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柳永
初读《雨霖铃》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yē)。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ǎi)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nǎ)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整体把握
1.这首词写得怎样?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
2.这首词所抒发的情感可以用作品中哪几个字来概括?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中“伤离别”
体会情感
词作是如何表现“伤离别”的呢?是怎样围绕这个中心层层展开的?(提示:如何表现凄凉、痛苦?)
讨论分析
(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深秋、傍晚
加拿大籍华人学者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柳永特别喜欢写秋天的季节,也最喜欢写日暮的景色。”
清秋,傍晚,在这特定的季节、特定的时刻,真诚、敏感的词人,感触总是最丰富、最深刻的。以后我们读其他诗人的作品,也可留意这一点。
长亭
古人多在长亭送别,在途中设亭子供人休息,每隔五里一亭称“短亭”,隔十里一亭称“长亭”。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李叔同《送别》
长亭这个意象有什么含义?
送别、远离、思念
雨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的《芙蓉楼送渐》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这些诗中的雨都是带有心情的,这雨下在离别时候,助长了人们心中的哀怨。所以雨也是 的意象。
送别
从整首词看,这些景物描写起什么作用?
渲染悲凉的气氛
(二)“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这句是否有矛盾之处?
设宴帐中,本欲多“留恋”片刻,怎奈“兰舟催发”,这样的饯别酒,饮起来怎能不“无绪”?欲留不得,欲饮无绪,矛盾之极,这种矛盾的心理恰恰表达了诗人 的心情。
难舍难分
(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一描写包括哪些动作和神态?
“执手”和“相看”
《红楼梦》第三十四回:“此时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厉害,听了宝玉这些话,心中提起万句千言,要说时却不能说得半句……”可以说非常典型离别在即,词人思绪万千,但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
(四)“念去去千里烟波,雾霭沉沉楚天阔”
1、此句描写了哪些意象?
烟波、暮霭、楚天
2、这三个景物有什么特点?三种景物与词人离别的愁绪有什么联系?
(提示:“烟波”千里、“暮霭”沉沉、“楚天”开阔)
三种景物与词人离别的愁绪有什么联系?
楚地的天空多么辽阔,离去的人儿消失其中。这样一个苍茫天空下目送所爱之人渐去渐远,直至不见的画面,是词人心中愁苦的反映。这里显然是借景抒情,借三个景物来写离别愁绪的绵长、沉重和无边无际。
3、这个句子是个过渡句,“念”是什么意思?
4、这首词的上阕用的是什么手法?
虚实结合
1、实写:
2、虚写:
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
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1、幻想: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2、想象:设想的未来之境
3、回忆:已逝之景之境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虚实相济)
(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传颂千古的名句,这个句子好在哪里呢?表达的是怎样的一种情感呢?
(提示:这里有哪些意象?“风”是什么风,“月”是什么月,联系上下文综合考虑这句诗,他想要表达什么?)
“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寒冷,传达出离别后凄冷的心境。有“残月”,似乎象征着今后难以团圆。这两句妙就妙在用具体的景物传达出内在的感受。真正做到了“景语即情语”,而且描写的景物与诗人表达的感情特别切合,所以它能成为名句。
(六)“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经年
应
美好的时辰、美好的景色都形同虚设!原因是什么?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意象:是寓“意”之“象”即用来寄托作者情思的物和景。柳永在《雨霖铃》中运用了哪些意象?
长亭
兰舟
烟波
暮霭
酒
杨柳
晓风
残月
寒蝉
伤离别,凄凉、哀婉的情思
融情入景
通过意象来表达内心的感情,这是什么手法?
诗人通过实写离别的场景,虚写今宵,预想经年以后的场景,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虚实结合
雨霖铃——词牌
词牌来源:
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唐玄宗北还,一路戚雨沥沥,风雨吹打在皇銮的金铃上,唐玄宗因悼念杨贵妃而作此曲,曲调哀婉忧伤。
柳永:
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qí)卿。排行老七,人称“柳七”。崇安人,今福建武夷山人。官至屯田员外郎,后世称“柳屯田”。著有《乐章集》代表作是《雨霖铃》、《八声甘州》。
柳永:
极富才情,擅长词曲,在汴京结识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
落第后做《鹤冲天》“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再次科考时,被宋仁宗作批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功名?”自此,柳永政治前途尽毁,只能靠填词为生。柳永一生潦倒,死后歌妓们筹钱给他下葬。
北宋第一个专写词的作家,婉约派代表人物。
深切同情歌妓们的不幸遭遇。作品描绘词人与她们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
一曲雨霖铃,千古离别情。
忆柳永
忍把浮名换浅唱,只为儿女道情长。
烟花巷陌君常在,倚翠偎红平生畅。
奉旨填词无冕王,井水歌罢美名扬。
多情最是雨霖铃,至今怀念柳七郎。
课外拓展
这首词把男女离别的伤感写得这么凄楚与销魂,是不是这就是古代惜别诗歌的最高境界呢
高适《别董大》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陈子昂《送魏大从军》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雨霖铃》中哪些地方运用了白描手法?
●“寒蝉凄切”“骤雨初歇”“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直接写出凄凉的环境。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简洁地刻画人物神态 ,展现出缠绵眷恋之情。
●“杨柳岸,晓风残月”简笔勾勒出月西沉、天将晓的凄清离别之情。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雨霖铃
再次朗读,体会作者难舍的离别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