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国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优质课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7课《桃花源记》资料包(15张ppt+教学设计+导学案+视频和音频素材共11份(11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14年全国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优质课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7课《桃花源记》资料包(15张ppt+教学设计+导学案+视频和音频素材共11份(11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1-14 14:44:22

文档简介

学校
肇州县朝阳沟镇中学
课名
《桃花源记》
教师
崔艳萍
学科(版本)
苏教版
章节
第五单元第2课
学时
1课时
年级
初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2. 探讨文章主旨,明晰创作意图。
3. 辨析写作目的,探究艺术内涵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记忆与联想回顾课文内容
2.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
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以及措施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明确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奋进。
教学措施:
本课时采用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一个环节都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用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朗读等方式去学习,注重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和积累。
学习者分析
初三学生通过上一学期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本文语言通俗易懂,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能较快了解,教学中适时的运用一些视频,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达到突破难点的作用。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
媒体使用及分析(交互式电子白板使用功能)
导入
播放《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的音乐
让学生猜测歌曲的名称,导入本课。
通过竞猜活动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到听课的情境中,通过对歌曲的聆听快速地进入到文本的解读中
结合课文内容而选择的音乐能让学生具备艺术审美素养,运用竞猜的活动能激发学生求知的进取心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复习
考察导学案中习题资源完成情况
让学生在巩固知识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为探究写作目的明确创作实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地汇报知识点整理的情况进而最大效率地完成习题处理教学任务
利用导学案的优势将复习的效率提高将学习的效益扩大从而全面地提升整体的教学效果,导学案还可
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体现了生本位的教学思想
温故知新
观看动画《桃花源记》,结合画面,复习课文内容
通过多媒体视频的展现使课文的内容直观形象地再现出来
通过观看、回忆、复述一系列连贯的思维过程让学生最短时间内再现课文
《桃花源记》动画视频是
以课文为底本创作的优秀动画,画面动感十足且紧
贴课本内容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勾连起课文的语句从而为解读文本奠定基础
阅读感知
朗读课文,构想课文
画面
展现和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让学生围绕图片概述课文内容
通过画面的艺术美感增强学生对文本情景的构建为赏析文章埋下伏笔
充满色彩感和画面感的图片运用PPT展示出来让学生最大限度地串联起文章的整体内容同时加深对文本环境的印象为赏析做好铺垫为探讨搭建桥梁
审美提炼
概括形象,总结桃源
特点
小组竞赛抢答对桃花源特点的概述
通过竞赛整合学习资源让学生最短时间内将答案了然于胸
学生充分利用导学案整理好答案,竞赛的形式调动
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鉴赏分析
分析内容,鉴赏写作
特色
出示问题让学生概括回答
通过概括让学生梳理文章创作思路通过回答让学生明晰写作内容
学生对桃花源特点的深入分析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为探讨主旨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主旨探讨
讨论表达,探究文章
主旨
给定问题学生梳理答案
通过对问题答案的探究深入揭示文章的主旨
学生对问题的概括能力与表达能力既是学生对知识的再现也是学生能力拓展的最好检验方式
合作探究
思想交流,提升感悟
能力
围绕主旨设计思考问题并组织学生开展辩论
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创作主旨并通过辩论赛表述阅读感悟
课件展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情趣,辩论赛的形式让学生学以致用地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归纳总结
以史为鉴,开创美好
未来
出示《少年中国说》的内容并对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中国梦”
通过朗读《少年中国说》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调动学生的奋进情绪
课件展示的《少年中国说》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梦想的平台串联起学生对过去、现在、未来的理解从而顺理成章地自由畅快地表述自己的“中国梦”的理解
布置作业
举一反三,
提升语文
素养
设计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作业练习
通过作业的形式将学生的阅读感悟和学习情况了解透彻
通过播放链接的《珍惜》
的乐曲让学生将学习的感受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而完成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的目标更提高学生阅读素养
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计之初想通过多媒体资源的开放性与动感性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分析能力,但是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探讨表现出不同的阅读层次的差异,教学中如果能充分挖掘多媒体的指导优势引导学生比较阅读与分析会提升整节课的教学竞争力。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 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
   答:文中"大道"就是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国泰民安的理想状态。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中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2..本文从哪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答: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人人都珍惜劳动成果,却毫无自私自利之心。
  3、 怎样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
  答:"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自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4、“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同《孟子》中的哪句名言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文章表达了作者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的思想感情。
  6、写出表现人人都能关爱他人,人人都能得到他人关爱、能安居乐业的句子?
  ③故(16)人不独(17)亲④其亲(18),不独子其子,⒂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⑤皆有所养(19),男有分,⑥女有归。
  7,《大道之行也》中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意思相同的是哪一句?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课件15张PPT。桃花源记
朝阳沟镇中学
崔艳萍?知识与能力
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探讨文章主旨,明晰创作意图。
辨析写作目的,探究艺术内涵
???过程与方法
??  1.运用记忆与联想回顾课文内容
??  2.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 情感态度价值观
??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教学目标温故知新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观看动画,复习课文内容二、阅读感知 朗读课文,构想课文画面 三、审美提炼 概括形象,总结桃源特点
1.美丽
2.神秘
3.幸福 四、鉴赏分析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丽
桃花源美在何处?

小结: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 桃林美 土地美 屋舍美 田池美 桑竹美 阡陌美 四、鉴赏分析 (二)感受桃花源的神秘
桃花源神秘在何处?
桃林神秘:
山洞神秘:
人物神秘:
结局神秘: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四、鉴赏分析 (三)感受桃花源幸福
??? 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
1.怡然自乐
2.往来种作
3.杀鸡作食,皆出酒食 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五、主旨探讨 ---讨论表达,探究文章主旨
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社会理想?
文中哪一句话表现了桃花源中人的这种社会理想?
文中哪一句话还表现了林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受到干扰的心理? 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想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六、合作探究 ---思想交流,提升感悟能力 桃花源这一人间乐园能找到吗?
陶渊明为何要虚构?联系当时社会现实思考
有人说陶渊明写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 不能,这是作者虚构的 反衬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 七、归纳总结---以史为鉴,开创美好未来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少年中国说》--梁启超八、布置作业---举一反三,提升语文素养1. 完成书后思考练习。
2.我心中的世外桃源致谢感谢每一位听课的同学是你们的参与让课堂变得生动;感谢每一位听课的教师是您们的建议让课堂变得充实;感谢每一位参与课程制作的教师是您们的辛劳有了今日画面的流畅呈现;感谢每一位参与课程讲评的教师是您们的指点有了今日文本的规范展现。《桃花源记》导学案
设计者:崔艳萍 时间:2014.05.20 姓名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教学难点:理解陶渊明这篇文章的创作目的
温故知新---复习课文内容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既出,得其船,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④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一)解释加点的字:   1、才???????????????? 2、仿佛???????????????? 3、豁然开朗????????????   4、属???????????????? 5、叹惋???????????????? 6、要??????????????????   7、俨然:???????????? 8、交通:????????????? ?9、妻子:?????????????   10、绝境:???????????11、无论:????????????? 12、向?????????????????
13、遂??????????????? 14、规???????????????? ? 15问津???????????????   (二)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寻??寻向所志??(??????????)?????????寻病中(????????)???   2、志??处处志之?(?????????????)???????寻向所志(???????)   (三)翻译句子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⑤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⑥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四)下列句子中加黑词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五)写出本文中出现的四个成语。   A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   (六)理解   1、写出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和幸福生活的语句:   2、第②段中“乃大惊”显示出桃花源人与外世隔绝久远,还有哪句也显示了这一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说说桃源人“不复出”的原因?   4.根据上下文,说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中,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___________________??????????????????????????????????????????????????????????????_???????????????????????????????????????   5、“不足为外人道”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合全文看,陶渊明在《世外桃源》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 7、如何理解渔人做了标志却“不复得路”这个情节?
二、阅读感知---构想课文画面

三、审美提炼---总结桃源特点
桃花源美在何处?
桃花源神秘在何处?
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
四、主旨探讨---探究文章主旨
1.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社会理想?
2.文中哪一句话表现了桃花源中人的这种社会理想?
?????
3.文中哪一句话还表现了林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受到干扰的心理?
五、合作探究---提升感悟能力
1.桃花源这一人间乐园能找到吗?
2.陶渊明为何要虚构?联系当时社会现实思考
3.有人说陶渊明写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
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
六、比较阅读---提升素养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 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
   
  
 2.本文从哪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3. 怎样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
  
  4.“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同《孟子》中的哪句名言有异曲同工之妙?
 
  5.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写出表现人人都能关爱他人,人人都能得到他人关爱、能安居乐业的句子?
  
  7.《大道之行也》中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意思相同的是哪一句?
  
七、归纳总结---开创美好未来
教师寄语: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妇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少年中国说》
八、布置作业---巩固提升能力
1. 完成书后思考练习。
2.我心中的世外桃源
摘录一些谈理想的名人名言。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朝阳沟镇中学 崔艳萍
教学内容分析:
《桃花源记》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学期第5单元学会读书5中的第2篇课文。这篇文言散文。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比作者在田园诗《归园田居》所描写的田园生活更美,更理想。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记》更具有文学的欣赏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对象分析:
初三学生通过上一学期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本文语言通俗易懂,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能较快了解,教学中适时的运用一些视频,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达到突破难点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探讨文章主旨,明晰创作意图。
辨析写作目的,探究艺术内涵
???过程与方法
??  1.运用记忆与联想回顾课文内容
??  2.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 情感态度价值观
??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明确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奋进。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
想象法:
辩论法
表达法
教学过程:
?? 一、温故知新---观看动画,复习课文内容
?? 二、阅读感知---朗读课文,构想课文画面
?? 三、审美提炼---概括形象,总结桃源特点
??????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美丽、神秘、幸福)
?? 四、鉴赏分析---分析内容,鉴赏写作特色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丽
1.??? 桃花源美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2.??? 教师小结: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
(二)感受桃花源的神秘
桃花源神秘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人物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三)感受桃花源幸福
??? 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 1.黄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 2. 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3. 渔人:杀鸡作食,皆出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侧面烘托)
学生小结:
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五、主旨探讨---讨论表达,探究文章主旨
1.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社会理想?
???? (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想)
2.文中哪一句话表现了桃花源中人的这种社会理想?
?????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3.文中哪一句话还表现了林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受到干扰的心理?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六、合作探究---思想交流,提升感悟能力
1.桃花源这一人间乐园能找到吗?
(不能,这是作者虚构的)
2.陶渊明为何要虚构?联系当时社会现实思考
(反衬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
桃花源是朦胧飘忽的世界,种种的神秘色彩,
表面上是描写了桃花源的隐蔽,实质上,
作者是暗示了:桃花源,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
它只是作者追求得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
3.有人说陶渊明写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
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自由辩论)
七、归纳总结---以史为鉴,开创美好未来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应学习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八、布置作业---举一反三,提升语文素养
? 1. 完成书后思考练习。
2.我心中的世外桃源
摘录一些谈理想的名人名言。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美丽、神秘、幸福
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照的美好社会
寄托作者政治理想,反映人民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