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李清照后期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
2、技能目标
学习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
3、情感目标
体会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如《如梦令》、《醉花阴》等,也接触过其它抒写“愁绪”的作品;并通过前期的诗歌学习,已经掌握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因此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进行鉴赏,更好地体会李清照词的妙处。
3重点难点
重点:品味意象的丰富内涵,感悟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 难点:深入体会词人愁情的厚重。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声声慢
课堂展示,六人小组在黑板上写出质疑的问题并展示分享研究成果。(见PPT)
1、李清照的《声声慢》中,也出现了梧桐,在这里,梧桐的意象又是怎样的呢,这种意象又体现了怎样的意境呢?是否与词人想表达的情感相关呢?
2、《声声慢》中开头连用的十四个叠词历来被古今大家称赞,随意网上一觅俱是好评如潮。但是细想一下这样是否会有些堆砌之感呢?
3、为什么说“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4、对“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的理解。
活动2【讲授】声声慢
教师总结
1、如何写愁。与克洛岱的《绝望》作对比
词人以“寻”起,以“愁”结。在寻觅的过程中,寻觅到的是一系列冷清愁苦之景。
酒酒,一种浓郁情义和相思的幽愁。酒,一种溢满凄凉哀伤的落寞。
雁雁,一种离情别恨的希望。雁,一种怀旧伤今的寄托。
黄花黄花,容颜已逝的声声叹惋,黄花,青春不再的幽幽感伤。
梧桐梧桐,一种凄凉悲伤的依附细雨雨,一种悲怆凄婉的寄寓
淡酒秋风
过雁黄花冷清凄美的意境传递出孤寂愁苦
梧桐细雨
绝望
(法)克洛岱
呼唤!呼唤!
乞求!乞求!
等待!等待!
梦!梦!梦!
哭!哭!哭!+
痛苦!痛苦!
我的心充满痛苦!
仍然!仍然!
永远!永远!永远!
心!心!
存在!存在!
死!死!死!死!
小结:改写的诗,完全抛开了原作所有的自然意象而只剩下抽象概念的声嘶力竭的呐喊,显得直白浅露,并显得情感“泛滥成灾”。尽管痛苦绝望的情感(愁绪)是相同的,但已面目全非了。词人李清照确不然,她是一位丹青妙手,选择的是惨淡的黄昏,堆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点滴的细雨,这样一些饱含愁情的事物,将它们别具匠心地组合在一起,反复地渲染,给我们营造了一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意境。可以说是一愁未平,一愁又起,一愁更比一愁深。
2、为何生愁
当清照沉浸在这种冷清凄美的意境中不能自拔之时,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的。让我们突破诗词的显性层面,进入到作者苦闷,复杂的心灵,看看作者为何而生愁?到底命运在清照身上刻下了哪些烙印呢,让时间老人来告诉我们答案吧!
1127年:金灭北宋,夫妇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
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祸不单行孤苦飘零
由亡国到丧失,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可谓祸不单行、孤苦飘零呀。晚景凄凉,没有子嗣的清照就这么去了,带着一腔悲愤,悄无声息的去了,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连最公正的时间老人也没有记录。
而李词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作者的人品,于哀怨缠绵之中有执著坚韧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写真情大志,所以才耐得人百年千年地读下去。
六、朗诵。让我们齐声朗诵《声声慢》,在诵读声中送别清照,向清照坚韧、孤傲的灵魂致敬!
活动3【作业】声声慢
七、课后探究
1、李清照与她的诗情酒意
2、收集有关“愁”的名言警句
活动4【活动】声声慢
二、课堂质疑,六人小组组成合作伙伴小组,每人提出一个疑问,合作探究。
教师指导: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课后探究,六人小组商量选定一个认为最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合作探究并全班展示。
教师指导:1、大胆质疑,小心求证。
2、利用旧知,学习新知,探索未知。
3、综合运用查找相关书籍,阅读网络信息等各种手段展开研究。
4、小组长负责,组员合作探究,选定角度,归纳整理,形成文字或PPT的形式。
5、推选一位组员,向全班展示分享研究成果。
四、课堂展示分享研究成果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