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 配套教学设计(14)

文档属性

名称 雨霖铃 配套教学设计(14)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6.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1-14 09:19:51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2、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2学情分析
学生普遍诗歌鉴赏能力薄弱,希望通过这节课让学生再次感悟诗歌丰富的内涵,更好地掌握诗歌鉴赏的技巧和方法,为以后的高考做好准备。
3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欣赏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2、难点:词中所体现的离别情绪。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词知识、作者、背景介绍
1、提问课前让学生去找的有关离别的词句
2、介绍词的有关知识
1)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2)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3)词的分类:
按字数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阕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等)
3、作者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qí)卿,福建崇安人。他排行第七,所以人称“柳七”又因他曾经做过屯田令,世称“柳屯田”。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著名词人,慢词的创造者,也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词的内容主要是反映封建社会中大部分知识分子怀才不遇、仕途潦倒后的悲愤和不满。其中以都市生活及羁旅行役的作品最富有特色。《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都是他的代表作。他的词作流传很广,著名学者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说:“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词集有《乐章集》。
4、创作背景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已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活动2【活动】整体感知
1、全班齐读,注意正音和节奏
2、.结合注释理解词意,指读。
3、整体把握:
1)全诗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情感?感情基调是怎样的?(用原句回答)
“多情自古伤离别”,主要写“离别”之伤。感情基调:缠绵哀怨,伤感低沉。
(1)离别的时令—————寒蝉凄切
(2)离别的时间和地点——对长亭寒蝉凄切晚
(3)离别的天气—————骤雨初歇
(4)离别的心情—————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5)离别的去向—————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2) 整体感知全诗:
这首词描写了作者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外地漂泊时和心爱的人依依惜别的痛苦心情。上阕主要是写临别时难分难舍的情景。下阕主要是写别后的孤寂凄清的情景
3)作者是如何通过写景来传情达意的?
意象: 寒蝉、长亭、骤雨、兰舟、烟波、暮霭、柳杨、晓风、残月
作用:渲染凄清意境, 烘托人物感情
4) 作者用什么手法将感情表现出来的
明确:借景抒情、虚实相生
活动3【讲授】重点分析
(三)分析重点: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注意抓首句的作用以及本句的意象特色来分析)
开首三句道出时间、地点、景物。以凄清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一句作者交代了送别时的时间、地点、天气情况,用“寒蝉”“长亭”“骤雨”三个独立的画面构成一幅秋雨黄昏送别图。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伤感、无可奈何。
长亭:早在秦汉时便开始在道旁设亭,供旅客停息休憩或送别饯行之用。当时是十里置亭,也叫“十里长亭”五里一短亭。
寒蝉: 古人在文学作品中写到“蝉”的时候,往往都是和“忧愁悲苦”联系在一起的。因为蝉的鸣叫,呕哑嘲哳难为听,而秋蝉的鸣叫就更加凄凉,这里再加上一个“寒”字,就愈发使人感到特别的悲苦,因而“寒蝉凄切”四字在词作之首就为全篇奠定了一种令人心碎情感基调。(奠定基调)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注意从离人心理的矛盾现实的无情入手)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注意抓离人的动作分析人物的心理)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注意三种景物各有何特征?与词人的“伤离别”有何关系?)
明确:作者抓住烟波暮霭、千里楚天这样色调暗淡、空间旷远的意象抒写内心的痛苦惆怅,表达了依依不舍的离情
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注意从想象虚写、景语皆情语、意象的特征等等的特色体会)
“杨柳”:古典诗词中“杨柳”是送别留赠的信物,自古就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柳”——“留”,杨柳和离别是联系在一起的。“杨柳岸一词”在词中,则浸透着一种伤离别的凄清冷落之)关于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这一“残”字,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
“酒”: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曹操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酒成消忧解愁的最好办法,“酒醒”即“愁醒”,曾经被麻醉的“愁”一经复苏,更是无以排解。酒、杨柳、晓风、残月,这四件最能触动离愁的典型意象组合在一起,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一种已愁苦不堪,更何况是四种,真可谓是愁上加愁。此情此景,妙在寓情于景,意在言外。
6、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明确:作者进一步推想到离别之后惨不成欢的情景,深沉地感到“相见时难别亦难”,如此离别,即使有良辰好景值得欣赏流连,可也等于“虚设”,而千种情,万种意又能向谁倾诉呢 然后以“此去经年”的孤寂冷寞来收束整首词,既突出了前景渺茫,又表露出余恨无穷的哀怨。
活动4【讲授】总结
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多情自古伤离别,那堪冷落清秋节。念宵酒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 “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会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经年”,由“ 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 的不尽愁思。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活动5【作业】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词
2、分别找学过的运用虚实结合和融情入景这两种表现手法的诗句。(至少各两处)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