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 配套教学设计(13)

文档属性

名称 雨霖铃 配套教学设计(13)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0.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1-14 09:19:21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学习词融情于景、虚实相济手法;
2.引导学生通过柳词中的具体形象(意象),寻找出其中“隐性”的意义,进而学会解读诗词,提高古诗词的鉴赏审美能力。
2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结束唐诗单元的学习、鉴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学生思维活跃度不够,需要老师尽量搭建深入学台。由于学生基础一般,所以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也要适当引导,希望学生就能够走进作品的艺术境界,在课堂上充分展现每个人的风采,做学习的主人。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感情;
2.指导学生通过把握诗歌意象,进而学会解读古诗词。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柳词中的具体形象(意象),寻找出其中“隐性”的意义,进而学会解读诗词,提高古诗词的鉴赏审美能力。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过程
播放歌曲《雨霖铃》
同学们好!北宋时期,有一个人在当时的通俗音乐圈里非常有名,比现在的音乐词人有名多了,“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这个人就是——柳永。柳永精通音乐,是当时通俗音乐圈里的第一把好手。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代表作《雨霖铃》,刚刚大家听到的那首歌就是柳永填的词。
二、初步感受
1、自由放声朗诵《雨霖铃》
2、听录音,注意朗诵者的语气与停顿
3、老师朗读小散文
秋蝉的叫声好凄清,来到十里送别亭,正是傍晚时分,急雨刚停之际。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彼此都无心饮酒。正在依依不舍之时,船夫却催着上路了。双方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竞无一语相诉。只是一片哽咽。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哪。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天,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令夜酒醒时身在何处 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我料想即使遇到良辰美景,也没心思去享受。即使有无限的情意,我又再同谁去倾诉衷肠呢?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充满深情地把柳永的《雨霖铃》这首词齐诵一遍吧,注意语气和停顿。
4、齐声诵读《雨霖铃》
三、整体把握
1.这首词写得怎样?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凄凉、悲苦)
2.这首词所抒发的情感可以用作品中哪几个字来概括?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中“伤离别”
(请学生把重组的句子齐读两遍)
四、体会情感
那么,词作是如何表现“伤离别”的呢?
(齐读上阕)
开放性问题:读《雨霖铃》后,你最欣赏哪一句?为什么最喜欢这一句?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要求所欣赏的句子不能重复,所以对自己喜欢的句子一定要抢先下手啊。给你们一分钟时间准备。
(学生分组认真讨论)
(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词一开头写了哪些意象?从这些意象中,我们可以体悟到诗人怎样的内心世界?
“寒蝉”、“长亭”、“雨”
寒蝉:(交代了离别的时间)
从“寒蝉”可知季节是秋天,从“晚”可知,时间是傍晚。秋天的蝉才叫寒蝉。为什么不用“秋蝉”而用“寒蝉”?因为意在强调“寒”。秋天,甚至可能已经到了寒意萧索的深秋,蝉面临生命的终结,因此,嘶叫声显得特别的——用诗中一个词来形容——凄切,使得离开的人倍添伤感。
秋天、傍晚这两个时间都是最容易触发诗人情绪的时候,因此柳永词集中刻画秋天的暮色及其思绪的作品是最多的。加拿大籍华人学者叶嘉莹在《唐宋词十七讲》申这样说:“柳永特别喜欢写秋天的季节,也最喜欢写日暮的景色。”清秋,傍晚,在这特定的季节、特定的时刻,真诚、敏感的词人,感触总是最丰富、最深刻的。以后我们读其他诗人的作品,也可留意这一点。
②长亭:(交代了离别的地点)
古人多在长亭送别,在途中设亭子供人休息,每隔五里一亭称“短亭”,隔十里一亭称“长亭”。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李叔同《送别》
长亭这个意象有什么含义?
古人多在长亭送别,这长亭是送别的意象,是远离的意象,也是思念的意象。在这里作者写长亭,既是眼前实景,点出送别之事,也意含离别之伤。
③雨:(交代了离别的天气)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的《芙蓉楼送渐》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这些诗中的雨都是带有心情的,这雨下在离别时候,助长了人们心中的哀怨。所以雨也是送别的意象。雨停了,意味着什么呢?“初歇”意味着“雨停了,必须起程了,必须分别了”——就踏着这秋天的失意和凄凉,此天各一方,怎不叫人柔肠寸断呢
2.从整首词看,这些景物描写起什么作用?
(在一首词的开头,描写秋雨潇潇,寒蝉凄切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渲染悲凉的气氛。
(二)“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诗人在这样的环境氛围里,喝了一天的闷酒。来看这一句:“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是否有矛盾之处?
设宴帐中,本欲多“留恋”片刻,怎奈“兰舟催发”,这样的饯别酒,饮起来怎能不“无绪”?欲留不得,欲饮无绪,矛盾之极,这种矛盾的心理恰恰表达了诗人难分难舍的心情(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一描写包括哪些动作和神态?
①“执手”和“相看”,就是手拉着手含情脉脉地长时间注视着对方。“执”表示手长时间握着,久久不舍也不忍分开,泪眼婆娑,凄然相望。 “执”确实体现了力度和时间长度,不是礼节性的握握手,而是情感的传导、情感的凝聚。接下来的“竟”,竟然,应该怎么理解包含在其中的心绪
②中国人的感情表达向来含蓄,纵使内心千言万语也不会轻易表达《红楼梦》第三十四回:“此时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厉害,听了宝玉这些话,心中提起万句千言,要说时却不能说得半句……”可以说非常典型离别在即,词人思绪万千,但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其实这两句诗所写的人物分别时的情感与情景,我们可用一句非常熟悉的诗来归纳,这就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
(四)“念去去千里烟波,雾霭沉沉楚天阔”
1、“念去去千里烟波,雾霭沉沉楚天阔”里面有哪三种景物(三个意象)?
烟波、暮霭、楚天
2、这三个景物有什么特点?三种景物与词人离别的愁绪有什么联系?(提示:“烟波”千里、“暮霭”沉沉、“楚天”开阔)
楚地的天空多么辽阔,离去的人儿消失其中。这样一个苍茫天空下目送所爱之人渐去渐远,直至不见的画面,是词人心中愁苦的反映。这里显然是借景抒情,借三个景物来写离别愁绪的绵长、沉重和无边无际。
3、这个句子是个过渡句,“念”是什么意思?
就是“想”的意思,说明这是联想所得,联想别后的情景,是虚写。前面写离别时的情景,是实写。眼前所见,是实写,为联想所致,是虚写。因此这首词的上阕用的是什么手法?——虚实结合
上面的实景、虚景,展现了作者满满的离别之伤。其实这是链接上下阙的一个过渡句,上阕写实,通过这个句子开始由实入虚。
在这样一个凄清的秋天,与心上人分离,而且是长久的甚至可能是终生的离别,这种悲伤时刻骨铭心的。接下来,诗人发挥丰富的想象,设想自己“今宵酒醒”时的情景,请一位同学把它朗读一遍。
(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一个传颂千古的名句,那么这个句子好在哪里呢?表达的是怎样的一种情感呢?请学生讨论分析。(提示:这里有哪些意象?“风”是什么风,“月”是什么月,联系上下文综合考虑这句诗,他想要表达什么?)
河岸、杨柳、晓风、残月,几种景物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画面感很强。(请一位同学把这些意象组合起来,描述一下这幅画面。读诗就要走进诗人的心里,请思考可以用什么词来概括诗人此时的心境呢?——孤寂) “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寒冷,传达出离别后凄冷的心境。有“残月”,似乎象征着今后难以团圆。这两句妙就妙在用具体的景物传达出内在的感受。真正做到了“景语即情语”,而且描写的景物与诗人表达的感情特别切合(凄凉的景色与诗人内心的失落、伤感和孤寂切合),所以它能成为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情景是实写吗?——虚写,那么,作者的情感表达是否就此达到了高潮?仔细读词,后面还有没有情感发展?
(六)“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想象着离别之后的第二天早上的情景。到这里,他的情感并没有停顿,思绪也没有停滞,他继续发挥着想象,继续将情感往前推进——“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经年”是什么意思?年复一年,一年又一年。
2.注意这里的虚词“应”,是一种什么口气?传达的是什么心境?
虚拟口气,属于一种揣想。良辰年年有,春节、元宵、端午、中秋……年复一年,周而复始。优美的景致当然也到处都有,而这些良辰美景对诗人来说似乎统统都只是“虚设”,都毫无意义,都无法引起诗人的兴奋情绪。
3.美好的时辰、美好的景色都形同虚设!原因是什么?答案是最后一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纵然有千中深情蜜意,又能和谁说啊!
(七)小结
全词以“离情”为线,贯穿全篇,不管写时间和空间,都紧紧围绕它。以时间而论,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遥想“经年”,不管时间怎样变化,处处都是只写“离情”。以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执手相看泪眼的“兰舟”旁,从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月残风的“远方”,以及良辰好景虚设的“某地”,空间万变,“离情”不易。抓住了主线,突出了主题。将真挚的爱情写得淋漓尽致。
五、方法归纳
1、这首词描写了很多景物(意象),分别是什么?
“寒蝉”、“长亭”、“雨”、“都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河岸”、“杨柳”、“晓风”、“残月”
柳永通过那么多景物(意象)来表达内心的感情,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诗人通过实写离别的场景,虚写今宵,预想经年以后的场景,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虚实结合
六、课外拓展
这首词把男女离别的伤感写得这么凄楚与销魂,是不是这就是古代惜别诗歌的最高境界呢
同样是惜别诗,除了伤感型,还有豪迈型。谁知道豪迈型的惜别诗词
高适《别董大》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陈子昂《送魏大从军》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不落儿女情长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英气逼人、气壮山河的慷慨壮志;岑参的《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那么,我们阅读鉴赏惜别诗歌.喜欢伤感型的还是豪迈型的呢 一般下情况是这样。因为伤感大多凄楚悲切;豪迈大多豁达开朗,充满积极倾向,两者各有千秋!
七、小结
有人说柳词之美,美在有景、有物、有人、有情。这节课我们一起领略了落魄才子柳永哀怨缠绵的千古离歌。当然,这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我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能畅游于诗词世界而忘归下课!
八、板书
寒蝉、长亭、骤雨 无绪、无语、凝噎
(实景)
烟波、暮霭、楚天
景语 情语 伤离别
杨柳、晓风、残月
(虚景)一切景语即情语
良辰、好景、风情 虚设、纵有
教学活动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