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探究:《尝试创作诗歌》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尝试创作小诗,借助意象和想象,书写生活,表达自己的情思。
2.在读、创、赏的过程中进一步探究诗歌特点,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难点
1.尝试创作小诗,借助意象和想象,书写生活,表达自己的情思。
2.在读、创、赏的过程中进一步探究诗歌特点,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
一、悟情寻因
1.诗配乐,情更浓。
师导入:同学们,从开始学习第一单元,我们就在为下周的诗歌诵读活动做准备了。有位同学咨询我,他打算诵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让我帮他从三首背景音乐中选出一首,大家也一起参谋参谋吧。(师播放三段不同风格的音乐各15秒),问,同学们能不能从这简短的试听中帮他推荐一首呢?说出理由。
预设:(第二首)节奏舒缓,曲调哀婉。
师:是的,这首曲子深沉哀婉,充满悲愤之情,符合《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深沉悲愤的情感基调。其他两首曲子明显不太合适。同学们,前面我们诵读赏析过第一单元的现代抒情诗,了解到不同的诗歌有不同的感情基调,诵读的时候加上与其感情基调相吻合的背景音乐,诗歌的感染力会更强,更能和大家产生情感共鸣。
师:音乐有渲染烘托情感的效果,不过诗歌情感的根源还在于诗歌本身。前面课堂上大家已经鉴赏了本单元的6首诗歌,请同学们回忆和概括一下各首诗歌不同的感情基调。
2.人事物,皆含情
这不同的感情基调是通过什么传达出来,让我们体会到它的不同的呢?请结合具体诗歌或者诗句说一说。(学生小讨论)
预设示例:
(1)有些诗句,用词感彩很浓,很明显地把诗人强烈的感情表现出来(比如:《周总理,你在哪里》);
(2)还有些诗句,是借助一些形象(具体的人、事、物等)把诗歌的情感传递出来,比如《我爱这土地》,每一个诗句、每一个形象都透露着深沉悲愤。
师:是的,诗歌有时直抒胸臆,有时借助具体可感的形象来书写情志。比如《我爱这土地》这首诗,创作于1938年11月,祖国大地正处于深重的苦难之中,诗人笔下的鸟、土地、河流、风……也就不同于我们平常意义上的景物,而是被诗人赋予了独特的情感,来表达在黑暗中对胜利曙光的渴望和奉献一切、死而后已的抗争精神,让我们感受到如此深沉悲愤。
这就是诗歌的意象,不同的意象往往蕴含不同的感情,营造不同的意境。古诗中许多意象由于广泛的使用产生了约定俗成的意义,也有了相对明确的意境。
(学生列举诗歌中常见意象,结合具体诗句体会其感情基调。)
例如:
明月、梧桐等等。
(设计意图:认识好的诗歌是有感而发,诗歌的意象可以奠定感情基调、营造意境、传递情思,准确认识意象选择的意义。)
二、以象寄情
3.话生活,写诗句。
师:同学们,诗歌是情感的抒发。只要心中有情,万物皆可入诗。生活中的人、事、物都是我们诗情的依托,都可以写进我们的诗歌。可以说,生活即诗。一缕春风,一阵夏雨,一枚秋叶,一片冬雪,可以触发情思;一丝白发,一杯热茶,一句叮咛,一次邂逅,都可以写进诗歌。
现在映入你脑海印象比较深的具体形象有什么呢?如果写进诗歌,你觉得基本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
比如:
柔和的晨光
是(温暖)的诗
请尝试:
是( )的诗
(引导半数以上学生发言,请一位书写又快又好的同学,记录同学们的发言。)
师过程中指导:可以是具体的物、人、事;也可以是抽象的情、理,注意选择能表达自己情感倾向的修饰语修饰意象。
(设计意图:认识诗歌取材之广,领悟诗歌意象和感情基调之间的关联。)
4.学技巧,成诗篇。
(1)融想象,扩诗句
师:(投影展示发言记录)读到这些素材,你的脑海里会出现什么样的画面呢?有没有创作一首完整的小诗的冲动呢?怎样把一个蕴含情感的意象扩展成一首诗呢?联系生活体验,开动想象,丰富诗的内容和意境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尝试创作:请从以上材料中选取和你想表达的情思吻合的几句或特别心仪的一句,融入想象,扩句成篇。
师指导(如何想象):
(利用艾青的《太阳(节选)》指导联想和想象)
太阳(节选)
艾青
从远古的墓茔
从黑暗的年代
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
震惊沉睡的山脉
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
太阳向我滚来……
…………
我乃有对于人类再生之确信
预设:想象的角度:时空、感官、情思……
例如:柔和的晨光(基本意象)
是(温暖)的诗(诗歌基调)
在地平线上播撒
抚摸我脸颊
像妈妈的眼神
写满情话
(师结合一个意象指导方法,然后预留5分钟左右的自由创作时间。)
学生展示、教师和学生一起听读、评价。着重评价想象的合理性、与感情基调的一致性。
(2)用技巧,细打磨。
师:“分行的文字就是诗。”我们现在所写的借意象表达情思的分行文字,已经是诗歌了,这就是诗歌最初级的模样。我们还可以给自己的诗歌升级,使之更有诗歌的味道。结合读过的诗歌想一想,怎样才能更有诗歌的味道?
预设:诗歌讲究语言的凝练,一定的节奏,最好能有音韵美。
明确打磨目标:语言简洁、凝练。有节奏和韵律。
学生同桌之间相互修改,展示修改后的诗歌,并说说自己侧重打磨的角度。
师小结:不求完美,用好一个技巧,打造一个亮点,能表达自己的情思,就是好诗。
三、诵读分享,体验成果
5.齐分享,诵小诗。
师引导:如果下周的诗歌诵读活动上,你能诵读自己的原创小诗,肯定更有意义,接下来的时间,我们就来尝试诵读吧。自由诵读,把诗的韵味和你的情感读出来。
(师指导节奏、重音、停连、语气语调)
6.作业:
课堂小结:诗歌就是情感和创造力的融合。心中有情,万物皆诗;用心创造,一巧成诗。同学们,让我们读诗、赏诗、写诗,拥抱诗意生活。
下课请继续修润小诗或重新创作小诗,并准备通过配乐诵读、书法、诗配画等形式参与下节课班级原创小诗展,继续为下周的诗歌诵读活动做准备。
板书:
尝试创作诗歌
情:万物皆诗
创:一巧成诗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单元任务三:尝试创作。我想自己给这节课的目标定位是准确的。既然是尝试,勇气就是最可贵的,况且,诗歌写作有基本规范,但并无固定方法。在尝试的过程中通过交流和探究逐步学习诗歌创作的方法,而不是老师经验式灌输。
作为活动探究单元,本节课关注学生的参与意识、思维活跃程度,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训练,并进行诗歌文化的熏陶,很好地融合了语文性和综合性的课程特征。
本人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主要关注了以下几点:
1.读写结合,以读促写。脱离阅读经验的诗歌创作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这节课通过阅读形成对诗歌意象、意境的初步认识,理解诗歌是诗人情感的自然流溢,读写结合了解诗歌创作的基本方法技巧。
2.寻找创作之源,物皆可“象”。
万物寄寓了诗人的情思都可以成为诗歌的“意象”。这节课的教学目的并不是让学生创作出优秀的诗歌,甚至成为诗人,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消除学生对诗歌创作的畏难情绪。同时把诗歌和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很好的诠释了“诗歌来源于生活”,这也是好诗的共同之处。引导学生认识生活,对生活有体验,有情感,有思考,才有诗歌。
3.创作无局限,灵性应赞赏。
诗歌是创作者个性化的表达,诗歌创作有基本的法则,比如意象、节奏、语言、情思等,但创作也应该是自由的、充满个性的。本节课不贪多求全,力求让学生尝试运用一个创作技巧,既是学习,也是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