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 自然物与人造物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4.10 自然物与人造物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10-10 14:07: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自然物与人造物》教学设计
在浩瀚的自然界与人类文明的交织中,自然物与人造物共同编织着这个世界的多彩画卷。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这既是一个充满好奇的新世界,也是他们初步建立科学认知、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起点。苏教版一年级科学课程《自然物与人造物》旨在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思考自然物与人造物的区别与联系,理解人造物如何源自自然物,并通过动手实践,体验从自然到创造的奇妙旅程,最终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识。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并区分常见的自然物与人造物,理解人造物大多取材于自然物并经过人类加工而成。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动手制作,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尊重自然、珍惜资源的环保意识,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
1. 自然物与人造物的定义与区分
自然物:自然界中未经人类加工直接存在的物体,如石头、树木、水等。
人造物:人类利用自然物经过加工、制造而成的物品,如桌子、椅子、房屋等。
2. 人造物取于自然物:探讨人造物制作过程中如何利用自然材料,如木材用于家具制作,金属矿石提炼成金属用于工具制造等。
3. 自然物构成的大世界
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中的多样性,了解自然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动物的食物链等。
4. 人造物构成的大世界
介绍人类如何利用人造物构建现代生活,包括交通、通讯、居住等方面,同时讨论人造物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5. 自然世界与人和谐共生
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探讨如何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
6. 动手操作:用自然物制作物品
组织学生利用收集的自然物(如树叶、树枝、石头等)进行创意制作,如制作自然画、小摆件等。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准确区分自然物与人造物,理解人造物源于自然物的概念。
通过动手操作,体验将自然物转化为人造物的过程,培养实践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自然物与人造物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人造物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并树立环保意识。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他们利用有限的自然材料创造出多样化的作品。
四、教学方法
1. 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展示自然物与人造物的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直观理解两者区别。
2.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自然物与人造物的特性及其关系,促进思维碰撞。
3. 动手操作法:安排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将自然物改造成人造物,增强实践体验。
4.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人造物案例,分析其制作材料、过程及对环境的影响,加深理解。
五、教学过程
1 区分自然物与人造物
活动一:慧眼识物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包括石头、树木、木勺、书本、玩具汽车、弹珠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哪些是自然物,哪些是人造物。
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几个物品进行详细说明,为什么它们是自然物或人造物。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物品的形成过程、是否存在人为加工等因素。
总结:教师总结自然物与人造物的定义,强调自然物是自然界中未经人类直接加工就存在的物质,而人造物则是人类利用自然物加工制造出来的物品。
人造物取于自然物
活动二:追溯之源
故事讲述:通过绘本或动画形式,讲述一个关于人类利用自然物创造工具的简单故事,如古人利用石头制作石斧、用树木建造房屋等。
案例分析:选取几种常见的人造物(如纸张、塑料制品、衣物),分析它们的原材料(如树木、石油、棉花)及加工过程,让学生理解人造物如何取材于自然物。
思维导图: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展示几种典型人造物与其原材料之间的关系,加深对“人造物取于自然物”的理解。
3. 自然物构成的大世界与人造物构成的大世界
活动三:双重视角看世界
视频欣赏:播放两段对比鲜明的视频,一段展现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山川、河流、森林),另一段展示现代都市的繁华景象(高楼大厦、交通工具、公共设施)。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从自然物与人造物的角度分别描述这两个世界的特点,探讨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汇报分享:各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自然物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而人造物则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生活,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多姿多彩的世界。
4 动手操作:用自然物制作物品
活动四:创意工坊
材料准备:提前收集各种自然物(如树叶、树枝、石头、贝壳等)和安全无毒的手工材料(如胶水、彩笔、剪刀)。
示范指导:教师展示如何利用自然物制作简单的手工品,如树叶书签、石头画、树枝相框等。
创意制作:学生分组进行创作,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将自然物与手工材料结合,制作出独一无二的作品。
展示评价:完成作品后,组织学生进行展示和互评,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强调创作过程中的乐趣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三、课后拓展作业
活动五:户外探索与改造
任务布置:要求学生周末与家长或小伙伴一起,在户外(如公园、河边、山林)捡拾一些自然物(注意安全,避免破坏生态环境),并思考如何将它们改造成有趣的人造物。
创意记录:鼓励学生记录下捡拾自然物的过程、所选物品的特点以及改造的初步想法,可以是文字描述、图画或照片形式。
作品呈现:下周课堂上,学生展示自己的改造作品,分享改造过程中的故事和感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些作品如何体现了自然物与人造物的融合,以及改造过程中应注意的环保问题。
四.小小设计师:创意改造自然物
作业内容:
鼓励孩子们发挥想象力,选择一种自然物(如树枝、石头、松果等),利用家中的安全材料(如彩笔、胶水、纸张等)进行创意改造,将其变成一件有趣的人造小作品。完成后,请孩子们分享自己的创作理念和过程,以及为什么选择这种自然物进行改造。
五.课堂总结
带领孩子们一起回顾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了自然物与人造物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以及人类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同时,鼓励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发现更多自然与人类的奇妙联系。最后,老师以一句富有启发性的话作为结束语:“大自然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而人类的创造力则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守护这个美好的家园。”
六,创意制作:
作业内容:利用家中的废旧物品(如纸张、塑料瓶等),发挥想象力,制作一件既实用又美观的手工作品。完成后,写一篇简短的作品介绍,说明使用了哪些材料,以及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