来风急。”这里的风是什么季节的风?(秋风)
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含风或者指秋风的诗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秋风秋雨愁煞人。 ——陶詹人(清),后秋瑾引用秋风砭骨,天寒心冷。急风不仅吹在词人身上,更是吹在词人心里。由此我们可知秋风能渲染愁情。
③秋雁(过雁)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为什么是“旧时相识”?
a、这雁不正是以前经常为词人与丈夫传递相思之情的一群旧时相识的雁吗?可雁在,而收信的那个人却已经不在了。有一种“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
b、本该北归的大雁却向南飞来,而词人当时也正在南方避难。似乎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天涯沦落)之感。可是雁在来年的春天可飞回北方,而自己却只能寄居在江南。人不如雁,亡国之痛,涌上心头,写出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
请同学们回忆出词人以前的作品中出现过雁的诗句以及其他诗人作品中含雁的诗句。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由此我们可知过雁象征离愁、象征相思及思乡之情。
④黄花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满地凋零的菊花,枯萎憔悴。还有谁会摘取呢?这二句由景入情,情景交融。那枯萎凋零的菊花就好像自己那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一样,再无当年那“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
请同学们回忆出词人以前的作品中出现过黄花的诗句?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黄花——憔悴的容颜
如今有谁堪摘?(丈夫已不在,还有谁堪与共摘?)
黄花——悼亡之悲
⑤梧桐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含梧桐的诗句?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白居易《长恨歌》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温庭筠《更漏子》梧桐叶落,一叶知秋,秋色愁人。故梧桐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打在窗前的梧桐叶上,也仿佛敲打在她那颗破碎的心上;不仅滴在词人的耳边,更是滴向她的心头。
由此我们可知梧桐一叶知秋,是牵愁惹恨、悲凉凄苦的象征。
⑥细雨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含雨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由此我们可知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小结: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把词人的愁形象化了,具体化了,无一字写愁,却处处惹愁。
活动7【活动】思考与探究活动四
活动四:
结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表现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以愁作结)这是对前文的概括,上面所描绘的这些情形(晚来风急、旧时过雁、满地黄花、雨打梧桐等等),怎能用一个“愁”字写得尽呢?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丧夫之痛、孀居之悲、颠沛之苦、故国之思、亡国之恨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怎包括得尽、概括得了?这愁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铺垫、渲染、对比,而是直截了当(直抒胸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明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甚咀嚼,言尽而意无穷!相比之下,连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逊色了。因为李后主的愁,还可以形容,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了
活动8【活动】活动五(知识拓展)
活动五(知识拓展):
本词的“愁”,具有怎样广阔的社会意义?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感情,也是当时无数流离失所的妇女的共同情感。作者的遭遇与痛苦是时代造成的。
活动9【练习】拓展训练:进一步感受李清照的婉约词风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思考: 《一剪梅》中表现的“愁”与《声声慢》中表现的“愁” 是否一样?
(不同:1、《一剪梅》中是一种“闲愁”, “闲愁”自是相思之情,独居生活的孤单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2、《 声声慢》 是“浓愁”。晚年的“愁”则是在经历了孤独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之后的“欲说还休”的愁,是一种沉甸甸的深沉的愁。)
活动10【作业】布置作业
1、广泛搜集李清照的其它词作,深入了解词人的精神世界。
2、背诵《声声慢》全词。
活动11【活动】课堂小结
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拭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她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怪不得一代文豪郭沫若这样评价李清照: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
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
活动12【活动】教学反思
充分的准备、精心的设计是高效课堂的前提,但课堂不仅仅是个预设的过程,更是生成的过程。再精心的准备也会有意料之外。自觉这个设计在课堂实践中应该算收到了较好效果。沉淀下来,重新审视这堂课、这个设计,应该有优点,同时也存在诸多不足。
优点:
1.预期目标设计,切乎学情、可操作性强、有针对性,完成的很好;
2.猜谜导入,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有助于调整学生情绪;
3.设计原则就是“有效”,所以每一环节设计尽量落到实处。
不足:
1.课堂节奏还不够紧凑,有些前松后紧;教师掌控课堂能力,对课堂效率有直接影响,在设计时,各个环节的时间考虑不够细致。
2.面对课堂意外处理不够机智,浪费了时间。在播放的范读录音时,音箱故障,效果很差,但我还是坚持放完了,而学生反映木然。其实可以直接跳过这一环节,老师来范读,我想效果会更好。
3.对于“词的意象是如何体现出‘愁’来的”问题的讨论环节设计有些过于追求“小组讨论”的形式,部分同学没有参与进来。而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一问题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直接交流,这样能节省一些有限的教学时间,留给后面“拓展延伸”环节更多的交流时间。
“高效课堂”说来易,做到难。可以说“细节决定效率”,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认真考虑每一个目标的设定、每一个环节的安排、每一个问题的投放是否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是否契合学情、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等等。毕竟衡量课堂效率的标准不是我们讲了多少,而是学生学了多少。课有尽,思无穷。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5 页 (共 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