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七律 长征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逶迤”“磅礴”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诗句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背诵课文。
3.从字里行间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4.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句的内容。
2.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逶迤”“磅礴”等词语的意思。
2.初读课文,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理清诗文脉络。
一、导入: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欢迎走进这节课堂,我是克其克博拉村小学的陈老师。
同学们认识他吗?不认识明星可以,不认识老师也可以,但我们不能不认识他!
我们知道他是我们国家第一代领导人,是领袖,来看看他的介绍。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七律·长征》就是毛泽东写的。
二、新课学习:
(一)初读课文,读正确 、流利。
同学们能声音响亮正确的读读这首诗吗?我们来听听同学的朗读。
读的真好,字正腔圆。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首诗,相信你会有更深的感受了。
(二)了解写作背景。
同学们,读过了这首诗,预习过这首诗了吗?能不能说一说,对这首诗的认识吗?
说的好,爱学习的同学在课下一定查阅了资料,了解了不少。
是的,《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三)简单了解律诗格律知识
七言律诗是诗的体裁,简称七律。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律诗在格律上要求非常严格,律诗通常每首八句,超过八句的则称排律或长律;律诗通常押韵必须按韵书中的字押韵。还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即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最后,律诗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句数固定,押韵严格,讲究平仄,要求对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是这首诗的首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是这首诗的颔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是这首诗的颈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这首诗的尾联。
(四)扫清词语障碍。
再读读诗中这些诗词语,同学们这些词语让我们感到很陌生是吗?我们再来读一读。
抓住“逶迤”一词,引导学生理解。
同学们理解“逶迤”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吗?不在字典的帮助下,有隐约能理解的感觉,但让你说却又说不确切清楚是吗?同学们,学习语文有时候是可以猜一猜的。这个词是不是给我们有一种绵延不绝,弯弯曲曲,蜿蜒曲折的感觉,没错,就是这种感觉,“逶迤”就是这个意思。这种“逶迤”(师带上延长的语气)的感觉你能读出来吗?
引导学生理解“磅礴”这个词。
再看这个词,“乌蒙磅礴走泥丸”“磅礴”两个字都有石字旁,看到这个词你有什么感觉?(学生说对词的感觉)没错,给人以气势盛大,很高,险峻,陡峭的感觉,看,中国汉字就是有它的智慧,只看字形靠感觉就能猜得八九不离十。来,咱们几十个人这庞大的阵势应该能读出“磅礴”的气势。
学生齐读这句诗。
师带语气复读这句诗:“乌蒙磅礴走泥丸”。(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感受。)
课文中的生字你能正确读出来吗?
师:首先看“律”这个字横划多,写得时候注意横划的长短,横划之间空隙要相等,“崖”崖是上下结构,山崖是指大山的侧面,它的形近字有三点水的“涯”指水边,边际。“渡”,渡有渡过,通过的意思,与温度的“度”部分意思想通,区别在于:过空间时用“渡”,如:横渡长江、强渡大渡河;过时间时,用“度”,如:度日如年,度假、欢度春节。“索”,索的意思很丰富,但在这首诗中指大铁链子
课文中的这个多音字要注意一下,读“héng”时组词“横线”,读“hèng”时组词“蛮横”,练习中的读音选择这样的选,他蛮横(hèng)地一把扯下墙上的横(héng)幅。
(五)听朗诵再次感知全文。
现在我们来听这首诗的朗诵,注意听读 ,诗朗诵的节奏。
(六)了解读诗的节奏。
同学们在底下可以按节奏练习一下这首诗的朗诵。
同学们,结合自己的预习,能大致讲讲这首诗讲了些什么吗?(学生说说)
(七)课文主旨归纳。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及其饱含的感情。
2.从字里行间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3.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比喻对比手法的运用。
一、导入: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欢迎走进这节课堂,我是克其克博拉村小学的陈老师。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七律长征这首诗。
二、新内容学习,解析诗句,体会红军面对困难的态度。
读了这么多遍诗,同学们知道红军面对困难的态度是怎样的?(学生说)
对,“不怕”,诗句中的“不怕”能换成和“不怕”意思相近的词吗?
(学生说:红军不畏远征难)
师:红军不怕远征难,(作对比)请问哪句更不怕?是不是感觉“不怕”更不怕?
(学生说:红军不惧远征难)
师:红军不怕远征难,(作对比)哪句更不怕?是不是感觉“不怕”更坚定,更有气势,更强烈的表达了“不怕”。声音里有秘密,请你用你的声音读出你的理解,读出不怕吧!
读的好,毛泽东是领袖,他既说了不怕,必须得读出不怕的气势,在你们的声音里就有了气势,有了坚定不动摇的不怕。
三、简单了解长征历史。体会长征之艰难。
说到这儿,同学们,你们了解长征吗?读过这段历史资料吗 ?请看这段资料
这段资料当中你觉得长征之长是指什么长?(学生说一说)
师:是的,理解的真到位,长征之长是指:走的时间长,走了13个月零两天;是指走的路程长,一共走了二万五千里;是指长征途中困难长,考验长,纵横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河,爬雪山过草地,艰难无数。
1934年10月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先突破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于(1935年10月)陕北吴起会师→次年也就是(1936年10月)于甘肃会宁会师。
途中不仅仅要赶路,还要面对前有围堵,后有追兵,每天天上还有几十架飞机轰炸,红军长征途中所经历的太艰难复杂了。
这么艰难复杂,伟大的长征事件,同学们觉得用56个字写出来可不可能?首先来看看长征写出来有多么不容易吧!
四、体会写清长征难。
师:读完资料。同学们,对于56个字写出长征是不是更有疑问了?
可是56个字写出长征,也不是没人做不到,因为有人就做到了,一起再看作为诗人的毛泽东怎么写长征的,我们再来读读整首诗吧!
五、理解诗句,学习诗人写作方法。
怎么可以做到56个字写长征的呢?(给学生思考时间,学生说一说见解)
的确,可见同学们是理解了诗意,诗人选择了长征路上比较经典的过程。
比如跨越五岭,疾跨乌蒙,喜踏岷山,有山还有水呀!有那些水呢?诗句中说有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
在诗句中说了三山和两水,这三山和两水就代表了长征途中的什么呢?是艰难吧!用这首诗中的一个词叫做“万水千山”,就代表了红军长征途中经过的“千山万水”。
诗的首联说到红军经历了万水千山,后面依次说山和水,这种手法就叫“先总后分”是吗?
原来毛泽东首先用了“万水千山”来概括长征之难,再用三山二水代表万水千山,是不是很高明?
六、解析全文,感受强烈的对比反差,写出不怕的表达效果。
这首诗不只是写出了红军经历了万水千山,还得写出这不怕千难万险呢!诗人怎么写出不怕的呢?(学生发表见解)
说得好,五岭逶迤是那样绵延曲折,那样难以翻越,在红军眼里是什么?不过是翻腾的“小细浪”,这样就形成了巨大的强烈对比,就写出了,不把这难翻越的五岭放在眼里的不怕。
同学们读这句,能读出这种强烈对比的反差吗?
(引导学生读出这种反差)师范读诗句。
声音能传达感情,声音里就有你的理解,你的感情,请你再读读这种强烈的反差感。读这句诗不仅仅是降低声音,还要把对五岭的藐视和不放在眼里的感觉放进去。(学生再次齐读诗句)
这种对比的反差在这首诗里不只这一处,还有其他强烈的对比反差吗?(学生说)。
气势盛大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不过是小小泥丸一颗,不算事。
师读诗句,读出反差,来同学们齐读出这种反差,这是这首诗中对比强烈的第二处。
那么还有对比反差吗?(学生找出并回答),同学们眼明心亮,找到了万水千山只等闲,真好!说说看。(学生说自己的见解)原来在前面的总体概括里也有反差,千难万险在红军的眼里也不过是尔尔等闲小事。
还有反差吗?(学生说)对,“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也是一种强烈的反差,同学们能不能说说看。(学生说见解)
说到这儿,同学们知道“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吗
金沙江水流湍急,号称天险,但红军在渡金沙江时运用自己的智慧,妙计巧渡金沙江,不费一枪一弹,所以高耸入云的山崖在这大浪拍击之下,也正逢春日回暖,毛泽东就用了“暖”字来形容红军巧妙取胜的喜悦之情。
谁来说说对“大渡桥横铁索寒”这句的理解,(学生说)。这句里的寒不就是寒冷吗?与铁索寒意思不是一样的吗?没什么对反差呀!(引导学生说见解)
红军飞夺泸定桥时,桥上木板都被抽掉了,踏着悬空的铁索牺牲了很多将士,令人心里生寒,伤亡惨烈的令人心寒。
关于这句中的“寒”字,其实是有三种解释。
第一种:这个寒是指铁索本身冰冷;第二种:是泸定桥太险,太难逾越了,敌人把桥板都抽掉了,只剩根根铁索,有悬空在绝崖峭壁之间,还要冒着敌人施加的枪林弹雨往前走,往前爬,后来想想实在是感到后怕;第三种:尽管敌人把桥板都抽去,占据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但是依然阻拦不住红军渡过,红军的英勇,让敌人感到心惊胆寒。你觉得那种解释对?(学生说)
细想来,其实三种解释都有。这样细说来,这句里仍然写的有对比反差。
那么还有吗?(学生说)
是的,“更喜岷山千里雪”,这也是一个对比反差,要知道雪山很冷,爬雪山时冻死了很多战士。
毛泽东却说“更喜岷山”,
原来为了表现红军的不怕,毛泽东将这种强烈的对比反差的手法一用到底。让我们一起来好好读读这种反差。(学生齐读诗句)
七、从中感悟不怕的精神。
我们一直在感受不怕,感受对比反差里的不怕。同学们,红军为什么不怕?这不怕有什么原因吗?
前面我们说了长征之长不仅指路程之长,时间长,他还指困难长,考验长,在二万五千里漫漫长征路上,发生过的战斗达400多起,平均每三天就有一场大的战役,有人统计,大概每二百米,就有一位红军永远的倒下,面对这样的牺牲,面对这样伤痛,毛泽东主席也是凡人呐!他难道不会落泪心痛吗?。
当湘江战役中红军寡不敌众,伤亡惨重时,当毛泽东身边的亲人牺牲时,他难道不会痛苦吗?
在战争时期毛泽东先后有6位亲人壮烈牺牲,他难道不会痛苦吗?那他怎么还会在诗中说不怕呢?同学们想知道原因吗?我们一起来看这句话。
请从这句话中找出一个词来证明这不怕的原因,你会找哪个词呢?(学生回答时“精神”)
是啊!就是“精神”这个词,你认为这精神是什么?(学生回答)对,这种精神是指不畏艰难险阻,英勇无畏的长征精神。
在长征路上毛泽东写下了许多诗词,我们一起来读读:
这是红军取得娄山关战役胜利后,毛泽东的心声,这是何等的远见。
这是面对红军胜利在望时,毛泽东的心声是这样的,这是何等的气魄。
出示课件48这是在大柏地一役中取得胜利时,毛泽东的心声,是何等的乐观。这种精神,以星火燎原之势一直在中国大地上传扬。
同学们让我们起立,一起向毛泽东致敬,把这首长征刻进我们的记忆里,刻进我们的生命里,让我们再次深情的听读这首诗朗诵
八、梳理层次。
最后让我们来一起梳理这篇课文的写作层次,首先总起告诉我们:“红军不怕远征难”,然后详细分述了五岭,乌蒙、岷山就是千山的代表,金沙江和大渡河就是万水的代表,最后总结,经过千难万险后即将胜利的喜悦,歌颂了红军不畏艰难,三军勇往直前的精神。
再看看这课的思维导图你就更清楚了。
八、课后拓展。
1、毛泽东不仅仅是位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是领袖,也是位诗人和书法家。他的书法有自己独特风格,被称为毛体,来看看他的书法。
2、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收集其他的长征故事,更进一步的学习长征精神。
同学们这节课到这里就结束了,长征的壮举让世人惊叹,长征精神永世流芳。风云历史,浓缩成一首短短的诗。透过凝练的文字,我们看到了红军战士历尽艰难险阻仍然乐观豪迈的精神。这,正是我们要学习的精神!
谢谢同学们,下课
- 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