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美版四年级美术下册《19.清明上河图》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浙美版四年级美术下册《19.清明上河图》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4-08-23 10:52: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清明上河图》
【教材分析】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风俗画的长卷,教材节选其中表现最集中、最精彩的部分,以虹桥为中心,桥上的车水马龙、摩肩擦踵、人声鼎沸,桥下的众人划桨开大船、同舟共济、齐心合力斗艰险,桥周围茶楼酒肆达官贵人饮酒品茶、歌舞升平的闲暇生活,构成一个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的现实世界,是一个独立的单元。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整体布局、局部刻画、动静节奏、疏密有致等美术元素的赏析,揭示名画的艺术价值,帮助学生提高艺术审美能力。赞扬张择端作为宫廷画院的画家,能关注社会生活,通过作品表现在歌舞升平的表象潜伏的社会危机,忧国忧民的情怀跃然纸上,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教育。
【学情分析】
学生社会阅历还不丰富,对历史名画的了解不多,对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还是第一次接触,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在教学中补充了北宋社会的相关知识,对作者张择端进行了必要的介绍,帮助学生理解。同时,讲解一些美术作品的鉴赏知识,提高学生美术鉴赏的能力。
【教学目标 】
认知目标:通过对《清明上河图》长卷仔细观察,了解作品的概况。
技能目标:初步掌握名画赏析的方法,具备解构分析图像的能力;初步掌握白描技法,进行白描练习。
情感目标:深入画家的生活,深刻体会画家作品的意图,领悟作品体现的人文关怀,形成关心人民疾苦的纯朴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绘画作品的整体布局、局部刻画、动静节奏、疏密有致等方面赏析名画。
难点:体会画家作品的意图、启迪人生的隐喻。
【教学准备】
未来教室双屏课件、《清明上河图》仿制品、微课、笔墨纸砚、人物白描勾线稿
【教学思路】
通过对《清明上河图》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分析和对作者张择端情感的挖掘,深刻理解名画的历史价值,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关心现实。
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整体布局、局部刻画、动静节奏、疏密有致等美术元素的赏析,揭示名画的艺术价值,帮助学生提高艺术审美能力。
通过师生之间的会话、同学之间的会话、师生与文本的会话,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积极思考,解决问题,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和持续发展。
在赏析的基础上进行白描练习,把欣赏与训练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技能,丰富学生的情感,把“育人”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流程】
直奔主旨,导入教学
同学们:我们今天欣赏名画《清明上河图》,它是我国十大传世名作之一,由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创作的风俗画长卷,描绘了北宋末年首都东京(今天的开封)汴河两岸的风光和风土人情。(板书课题)
画宽24.8厘米,画长528.7厘米,画中出现人物800多人,牲畜近90匹,船只29艘,房屋楼宇30多栋,车20辆,轿子14顶,树木约180棵,通过这组数据,你能想象出这是一幅怎样的画卷吗?
生:气势恢宏 雄伟壮观
现在,我们就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设计意图:既是对《清明上河图》的概括性介绍,又揭示其在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数据分析,揭示其画面的宏大、壮观,激发其好奇,引起学生的重视和注意,为高效的课堂教学做铺垫。】
二、观赏名画,解决问题
1. 画轴
教师从衣袖中取出《清明上河图》复制品。问:从刚才老师的历史穿越中,你能体会我国古代的绘画多采用卷轴的形式吗?
学生:便于携带,便于保管。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一种历史的穿越,扮演古人的行为,增加趣味性和生动性,营造一种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感知和理解。】
教师从右到左徐徐展开画轴,请学生依次观赏,并提出两个问题:1. 你从图中的哪些描绘中看出是清明节?2. 为什么说它是风俗画?
【设计意图:在营造教学情境的基础上,提出理性挑战的问题,把名画鉴赏的技能不露声色、不留痕迹提出,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热烈讨论,针对提问进行欣赏和分析,更具有引导的指向性,教学的实效性称为应有之义。】
2. 清明上河图
学生:嫩柳发芽,轿子上插着柳条,洋溢着春天的气息,清明节就在春天;王家纸马铺卖纸马、冥币的,有扫墓的场景,中国人有清明节祭祖扫墓的习俗,所以是清明节。
【设计意图:艺术作品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学生对清明节插柳、扫墓的习俗都有了解,引导学生关注美术和生活的关系,引领学生在探索中培养美术鉴赏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观察力,从社会生活中发现无处不在的美。】
3. 风俗画
学生:既不是呆板的宗教画,也不是文人雅士孤芳自赏的文人画,而是反映社会现实,描绘风土人情,所以是风俗画。
教师:像清明上河图这样的,描绘清明节风土人情、习俗的就是风俗画。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从探索中归纳艺术作品的形式和类别,加深学生对风俗画概念的理解与把握,培养美术鉴赏力。】
教师:整幅画卷就是一个导游图,从郊区开始,进入虹桥码头交通枢纽,在进入大街小巷,仔细品味,就仿佛自己置身其中。这副画卷的中心是哪里,难道就是画卷的中间吗?
学生:桥的位置是中心,人物最多最热闹。
【设计意图:从整体赏析变为重点剖析,过渡语起到上下衔接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
三、重点剖析,艺术鉴赏
1. 桥下面,一个感人的故事
PPT展示画卷的中心,放大局部人物。
教师一边指图,一边讲:趴在桥边的众人不约而同的注视着一个地方,脸上露出惊奇的神情,空气凝重,码头上的一个人情不自禁地把身子倾斜成90度,也注视着同一个地方,右下方的那个人用手比划着大声呐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学生:一艘大帆船要通过虹桥。
教师:船在水中行,在桥下通过是自然而然的事,何必大惊小怪?
学生:这一次特殊,河水流急浪大,船大桅杆高,通过桥梁时出现了危险。
教师:为了克服危险,船上的人是怎么做的,你们能描述一下吗?
学生:船上的每个人都坚守自己的职责岗位,为了不让桅杆碰到桥梁,几个人合力将桅杆放倒;船舷上的众人用竹篙用力撑船,奋力搏击激流;船艄上的人用竹篙顶着桥梁,调整方向,以免船撞着桥,大家同舟共济,齐心合力斗艰险,上演一个感人的故事。(板书:桥下面,一个感人的故事)
【设计意图:师生会话行云流水,教学引导渐入佳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的积极性,学生能够画面的场景讲出惟妙惟肖的故事,说明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在潜滋暗长,我为学生骄傲,同时,也为自己的独具匠心的设计点赞。】
教师:现在你们知道桥上、岸边、船艄上的人物是干什么的了吧?出主意。他们是怎样的喊话?
教师:这个故事既感人,又励志,把平常的日常生活演绎成诗情画意,靠的是艺术表现手法,画家是怎样组织这一场景的?
桥上的众人、码头上的人、岸边的人刚好安排成一个椭圆形,看到圆我们会情不自禁的寻找圆心,而这个圆心就是这艘大船,画家利用一个集中法,把周围人的注视聚焦在大帆船上,引起悬念。
画家又是怎样安排这些人物的呢?
右下方出主意的人和桥上出主意的众人形成一个疏密对比,码头上的一个弯腰90度出主意的人和船上的众人又形成了疏密对比。(板书:疏密)
【设计意图:把对名画的赏析与美术的巧妙构图、整体布局、局部刻画、疏密有致等美术元素的赏析结合起来,不留痕迹地进行艺术赏析能力的培养。】
2. 桥上面,一首澎湃的歌
教师:整个画卷最中心、人物最密集的就是桥面上。同学看桥面上都发生了什么事情?
学生:有小商贩摆地摊、卖小吃的,骑马的,坐轿的,推车的,挑担的,牵驴的,步行的,吃饭的,歇脚的,车水马龙,川流不息,摩肩接踵,来去匆匆。
教师:这座桥很大,因为桥两边有小商贩在摆摊,所以占据了中间通行的道路,联想一下我们现在的生活,道路窄会发生什么交通情况?
学生;拥挤、撞车等等。
教师:桥面确实也发生了类似的事故,一顶由南向北的轿子和一批由北向南的马碰面了,他们各自的仆人心切的护着自己的主子而上演争道的一幕。
教师:桥面上确实是一个热闹的去处,人们为了生活,商贩声嘶力竭的叫卖声,行人发出的喧闹声,马蹄走出的嗒嗒声,应着桥下哗哗的流水声,演奏着一首澎湃的歌。把嘈杂的地方赋予音乐的韵律,就在这块小地方,画家画了上百个人物,咋一看熙熙攘攘,但定神一看,却是疏密有致,井然有序。(板书:桥上面,一首澎湃的歌)
【设计意图:把名画的赏析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会加深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从而进行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
3. 桥周围,一幅盛世图
教师:桥下众人划桨开大船,演绎感人的励志故事,桥上人声鼎沸,高唱澎湃的歌,那桥周围又是怎样的景观?
学生:在临河而建的酒肆茶楼里,有钱有闲者,喝酒品茶,悠哉游哉,一片祥和安逸。(板书:桥周围,一幅盛世图)
教师:桥周边的安逸,桥上面的喧闹,桥下面的搏击,互相映衬,层次分明,构成了一幅动静对比强烈的画面,的一幅盛世图展现在人们面前。(板书:动静)
【设计意图:由局部到整体,由动到静,从不同的角度、多层次地进行美术赏析能力的培养。】
四、盛极而衰,讽喻当道
北宋时期确实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高峰,经济发达,科技领先,文化繁荣,《清明上河图》是对北宋繁荣的真实写照。
你看到这副画中有哪些不和谐的地方?比如骑马坐轿的达官贵人,品茶饮酒,和下层百姓辛勤劳作,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形成贫富对比,阶级矛盾尖锐;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忍气吞声。就像急流中行船遇到危险。
【设计意图: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欠缺,主要采用教师介绍的形式,介绍名画产生的时代背景,揭示其历史和社会价值,也是美术鉴赏的方法之一。】
张择端作为一名宫廷画家,本该把精力倾注在宫殿庙宇、楼台亭阁、达官贵人方面,他却关注其社会底层,以他高超的画技,在鼎盛中蕴含衰败,在祥和中蕴含着危机,讽喻当道的目的昭然若揭,体现出一个士大夫忧国忧民的情怀。
【设计意图:学生对作者不太了解,主要采用教师讲解的方式,挖掘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进行情感教育,同时,也是美术鉴赏的方法之一。】
五、白描练习,有模有样
纵观整幅清明上河,人物大不足3厘米,小如豆粒,仔细品察,各个形神兼备,画家用了哪些画法表现的呢,勾线还是涂色?
生:勾线
教师:这是中国画中白描,以淡墨钩勒轮廓或人物,而不设色者,谓之白描。
教师示范: “微课”指导技法。中锋用笔,笔垂直于纸面,按下去线条粗一些,提起来线条细一些。注意沉住气画出流畅的线条。
【设计意图:艺术欣赏课不是纯粹的欣赏,把欣赏与练习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是对鉴赏的深化,还能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学生进行白描练习。学生作品拼成长卷,做成39班版本的清明上河图,打开卷轴点评学生作品。
【设计意图:点题,复习、巩固知识点,同时通过相互欣赏、相互评价,达到相互学习的目的,激发学生美术语言表达能力。】
小结
我们今天赏析了名画《清明上河图》,了解了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既概要性的掌握了全图,又重点剖析了作品的精彩部分,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了一些理性的认识。
【设计意图:在总结的基础上,深刻体会画家作品的意图,领悟作品体现的人文关怀,领会名画赏析是有方法。】
【板书设计】
清明上河图
桥下面,一个感人的故事 卷轴 疏密
桥上面,一首澎湃的歌 风俗画 动静
桥周围,一幅盛世图
【设计意图】能够随时提醒学生记忆,有助于理解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反思
本着“以学定教”和“以导促学”的教学理念,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教师引领学生赏析名画《清明上河图》,主体意识凸显。
教学思路:通过对《清明上河图》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分析和对作者张择端情感的挖掘,深刻理解名画的历史价值,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关心现实。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整体布局、局部刻画、动静节奏、疏密有致等美术元素的赏析,揭示名画的艺术价值,帮助学生提高艺术审美能力。通过师生之间的会话、同学之间的会话、师生与文本的会话,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积极思考,解决问题,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和持续发展。在赏析的基础上进行白描练习,把欣赏与训练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技能,丰富学生的情感,把“育人”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之中。
考虑到三年级的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采用单刀直入、直奔主旨的教学导入,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引起学生的注意,为教学过程的有效展开做好铺垫。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情境的营造和设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进行必要的练习,帮助学生在学习的实践中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是一节素质教育立意课,也是一节有效教学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