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课件(25张ppt)+教学设计(2015年山东教师全员远程研修历史优秀作业)(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课件(25张ppt)+教学设计(2015年山东教师全员远程研修历史优秀作业)(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1-14 16:40:56

文档简介

姓名
张晓峰
单位
滕州一中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是从古代“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的角度,对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进行叙述和分析。重点分析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原因及影响,而贯穿于本课的线索是“经济重心”。
二、学生分析
课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其思想活跃,对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历史知识充满憧憬,尤其现在的教材图文并茂,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理性思维能力有较大提高。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广度;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没有上升到一定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学生对我国古代人口的南迁和经济重心的南移等问题基本上“一知半解”,因此,在教学中应用情境法、对话法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汉时期四大经济区域的范围,重点分析山东、山西成为经济重心的原因;掌握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
(2) 过程与方法: 多渠道搜集整理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素材,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以培养学生课内外学习相结合,学习与生活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基本素养。采取自主学习法,让学生在探索资料中达到学习目的,同时在合作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我国的经济发展由于受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呈现区域性、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各地区的成就对历史的进步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应理解尊重多元文明成果,有海纳百川的态度。
通过生态平衡对经济重心及南移的影响,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顺其规律的价值观。
?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本课精斟细酌选取相关史料,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不仅丰富课堂教学,更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2、运用多媒体播放简短视频创设历史情境,赋予课堂以生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有效性。
3、课堂讨论:针对新经济政策等重点内容,通过课堂讨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加深学生理解,培养学生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课前展示上海东方之珠、西部某高地农村、滕州一中新校鸟瞰图、西部某学校等一系列图片。
?
看图片,思考问题
PPT,图片
探究
?
引导小组内、小组间交流,也可到展示区讨论交流并用彩色笔补充、拓展、质疑;并引导小组长搞好组织调控,注重效率。
学生有序到指定地点脱稿展示;
点评同学边点评边抛出问题和同学互动。
?
PPT,史料,图片,声频第3课_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ppt
评价
出示课堂巩固练习
认真思考
PPT
?
?
?
?
?
?
?
?
?
?
?
?
?
?
?
?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1.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创设历史情境,使教学更形象生动,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有效性。
2.小组合作学习,精细化管理,不仅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体现学生主体性,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学习方法指导,即学即用,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辩证全面的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4.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科学归纳,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音乐图片里重温这节课的画面。
课件25张PPT。 上海 西部某高地 滕州一中西部某学校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1.四大经济区的形成3.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2.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第三课区域经济
是指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原因,在特定区域内所生产的产品,经营模式和地方特色基本相同的经济。
经济重心
是指经济、技术最发达,对国家提供主要财政支持的地区。在中国古代,衡量一个地区是不是经济重心,最重要的是看该地区粮食产量和人力资源是不是在全国名列前茅,其次是看该地区手工业和商业是否发达。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夫山西饶材、竹、榖、纑、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棻、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釭置:此其大较也。
——《史记·货殖列传》 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分为哪几大经济区?山西、山东、江南、龙门碣石以北 材料一:《颜氏家训》中说:“昔在江南,不信有千人之毡帐;及来河北,不信二万斛船。”这句话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它说明了什么问题?
材料二: 《史记·货殖列传》:“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以上两则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它说明了什么问题?学思之窗反映了古代南北经济差异很大,北方长期居于经济重心地位,全国经济区域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2、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1)区域的多样性
——多样性主要是指地域分布上的特点。
(2)发展的不平衡性
——不平衡性主要是指发展水平上的差异。 请思考:江南地区是如何从落后、荒凉变成一个经济繁荣、风景如画、人人向往的美好地方的? 正是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并与当地人民共同开发,才使得江南变得如诗如画。 中国古代南北人口变化表农耕经济重心的南移三次人口南迁高潮两晋之际中唐以后两宋之际八王之乱
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变①为南方带来劳动力、工具和技术,促进江南经济发展。
②促进南北文化、民族的融合,推动经济重心南移。历史上,中原人口几次大迁徙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共同原因: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的攻伐导致了北方频遭战乱,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使社会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战争导致中原人口三次南迁。 请思考:中原人口的三次南迁,对南方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人口南迁的影响 (1)为江南开发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江南经济实力大为提高。
(2)北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改变了南方落后的面貌。
(3)带来了新的风俗习惯。
(4)促进了江南的民族融合。一年一度的春运,经常为外电形容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周期性人口迁徙。那么,今天我国出现的人口迁移与古代中原人口的南迁有何不同?古代人口外迁是主要因为战争动乱,无法进行农业生产迫使的;而现代人口的南迁是城市化发展的需要。一是科技人员和大学生涌向南部沿海开放区,二是农村劳力流向城市,促进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表解如何理解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南方户口超过北方,户口分布重心的南移;
(2)南方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全面超过北方;
(3)南方地区在国家财政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思考归纳材料一:
中国古代南北人口变化表
南方户口已经超过北方。你能得到什么认识?材料二:
(两浙地区)“一般亩产量在两石到三石之间,最高者可达五六石。……广大北方最好的土地,最高年成也能达到二至三石,但一般亩产为一石,已经远不及南方。” ——《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你能得到什么认识?南方农业发展已经超过北方。材料三:当时全国上供绮、罗、绫、绢等丝织品共3552808匹,东南地区和四川2574560匹,占全国上供织物的73% 。——《简明中国经济通史》
材料四:宋代我国又涌现出大约80个新城镇,以江西、福建、湖北、甘肃和河北较多,益州(成都)、平江(苏州)、建康(南京)、鄂州(武昌)、江陵(荆州)、杭州都是手工业和商业发达的著名城市。 ——《中国古代经济史》你能得到什么认识?南方手工业和商业已经超过北方。材料一:今之沃壤,莫如吴、越、闽、蜀。
材料二: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卷337
材料三:“苏湖熟,天下足。”“财赋之地,人文渊薮”(1)促进南方经济发展,城市繁荣。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影响:明代内阁大学士籍贯分布表(2)文化重心南移。(3)促进民族融合。四大
经济区远古到两晋第一次
人口南迁两晋之际经济重心开始发生变化三国东晋南朝第二次
人口迁移安史之乱后江南开始超过北方中唐以后第三次
人口迁移两宋之际南方经济 重心地位 的确立宋以后知识线索知识结构中原人口的大量南迁时间:两晋之际 唐安史之乱后 两宋之际
共同原因:战乱四大经济区的形成分布:山东 山西 江南 龙门碣石以北
特点:多样性和发展不平衡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原因:⑴中原人口南迁 ⑵社会环境 ⑶原有潜力
过程:⑴孙吴东晋南朝开发 ⑵中唐以后 ⑶宋都南迁后
影响:文化重心的南移1、人口的变化反映社会发展状况,从下表可得出的结论有( )
朝代南方北方人口(户)占全国比例人口(户)占全国比例西汉247068519.8%998578580.2%唐朝392041543.2%514852956.8%北宋302554162.9%112247637.1%①南方人口占全国比例数不断上升 ②三个政权控制的总人口数量呈递增趋势
③唐朝时南北方人口比例差距开始缩小 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B2.秦汉时代,南方的郡面积都比北方的大得多。例如,秦朝北方的河东、上党、太原等五郡才相当于今山西省,而南方的长沙郡就相当于今半个湖南省。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秦汉时期( )
A.北方地区开发的程度更高 B.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更重要
C.南方驰道等交通设施更完善 D.北方地区实行郡国并存制度A3.自南宋起,江浙地区已成为人才密布区,有“财赋之地,人文渊薮”的说法,反映了(  )
A.经济重心南移带来政治重心南移
B.政治重心南移带来经济重心南移
C.经济重心南移带来文化重心南移
D.南方自古以来人才聚集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