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苏教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09-10-06 18:1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考思想品德专题复习七:中共十七大专题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材料一: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材料二: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谈到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二)与课本知识的结合点: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九:38页)(3)科学发展观的含义(九:36页)(4)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5)实现共同富裕(九:93页)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7)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8)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先进文化。(9)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设计问题:
1、“发展”的含义是什么?
“发展”就是发展生产力,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2、为什么要“发展”?
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1)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2)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3)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
3、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体现了教材中的哪些观点?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2)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3)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4)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5)我国目前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6)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4、请你就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向我国政府提几条建议。
(1)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开放;
(3)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4)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等。
5、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青少年应怎样做?
(1)积极宣传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2)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自身素质;
(3)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
1、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体现了教材中的哪些观点?
(1)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3)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4)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5)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6)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 十七大报告提出,“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将“翻两番”的目标由“总量”变为“人均”。这种提法有什么重大意义?
(1) 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2) 体现了共同富裕的原则;
(3) 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4) 使人民共享繁荣成果。
3、 请你从三个方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献计献策。
(1) 经济上:
1、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2、 实行改革开放,吸收和借鉴人类优秀成果;
3、 贯彻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 政治上:
1、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2、 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3、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3) 文化上:
1、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
2、 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 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宏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二: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时政材料一: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说,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二)与课本知识的结合点:
1、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九:141页)
2、 要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关键是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九:58页)
3、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竞争、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
4、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我国建设成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九:61页)
5、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九:92页)
(三)设计问题:
针对材料一回答:
1、 我国为什么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1)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
(2) 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
(3) 科技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4) 在激烈的科技竞争面前,如果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
2、 请你为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几条建议。
(1)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2) 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
(3) 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
(4) 坚持对外开放,吸收和借鉴外国的先进成果。
(5) 坚持“四个尊重”的方针。
(6)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3、 你们为开展“建设创新型校园”组织了哪些活动?
(1) 组织开展科技竞赛、小发明、小创造比赛;
(2) 利用校园小广播、黑板报、宣传栏等。
(3) 组织学生参观科普展览、博物馆、文化馆等教育基地。
4、 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你打算怎样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1) 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2) 开动脑筋,勤于思考,积极探索。
(3) 要敢于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不盲从书本;
5、 从小发明,小创造做起,培养创新意识。
6、 十七大报告中,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变为“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有什么意义?
(1) 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2) 认识到了我国在经济增长的背后,也带来了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
(3) 有利于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4) 有利于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使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 材料: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报告首次使用“文化软实力”的概念;提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首次将“和谐文化”写入党代会报告中。
(2) 与课本知识的结合点“
1、 发展先进文化(九:102——103页)
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九:64——66页)
3、 多元文化地球村(八上:第五课)
(3) 设计问题:
1、 为什么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或为什么要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1)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是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 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本任务的要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四有”公民;
(3) 这样做,能够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4)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5) 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2、 请你为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几条建议。
(1) 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4) 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宏扬民族精神;
(5) 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3、 青少年应怎样为推动文化大繁荣,提高文化软实力作出贡献?
(1) 积极宣传、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
(2) 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3) 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加以创新;
(4) 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自觉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境界。
4、 怎样建设和谐文化?(或怎样发展先进文化?)
(1) 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 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4) 加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发展和谐文化的基础工程;
(5)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6) 坚持对外开放,吸收和借鉴外国的先进文化。
5、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设计几条宣传标语:自主创新,人才为本;创新插上科技腾飞的翅膀
背景材料 在广泛征求各界意见和社情民意的基础上,修改后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经中国国务院通过并于2007年12月16日对外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根据这一《办法》,从2008年起,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从之前的10天增加到11天。其中五一劳动节从放假3天减为1天,新增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各放假1天,春节放假3天不变,但调整为从农历除夕开始计假。新年(元旦)仍放假1天,国庆节仍放假3天。
1.传统节日属于哪一方面的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2.将传统节日增设为法定假日,体现了我们所学的哪些观点?
增设传统假日,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需要;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需要;是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体现了社会的公平正义;体现了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体现了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有利于确保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3.我们青少年应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我们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与未来,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注意防止和剔除民族文化中的消极、落后成分,同时积极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主动参与文化产业建设,努力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4.随着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千千万万的中国人跨出国门,走进其他国家、民族文化当中。假如你是一名中外友好往来的使者,请回答下列问题:(1)请介绍中国封建社会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文化成就。 (试举三例)(2)请介绍本国代表性的标志和代表人物。(各举一例) (3)对待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你的态度是什么 (4)对待文化差异,你的正确做法是什么 (5)面对不同文化,你的做法是什么
(1)四大发明、赵州桥、圆周率等。(举出三例即可)(2)长城、李白等。(各举出一例即可) (3)批判地继承;保护本民族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4)我们应该克服自己的不安和焦虑;消除误解,尽量保持客 观宽容的态度;提高对其他文化的鉴赏能力;不采取防卫心态,多关注他人的经验和看法,避免妄下断言;寻找能联结双方的相似点;入乡随俗,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探索有效的沟通技巧;在交往时,不卑不亢,以礼相待等。 (5)面对不同的文化,应采取客观、平等的态度,尊重因文化不同而导致的行为方式的差异,要善于虚心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点、长处。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