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从《呐喊》到《彷徨》的心路历程,认识其作品“色貌如冰,肝肠似火”的特点。
2、梳理情节
3、理解文中叙述者“我"的形象,体会第一人称叙述和倒叙的作用.
4、从祥林嫂的人生经历中,认识到封建伦理观对思想的毒害,对女性的禁锢,同时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同情弱者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鲁迅从《呐喊》到《彷徨》的心路历程,认识其作品“色貌如冰,肝肠似火”的特点。
2、梳理情节
3、理解文中叙述者“我"的形象,体会第一人称叙述和倒叙的作用.
4、从祥林嫂的人生经历中,认识到封建伦理观对思想的毒害,对女性的禁锢,同时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同情弱者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想问问大家,看大屏幕上的这个人是谁?
明确:祥林嫂
这是她的名字吗?
明确:不是,她没有名字
也有人评价祥林嫂是“一个生命中没有春天的女人”,那么我们今天来学习《祝福》,看看这个没有名字也没有春天的女人的一生。
二、知人论世
百年后的我们再读鲁迅,走进经典。《祝福》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1.作者介绍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1918年5月,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封建制度进行猛烈的揭露和抨击,奠定了其在新文学史上的地位。
2.代表作品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且介亭杂文》《南腔北调集》等。
3.创作背景
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未被彻底摧毁,中国广大人民尤其农民,日益贫困,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等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仍然是束缚着人民尤其是妇女的精神枷锁。鲁迅写作《祝福》这篇小说,目的就在于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4.关于祝福
“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三、梳理情节
1、有人评价祥林嫂是“一个生命中没有春天的女人”,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26-27岁 春天前夫死、抗婚、初到鲁镇
27-28岁 春上被迫改嫁,年底生阿毛(一岁)
28-31岁 二夫死,春末阿毛死,被迫再回鲁镇
32-33岁 喜捐门槛,冬至祝福再被拒绝
33-34岁 被赶出鲁家
34-39岁 街头行乞
40岁左右 春天来临前、祝福声中冻死街头
2、根据祥林嫂一生经历的梳理,我们来看看本文采取了哪种叙述方式,这样有什么表达效果呢?
明确:本文使用的叙述方式是倒叙
其作用为:
①从情节安排看,把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探求事情的原委,增强吸引力。
②从小说主题看,小说开头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并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③把祥林嫂寂然死去的结局提前,营造了小说浓厚的悲剧气氛。
3、祥林嫂遭受挫折的时间都发生在春天或临近春天。这样安排有什么含义?
①春天给人无限的生机和希望,但给祥林嫂的却只是打击与绝望。
②更突出了祥林嫂的悲剧性。
四、合作探究
分组讨论:谁杀死了祥林嫂
明确:
l鲁四老爷、四婶
(1)祥林嫂第一次来做工时,四叔只说了五句话,其中两次说到“然而”都省略了,其省略的内容应该是这样的——第一次:虽然她婆婆的行为野蛮粗暴,然而作为婆婆也有这样的权利。第二次:虽然你这样说,但未必真能再荐一个像祥林嫂这样能干的人。
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对祥林嫂的同情。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
这说明四叔是一个自私伪善、严守封建礼教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2)祥林嫂第二次来做工时,四婶对她说了三句一样的话。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四婶慌忙的说。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①“祥林嫂,你放着罢!”“你放着罢,祥林嫂!”这两句话的语气是很不一样的,前者语气舒缓,后者倒装句式,命令的意味更强烈,态度也更严厉。
②祥林嫂第一次感到“疑惑”,她并不明白自己的“罪过”;而第二次她已经捐了“门槛”,认为自己已经“赎罪”,可以被“宽恕”了。可是四婶的呵斥让她明白自己永远不能被这个冷漠的社会“接受”。她的精神崩溃了。
他们自私伪善,冷酷无情,严守礼教。四叔授意不允许祥林嫂沾手,四婶在祭祀时的几句话使祥林嫂陷于绝境。祥林嫂捐门槛后本已告诉四婶,可四婶仍不让她沾手,她受到了致命的打击,是他们通过“祝福”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
鲁四老爷、四婶背后体现的是封建礼教。
l柳妈
她对祥林嫂改嫁时留下的头上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善意地把阴司故事讲给祥林嫂听,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跳出苦海,结果适得其反。
柳妈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地狱、报应之类的封建迷信思想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柳妈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救的效果,反而给祥林嫂造成了难以支撑的精神重压。柳妈背后体现的是封建神权。
l鲁镇的人
祥林嫂再到鲁镇时,人们“音调和先前很不同”,“笑容都冷冷的了”。对于她的故事,开始是同情,很快就感到厌烦,常打断她的话,走开去,后来还故意用别的孩子去逗引她,戳她的痛处,对她进行嘲弄。祥林嫂死后,短工“简捷的说”“我说不清”“淡然的回答”。
鲁镇上的人们对祥林嫂的遭遇没有任何的同情,他们一开始只是用祥林嫂的悲剧满足一下自己的猎奇心理,等到厌倦了,便对之嘲笑唾弃,表现出一种冷漠厌烦的态度。他们也是深受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思想毒害的人,正是由于这种思想统治了他们的灵魂,所以,他们鄙视祥林嫂。
鲁镇人背后体现的是旁观者心态,看客心理
l“我”
祥林嫂对“我”的三问:人死后有无魂灵,有无地狱,死后的一家人能否见面。“我”对祥林嫂的三答:“也许有”“也未必”“说不清”。“我”在回答的时候心理活动:悚然、踌躇、吃惊、胆怯。因为“我”不知道实情,不愿意说假话,更不愿意承担责任。
“我”一个见过世面、有知识的先进革命者。面对祥林嫂最后的灵魂提问,“我”逃避,表现出无法救助的无能为力和软弱妥协。
l祥林嫂婆婆、大伯
婆婆带人掳走祥林嫂,逼迫她再嫁;大伯收屋赶走祥林嫂,他们断送了祥林嫂两段短暂而平稳的生活。祥林嫂想在鲁四老爷家做工,为祥林守一辈子的寡,婆婆却逼她再嫁,让她成了一个不贞不洁的女人。大伯收走房屋,赶走祥林嫂,使得祥林嫂承受丧夫失子后,无法给贺老六守寡。
祥林嫂婆婆、大伯行使的是封建社会的族权、夫权。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鲁四老爷、祥林嫂婆婆、柳妈、“我”都是凶手,又都不是直接的凶手,那么直接的凶手是谁呢?
表面上:这些人都是凶手,他们合谋害死了祥林嫂。
实质上: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害死了祥林嫂。
五、总结
鲁四老爷、卫老婆子、祥林嫂的婆婆、夫家堂伯、鲁四婶、柳妈、鲁镇闲人以及“我”,他们在精神上、灵魂上都影响了祥林嫂,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封建伦理道德、礼教思想的驱使,致使祥林嫂成为愚昧、吃人的封建礼教思想的牺牲品。
我翻开历史一看,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狂人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