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 配套教学设计(11)

文档属性

名称 雨霖铃 配套教学设计(11)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6.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1-14 09:18:49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了解柳永人生平简介及其词作风格;2、体会本词的凄清意境和思想情感;3、欣赏本词中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2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对宋词的接触还比较少,对词的鉴赏还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本课是本单元词作的第一篇,也是柳永的代表作,是一首非常出名的慢词。所以,我们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通过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学生感受词的魅力。
3重点难点
1、体会本词的凄清意境和思想情感;2、欣赏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雨霖铃》
一、新课导入
(一) 回忆有关离别的诗词名句: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3、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5、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6、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7、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
8、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写离别的名篇柳永的《雨霖铃》。
(二)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官屯田员外郎。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其词 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记词”,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有《乐章集》。
二、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读,注意正音和节奏。
2.学生齐读,注意诗歌基调——凄苦。
本词是词人与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离别场景,因此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诀别的悲壮不同,是“凄苦”。
3.默读,结合注释理解词意。
三、重点赏析
(一)上片赏析:1、开头三句交代了哪些内容 这三句描写,除了具有上述作用外,还有别的什么作用吗
明确:①这三个句子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词人所处的特定环境。
②这几句除了交代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外,更主要的作用是渲染气氛,它渲染了一种凄楚悲凉的气氛,从而为全词奠定了低沉伤感情调,烘托出浓浓的离愁别绪。2、"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词人用细节描写推出的特写镜头学生描述此情景并赏析: 明确:在这个特写镜头中,词人突出的是相握的手和含泪的眼。在这个画面中,两双无力而有意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离别在即,痛苦万分,即使有万语千言,千言万语,也难以一一倾诉,只好我望着你,你望着我,泪眼相对,无语凝视。3、上片的结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①这三句再次描写景物,与开头写景三句有什么不同 (虚实结合)明确:开头三句写的是眼前的景物,而这三句写的是想象中的景物。这里的一个"念"字,表明了下面的景物是想象的、虚构的,它实际上是词人内心深处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绪的形象化显现。②词人这里描写想象中的景物,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请用词加以概括。明确:词人此时的心情是惆怅、凄苦、悲凉的。
(二)下片赏析:
1.问题:"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中哪三个字点明了这首词的主旨 为什么古人比今人更看重离别 明确:①伤离别。②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有感情的人,都会因为离别而感觉到悲伤。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离别在古代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所谓"生离死别"主要原因是交通的不发达,远行多半走水路,行程往往成年累月,以及诸多难以预见的阻隔因素,从而让分别之人产生前路迢迢、山重水复、归期难料的纷繁情绪。加上离人多半因为被贬、流放,或为生活所迫,或因战争离乱或男女情缘,这就特别惹起人的万端感慨。
2、"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成为千古名句你能说说理由吗 明确:它没有一个字写情,而又没有一个字不写情。词人设想旅途中的情景:待今宵酒醒之后,我将身在何方呢 我的身边还能有我的知心人陪伴我吗 不会有了,陪伴我的将只有岸边杨柳,耳畔清风,天边残月!3、"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词人这里为什么说"虚设" 明确:因为没有人陪伴,无论怎样的良辰好景,对词人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请大家注意,词人在这里只写到良辰好景,而没有写到平常时日。为什么呢 因为连良辰好景都形同虚设,那平常日子中的度日如年就可想而知了。就算有千种深情,万般爱意,又向谁去说呢 只有独对清风冷月,望空兴叹,为伊消得人憔悴了。这样,作者就在令人洒泪伤情的抒写中,结束了全词。 小结:上片写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临别之时留恋难舍的情景;下片是词人想像别后羁旅生活孤独痛苦的情状。
五、合作探究
联系中国古代诗歌的"悲秋"传统,结合柳永的处境,体味作者的感情。
参考:离别本来就是人生中最令人悲伤难过的事,更何况正处在冷落的清秋节呢!秋天本来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中往往会有一种凄清冷落之感,所以古人在描写秋天的时候,经常与"愁苦悲凉"的感情联系在一起。
先秦的宋玉在《九辨》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南宋吴文英在《唐多令》中说:"何处合成愁 离人心上秋。"而曹雪芹在《秋窗风雨夕》中则说:"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这些诗句都写出了怀有特定情感的人在秋天中的特定感受。离别之事是非常悲苦的,清秋又特别凄凉的,而在这首《雨霖铃》中,词人把离别之事与清秋之气叠加在一起,融合在一起,非常悲苦,再加上特别凄凉,这就使情感的表达更加沉重。 (背景:此时的柳永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汴京而南下漂泊,此番离京,心情黯淡,前程迷茫;昔日红颜知己前来相送,此番离别,归期难料,犹如生离死别,往日千般柔情,万种恩爱都蕴含在两双含情的泪眼中,千言万语,百般千虑,一切尽在不言中。)六、总结
全词以“离情”为线索来贯穿全篇。以时间而论,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遥想到“经年”,不管时间怎样变化,处处都是只写“离情”。以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残月”的远方,空间转换,仍然不离写“别情”,从而使全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主题突出。
七、课后作业
1、背诵全词。
2、用现代散文化的语言描述此词。
参考:
秋蝉的鸣叫凄凉急切,面对着暮色中的长亭,一阵暴雨刚刚停歇。在京城门外设帐饮酒饯别,却没有好心情,正当难舍难分之时,行船的人催着要出发。手拉着手泪眼相望,哽咽着竟然说不出一句话来。想到我这次要一程又一程的离别远去,舟行千里,水上雾霭朦胧,夜晚浓云笼罩着的南方天空是多么深远辽阔。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无不悲伤地离别,偏偏又在这冷落凄清的深秋时节,叫人怎能承受?今晚酒醒我身在何处呢?也许是泊舟杨柳岸边,晨风习习,天空挂着一钩残月。这一去经年累月,就算遇到美好的日子、美好的景物,也形同虚设。即使有千般情意,又能跟谁诉说!
附:板书设计(略)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