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
林甸四中
课名
《空气的“力量” 》
教师
肖艳冬
学科(版本)
沪科版物理
章节
第八章第三节
学时
1课时
年级
八年级(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能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
2、知道托里拆利实验和标准大气压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1)观察与大气压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是一种客观存在;
(2)通过认识托里拆利实验过程知道大气压的大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问题。
(2)培养学生参与、交流、合作意识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以及措施
大气压强的存在是重点、难点。
措施:做好演示实验及利用多媒体展示,使学生通过直观现象感知大气压的存在。
2.托里拆利实验是重点、难点。
措施:利用演示实验及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使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从而突破难点。
学习者分析
初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表现欲,喜欢动手动脑,他们的思维方式正在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尽管大气压比较抽象,但在教学中通过实验和多媒体,以感性认识为依托,学生完全能够完成本节内容的学习。
环节
教学内容
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
媒体使用及分析(交互式电子白板使用功能)
精
导
引
标
精心创设情境,引出本课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播放视频:“大气压扁易拉罐实验”.
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产生现象的原因,从而提出问题,老师加以引导,引出本课课题。采用实验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网站上下载“大气压扁易拉罐实验”。给学生视觉和心理上产生了一个极大的震撼,激发求知欲,
基
础
探
究
大气压强
大气压的测量
此处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教师先进行 “覆杯实验”的演示,然后教师准备实验器材,让学生亲自动手设计实验。
学生带着以下问题1.在玻璃管中装满水银的目的是什么?
2. 将玻璃管倒立在水银槽中,松开手后管内的水银柱为什么下降?下降到一定高度后水银柱不再下降,这时管内水银面上方的空间处于什么状态?水银柱能保持一定高度不再下降的原因是什么?
3.我们是利用大气压等于 的压强,从而测得大气压的大小。
4.实验中的玻璃管倾斜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理由是什么?若实验用的玻璃管换用粗一些的,会有影响吗?观看托里拆利实验视频,并小组进行交流、讨论。
由学生分组实验,讨论交流,小组汇报实验结果,(1) “被吸住”的乒乓球(2) “堵口的注射器拉不开” 。(3)只有一个小孔时,饮料罐里的饮料不易倒出(4)吸饮料时,饮料罐纸盒会变扁(5)用两个吸盘相对用力挤压,再往外侧拉。
通过这些探究活动,让学生切身体验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以此达到对第一个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
基于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让学生设计出这种测量大气压的方法较为困难。观看该实验动画后,学生通过思考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道理和好处。 在这个自主探究性学习活动中,进一步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步步深入,循序善诱,让学生学会了用转换法的思路和等效替代的方法来获取科学知识,以此达到对第二个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
利用多媒体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大气压的威力。接着结合课件中的动画给学生讲马德堡半球的故事,让学生了解物理发展史中的盛事。
大气压的测量需利用实验来测量,但由于实验中用到的汞有毒,不宜在实验室演示给学生看,我采取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使学生对实验现象有更直观的认识,通过交流、讨论解决问题。
拓
展
创
新
交流和讨论生活现象
生活现象列举:(交流与应用)
(1)钢笔吸墨水现象
(2)冷却后的气瓶不易打开
(3)吸盘吊物现象
(4)用塑料管在敞口杯里与密封杯里吸奶的不同现象
让学生解释日常生活中利用大气压的例子,使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养成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中来学习物理的习惯。
总
结
明
学
学生小结
请学生谈谈这节课学习的体会和收获,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帮助,让语言表达更准确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进行小结,这样充分尊重了个体差异,为每一个学生都创造了在物理活动中获得活动经验的机会
布
置
作
业
作业布置:有必做题与选做题
选做题:探究一:收集更多生活中关于大气压强的事例和现象
探究二:还有测量大气压的方法吗?说说你的想法,想想你的方法较托里拆利实验的优缺点
使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同时,对有余力的学生留自由发展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