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 配套教学设计(10)

文档属性

名称 雨霖铃 配套教学设计(10)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3.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1-14 09:18:28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 理解词意,感受柳词婉约缠绵的风格;
2. 通过本词的学习,了解从意象鉴赏词的基本方法;
3. 理解词中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3. 诵读吟咏,感受本词凄清孤寂的意境,体会作者的离愁别绪。
2学情分析
该班学生语文基础薄弱,对于古诗词鉴赏的学习有兴趣,却缺少必要的技巧与方法。针对此情况,本课的学习主要从意象出发,通过意象、意境、艺术特色、主旨的鉴赏线索,逐步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3重点难点
1. 品味词的意象,体味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 诵读本词,感受诗词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前置作业
请用优美、诗意的语言描绘《雨霖铃》的画面。
活动2【导入】介绍背景
他出身于世代官宦家庭,却一生仕途坎坷;
他是留恋秦楼楚馆的浪子,却是民众喜爱的“白衣卿相”;
他是“奉旨填词”的落拓词人,却是创造发展宋词的词坛巨匠。
活动3【讲授】整体感知
1. 听录音,注意语音、语速和语调。
语音:凝噎(yē) 暮霭(ǎi)
语速:缓慢
语调:低沉
主题:伤离别
感情基调:凄切
2. 学生试读,教师点评
活动4【活动】重点品读
(一)理解词意
秋蝉叫得悲切凄凉,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急雨刚停,暮色苍苍。在郊外设帐饯别,心绪却毫不欢畅,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小船偏又催着启航。握着你的手,泪眼相向,千言万语,都哽咽成了无声的惆怅。想到分手之后越走越远,烟波千里前路漫长,夜雾笼罩的南天,云水茫茫。
自古以来,离别就让多情人感伤,更怎能忍受这分别的秋天冷落、凄凉。今夜酒醒,会身在何方?怕是在杨柳岸边,独对料峭的晨风和残缺的月亮。这一去长年相别,风光再美也无心游赏。即使有满怀的深情厚意,我又对谁去倾诉衷肠?
(二)鉴赏意象
1. 为了表现“伤离别”的主题和“凄切”的感情基调,词人主要选择了什么意象?
——寒蝉 长亭 骤雨 兰舟 烟波 暮霭 酒 杨柳 晓风 残月
2. 写这些意象有什么样的作用?
——渲染凄清意境,烘托人物依依难舍的感情,表达愁苦与孤凄的离愁别绪。
(三)艺术手法
1. 虚实结合
——实:寒蝉 长亭 骤雨 兰舟
(“念去去千里烟波”中“念”表明了下面的景物是现象的、虚构的)
虚:烟波 暮霭 酒 杨柳 晓风 残月
2. 情景交融
(1)《雨霖铃》的情感是通过什么得以强烈地抒发的?
——景物(意象)
(2)这种艺术手法是什么?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四)再读品悟
再读《雨霖铃》,感受本词凄清孤寂的意境,体会作者哀婉悲伤的离别之情。
活动5【讲授】小结
《雨霖铃》层层铺叙,情景交融,委婉多致,表现了柳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的特点,也体现出柳词作为宋词婉约派代表的特点。关于柳词的婉约风格,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
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俞文豹《吹剑录》
这个故事很好地说明了柳词婉约缠绵,苏词豪放旷达的不同特点。
体味了柳词的婉约,我们下节课将走进苏轼豪迈的诗词人生,请同学们回去预习《念奴娇·赤壁怀古》。
活动6【作业】课后作业
1. 有感情地背诵《雨霖铃》;
2. 预习《念奴娇·赤壁怀古》,了解词中的典故。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