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理解作品“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2、了解柳永词的风格。
2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对唐诗宋词总的来说接触得比较多,比较熟悉,但相关的知识系统并不完善,尤其是对诗词作品中的意境、意象以及常见的鉴赏方法等方面的知识性积累还相对较少,能力较少弱,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地渗透。
3重点难点
1、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生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新课导入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一首豪放派词人苏轼的代表作《念奴娇 赤壁怀古》,今天我们将继续在宋词中漫步。新课之前我们来看几句诗:
1、悲莫悲兮生别离。
——屈原《九歌 少司命》
2、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江淹《别赋》
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乌夜啼》
4、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孔雀东南飞》
5、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
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几句诗其实都写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离别。
苏轼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可也正是这种苦痛触发了不少诗人的诗情,这节课,我们将再次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去感受别离诗的千种风情,它就是柳永的《雨霖铃》。
活动2【讲授】二.作者知多少
幻灯出示关键词:浪子词人 才子词人 失意词人
学生根据关键词提示介绍作者,教师补充。
活动3【讲授】三.解题
《雨霖铃》 词牌名
相传,唐玄宗在南下逃亡的途中,迫于当时的形势,不得已在马嵬坡缢死杨玉环。后玄宗北还,一路戚雨沥沥,风雨吹打在皇鸾的金铃上。玄宗触景生情,甚是思念贵妃,遂作《雨霖铃》一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害 哀伤 的成分。
作者在填这首词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和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更觉得痛苦万状。所以这首词的基调 格外低沉伤感 。
活动4【活动】四.诵读指导
1、在初步感知本词的感情基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齐读全词,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停顿。
2、师范读,注意情感投入。
3、学生再次分组试读。
活动5【讲授】五.品读全词
1、找出本词的主旨句。
(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作者是用什么样的抒情方式将凄凉哀婉的感情表现出来的
(明确: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写景) )
3、请找出文中直接抒情的句子并细细体味。
(明确:上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下片: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
4、这些句子都直接抒发了什么情感?
(明确:离愁别恨)
5、在直接抒发离愁别恨的同时,作者还采用了什么方式来表现这种情感?
(明确:借景抒情)
6、请找出本词中的景语。
(明确: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7、“一切景语皆情语”,请找出“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中的“景语”,并体味其中的“情语”。
(明确:寒蝉——凄切、落寞;长亭——别离之愁;骤雨停歇后的景象
——悲凉、清冷)
8、“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写了怎么样的景,本句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写了想象中离别后一个人到了南方,虽天空辽阔,却烟波迷雾,愁闷云密布,进一步渲染了离别的情绪。“念”:由实入虚,承前启后,由现实引向将来。)
活动6【活动】六.赏析名句
1、教师引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这两句词中的典型景物在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有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2、学生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明确:典型意象:酒、柳、风、月)
3、教师点击PPT幻灯片,出示有关诗歌意象,并点评学生发言,深化学生认识。
关于酒: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销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身世之愁,亡国之恨)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离愁)
酒的寓意:愁
关于月: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
《琵琶行》几个地方写到月: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月的寓意:离愁
关于风: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史记·刺客列传》
风的寓意:悲凉
关于柳: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柳的寓意:离愁
4、总结:可见,这两句中词人集中了许多最能触动愁思的意象入词,构成凄凉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伤离别的悲凉情怀,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活动7【活动】七.小结
柳永运用了 借景抒情 、_ 虚实结合 _等表现手法, 以 萧瑟的清秋
之景,抒发了 凄恻的离别 之情,达到了 情景交融 的艺术境界。
活动8【活动】八.有感情地朗读全词,结束新课。
有感情地朗读全词,结束新课。
活动9【作业】九.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词。
2、找出至少三首运用了“虚实结合”这种表现手法的诗词作品并试作赏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