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 配套教学设计(18)

文档属性

名称 雨霖铃 配套教学设计(18)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5.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1-14 09:39:55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 了解柳永及其词的风格。2. 品味词中的意象,体会词人的感情。3. 鉴赏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点
2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语文基础较差,而诗词鉴赏历来是高中语文学习的一个难点。在此之前的诗歌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并且对诗词有了一定的领悟能力,已经基本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对古诗中常出现的意象也有大致了解。但是学生在对诗词写作手法以及意境方面的体会还很难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所以教师应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补充必要的知识和背景,加以引导,并构建一个合理的平台,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和诗词鉴赏能力。所以我在教学中采用了“替换法”,将柳词中的一些经典意象换下,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鉴赏感受柳词的意象美,从而更深地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3重点难点
1. 品味词中的意象,体会词人的感情。2. 品味词中的意象,体会词人的感情。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雨霖铃》
一、导入。
二、作者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他排行第七,所以人称“柳七”又因他曾经做过屯田令,世称“柳屯田”。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著名词人,慢词的创造者,也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词的内容主要是反映封建社会中大部分知识分子怀才不遇、仕途潦倒后的悲愤和不满。其中以都市生活及羁旅行役的作品最富有特色。《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都是他的代表作。他的词作流传很广,著名学者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说:“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词集有《乐章集》
三、词牌介绍以及创作背景。
“雨霖铃”这一词牌,本来是唐太宗时教坊大曲名,一作“雨淋铃”。来源于唐明皇李隆基与其爱妃杨玉环的悲欢离合的故事。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便觉得痛苦万状。这首词就集中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2.写作背景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适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衣红偎翆、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四、初读全词,整体感知。
1、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体会感情
2.学生齐读 读前正音:暮霭(ǎi) 凝噎(yē) 那堪(nǎ)
3.初步指导朗读技巧,然后再读(三读) 让学生划出停顿(/),并强调朗读要点:语速要慢,语调要低沉,但又要富于变化。要想读好诗词,就要理解作品的内涵,要走进作者的内心去,要把自己当成是作者,就当这首词是我们自己写的。
4.整体感知全词,说说本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并概括上下片大意。
明确:本词抒发了词人浓重的离愁别绪 。
上片写了离别前和离别时的情景。
下片写了对离别后的想象。
五、细品词句,体味意境,领会感情。
(一)谁感别离情
1、文章是如何来表达别离时作者情感的至深至浓。(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
点拔:① 环境——寒蝉凄切,冷落清秋节。
② 情境——执手相看泪眼,兰舟摧发
③ 心境——竞无语凝噎
④ 虚境——杨柳岸晓风残月,良辰好景虚设。
2、小结:诗人的情感步步深入,层层加浓,并以虚实相济,淋漓尽致流露出心中那消魂黯然的别离情。
(二)谁解风物意
“一切的景语皆情语”找出词中意象,体会其表达的感情。(学生合作探讨,教师归纳点拔)
点拔:
(1)寒蝉
“寒蝉”在古典诗词中是悲凉的同义词,如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而文中,首先点明季节是寒意的清秋,其次也意味着,并非蝉寒,而是诗人心境的凄寒,并渲染凄凉伤感的气息,突出“伤离别”的主题。
(2)长亭
“长亭”古人常用作饯别地,如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既交代地点,又暗寓离愁别绪。
(3)杨柳
“柳”是寄别之物,自汉始古人都有折柳赠别之俗,如李白《忆秦娥》年年柳色,灞桥送别,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意。
(4)晓风
风是最能触动离愁别恨事物,尤其是拂晓的秋风,更是离愁、哀怨。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在天涯”。
小结:文中一景一物总关情,只有体验景的妙意,才会理解情的凄切优美。
六、艺术手法。
1.情景交融 上面已经指出,“寒蝉凄切”应作一句读,因为这写的是送别的大环境,不仅点染了送别的气氛,也暗示了送别的地点。宋代都门外的汴河两岸植柳,“高柳乱蝉嘶”,所以这句正是写柳上蝉鸣,而柳又有“拂水飘绵送行色”的作用,自然会触动离情。这实际上已经点明了主旨,下面接着说“对长亭晚”,意思就更确定了,因为“长亭”在唐宋时期已经被当作离别地点的通称。词人此刻到了长亭,正值“骤雨初歇”,眼前的景物变得更加清晰,他听着凄切的蝉声,看到
河两岸柳树和河边的小舟,离情自然更浓。这正是融情入景的写法。
2.虚实相生 词的上片除“念去去”二句,写的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已经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却又不得不别的心情;下片对别后生活的设想,则是虚写了。虚写中所着意描绘的是词人孤单寂寞的心情,连“良辰好景”也不能为他排遣痛苦。读完下片再回过头来看上片,便会懂得“都门帐饮无绪”“无语凝噎”这些话的内涵了——原来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之间的感情竟如此深厚,的确是难舍难分啊!
七、课堂小结。
凡是好的作品,它所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点知识的补充,几次能力的训练,它所馈赠给我们的更多的是心灵的丰富,情感的升华。细致深入、动情用心地体悟了字里行间散发的魅力,我们被和谐的音律打动,被隽永的语言吸引,我们更惊艳于凄美的意境,伤怀于哀婉的离情。
八、音乐欣赏《雨霖铃》,再次感受词中凄美的离情。
九、课堂练习。(见课件)
十、作业:背诵并默写《雨霖铃》。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