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中国古代的自然经济( )
①是中国传统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 ②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满足生产者本身或本经济单位需要进行生产的经济 ③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④带有开放性21教育网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礼记》载:“国家无九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管子》载:“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死:用光)者霸,粟生而不死(死:用光)者王。”对上述思想认识正确的是( ) www.21-cn-jy.com
A.强调国富重于民富理念 B.体现重农抑商经济思想
C.粮食安全关乎国家存亡 D.轻薄赋减轻百姓负担
3.据历史学家估算,粟的亩产量在战国时期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约为今天的80市斤,西汉时提高到93市斤,明清大约达到400多市斤,高产田能达到500多市斤。粮食亩产量的增加主要得益于( )
A.农业技术的进步 B.重农政策的推行
C.土地资源的开发 D.高产作物的引进
4.下表所示为古代中国的部分考古成就。这反映出我国( )
1 在江西万年仙人洞、广东英德市牛栏洞等遗址中先后发现了距今年12000到10000年的稻作遗存
2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等许多考古表明,长江流域、太湖流域在6000~7000年前已普遍种植稻,江苏草鞋山遗址中发现了距今6000多年的古稻田遗址
3 商代水稻在黄河南北均有种植,郑州白家庄遗址、安阳殷墟中都发现有水稻遗存
A.早期文明进程的多元一体 B.中国传统水稻种植的扩展趋势
C.早期农业灌溉技术的成就 D.人类稻谷培植技术的基本定型
5.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 ( http: / / www.21cnjy.com )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间,在北纬30度上下的区域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轴心时代”,虽然有千山万水的阻隔,各个文明却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文化也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这些现象说明(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地理气候是文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B.早期人类各文明体有着密切的联系
C.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一定的内在规律
D.农业文明的发展是文化引导的结果
6.《史记·夏本纪》记载,禹治水成功后“令益 ( http: / / www.21cnjy.com )予众庶稻,可种卑湿”。距今九千年左右的济南月庄遗址出土了黍、粟和一定数量的水稻,且出土黍多的地方稻则少,出土稻多的地方黍则少。这说明( )
A.北方传统农耕相对发达 B.南北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C.早期农业合理利用环境 D.北粟南稻格局已经形成
7.“籍礼”原是村社中每逢某种农业劳动开始 ( http: / / www.21cnjy.com )前,由首领带头举行的集体耕作仪式,行籍礼时,有天子亲执未耙在籍田上三推或一拨,表示先天下而耕种。这一礼仪在《国语》、《汉书》、《唐书》中均有记载。这反映了( ) 2·1·c·n·j·y
A.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B.井田制逐步走向瓦解
C.古代重农思想的盛行 D.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8. 农业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提高了生产效率,保障了食品供应,丰富了世界人民的生活。这一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www-2-1-cnjy-com
A.科学技术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变革
C.世界市场的形成 D.农作物品种的增多
9.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350 ( http: / / www.21cnjy.com )0年,世界各地区人民各自独立地发明了农业。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气候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生产经验。周期性劳动要求人们较长时间居住在一个地方,以便播种、管理和收获。这表明人类( )【版权所有:21教育】
A.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 B.原始的农耕和畜牧业出现
C.从迁徙到定居到形成聚落 D.社会私有制和国家的形成
10. 希腊古典时代,入侵者会把军队开入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方最好的平原,如果对方拒不出战,则会火烧庄稼,砍掉葡萄藤和橄榄树。双方作战的主力是以农民为主的重装步兵,多以方阵形式开展正面决战。这可以说明,当时(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A.城邦混战加重农民赋役负担 B.战争形式凸显农耕文明特色
C.区域战争加速古典文明发展 D.民主政治体制影响军事策略
11.西方的民主制,也是西方古代希腊、 ( http: / / www.21cnjy.com )罗马制度的继承和发展,执政官变成了总统,元老院(Senate)变成了参议院(美国的参议院至今仍称Senate),民众大会变成了代议制的众议院。这说明( )
A.西方各国政治制度具有无差异同源性
B.美国民主共和制是古希腊民主制的再现
C.“分权与制衡”的政治构架得到承袭
D.西方古代民主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12.食物的生产(包括对食用植物尤其是谷类的自觉栽培和对动物的驯养)被称为人类历史上自掌握用火以后最伟大的经济革命,其主要原因是( )21cnjy.com
A.增加食物供应 B.杜绝饥饿发生
C.促进科技发展 D.加剧贫富分化
13.从战国至三国时期,黄河流域粟的种植面 ( http: / / www.21cnjy.com )积在不断扩大,且小麦已经发展到了仅次于粟的地位,同时水稻也因为水利灌溉系统的发展,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这反映出此时期的黄河流域( )
A.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B.农业种植结构的变化
C.政府提倡多种经营 D.刀耕火种的农业发达
14. ( http: / / www.21cnjy.com / )
如图所示是汉代画像石《盐井》拓片,图中的人们正在烧柴煮盐。成书于东晋的《华阳国志》则记载了汉代四川使用天然气煮盐的“火井”。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21*cnjy*com
A.画像石作为一手史料比《华阳国志》更为可信
B.画像石属于艺术作品史料价值不如《华阳国志》
C.实物史料与文献史料相互补充可丰富历史认知
D.现有的史料难以支持汉代四川盐井问题的研究
15.如图是秦至清粮食生产和需求演变图,结合时代背景,对该图的历史解释最正确的是( )
( http: / / www.21cnjy.com / )
A.政局的不断变动会导致粮食的总需求量上升
B.隋唐新物种的引进促进了粮食总产量的大增
C.宋代粮食总产量的增加有赖于新技术的使用
D.明清人口的频繁流动导致粮食总需求量上升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汉两代农耕在西北推广,黄河两岸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草地被清除。为满足都城的木材需要,温带森林被砍伐。水土流失使黄河河床升高,不时泛滥。汉朝时,黄河每9-16年决堤一次,到了唐朝后期变成了10年一次,北宋中期3.6年一次。12世纪后期黄河改道更是常见。在清朝大部分时间里,人口压力迫使人们在黄河中游重新开垦脆弱的黄土地,导致黄河南河道每1.89年出现一班灾情。而在其他领域,利益驱使对资源的掠夺也愈演愈烈。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对木材的需求不断增加,明清时期,伐木出售成为大宗买卖。同时,国际市场的开放和荷兰殖民者的到来,鹿皮成为出口商品,致使鹿在台湾南部基本绝迹。【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摘编自(英)伊懋可《大象的退却——部中国环境史》
材料二:美国西进运动之后,人们 ( http: / / www.21cnjy.com )纷纷移民开发西部土地,在干旱丰干旱的草原地区使用先进的犁地工具开垦耕地,让原本缺水的西部更加干旱,生态环境也是加脆弱。此外,政府对西部地区的水资源也疏于管理。19世纪后半期,随着铁路的修建对枕木的需求教增,大量森林被砍伐,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19世纪末1亿英亩土地被虚弃。面对严重的生态问题,19世纪束20世纪初,美国掀起了第一次环境保护运动,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被开辟,矿产、森林资源得到保护和规划管理,联邦政府开始认识到林业资源的重要经济价值,制定出相关法律制度,承担起对其保护开发的主要责任。第二次环保高潮发生在罗斯福新政时期,期间设立农业调整管理局、田纳西流域管理局等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同时,把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恢复和促进就业等社会经济目标紧密结夸在一起,为战后美国环保实践提供了思想基础。
——摘编自徐再荣等《20世纪美国环保运动与环境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中国古代生态环境破环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出现生态问题的原因,概括美国环境保护措施的特点。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如图可以看出,汉 ( http: / / www.21cnjy.com )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
( http: / / www.21cnjy.com / )
——摘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
材料二 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被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再生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 中国传统农业是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但是,“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
(3)概括材料三中“农为国本”的两面性。从经济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的原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番薯原产于南美洲,大约在明朝万历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间开始引入我国。其中最主要路径有三条:一是从越南引入广东东莞;二是从南澳岛传至福建漳州;三是由陈振龙引入至福建福州。后逐渐向各地蔓延,至18世纪中期,番薯已遍布全国(如表3所示)。番薯成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并因其高产、抗早、适应性强、口味香甜等特性,深受百姓喜爱。
表3 番薯引入各省的时间
省份 云南 广东 福建 浙江 江苏 四川 广西 江西 湖北 山东 河南 陕西 湖南 河北 贵州 山西 安徽
番薯引入年份 1576 1589 1593 1608 1608 1733 1736 1736 1740 1742 1743 1746 1746 1748 1752 1756 1768
——摘编自于爱芝、杨敏《番薯引入对明清人口的影响》
材料二:番薯的推广,使大量滨海沙地和山区的贫瘠丘陵得到开发利用。番薯更是绝对的高产作物,而且所需的人力少,但收获量却大大多于其他粮食作物。21·cn·jy·com
——摘编自郑南《从玉米、番薯、马铃薯的传人看外来农作物传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番薯在我国引种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番薯在我国引种的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食物生产与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 ( http: / / www.21cnjy.com )代的自然经济以小农经济为其显著特色,小农经济具有较强的封闭性和脆弱性,④说法错误,①②③三项表述正确符合史实,答案选B。
故答案为B21·世纪*教育网
【点评】本题属组合型选择题,此类选择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试将同一类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的选择题,解答此类型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大体可以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即可;否定筛选法即是排除法。2-1-c-n-j-y
2.【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食物生产与生活
【解析】【分析】《礼记》和《管子》中都强 ( http: / / www.21cnjy.com )调一个国家应该有一定的经济积蓄,没有响应的储备的国家就有可能灭亡,说明粮食安全关乎国家存亡,故选C;
材料不是在比较国富和民富,排除A;
材料中没有抑商的内容,不能体现重农抑商,排除B;
材料强调的是粮食的重要性,而非主张轻徭薄赋,排除D。
故答案为C【来源:21cnj*y.co*m】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粮食安全问题,答 ( http: / / www.21cnjy.com )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国家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死:用光)者霸”。21*cnjy*com
3.【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食物生产与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信息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知,粟的亩产量从战国到明清呈直线上升趋势,单位面积产量的增加与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关,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得益于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A项正确;
重农政策一直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它虽然会促进农业的发展,但不会使粮食亩产量呈直线上升趋势,B项错误;
“土地资源的开发”会增加粮食的总产量,而不是亩产量,C项错误;
高产作物的引进主要是在明清时期,无法促进战国到西汉时期粟的亩产量增长,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农业经济,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中国古代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4.【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食物生产与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表格中的地名 ( http: / / www.21cnjy.com ) 江西 、 浙江 、 长江流域、太湖流域 、 郑州 可知,水稻种植由南向北扩展,说明 中国传统水稻种植的扩展趋势 ,B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水稻种植范围,和早期文明多元一体无关,排除A;
材料没有体现农业灌溉技术,排除C;
“定型”的说法在材料中依据不足,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农业发展,解答本题需根据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表现进行分析。
5.【答案】C
【知识点】原始农耕畜牧的出现及其影响
6.【答案】C
【知识点】原始农耕畜牧的出现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禹治 ( http: / / www.21cnjy.com )水成功后‘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且出土黍多的地方稻则少,出土稻多的地方黍则少”等信息可得出,大禹治水成功后,黍、粟、水稻得到了一定的种植,且当时人们已经懂得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种植不同的作物,体现了早期农业合理利用环境,C符合题意;
材料反映了再济南月庄遗址出图了农作物,但无法得出当时北方传统农耕是否发达,与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无关,AB不合题意;
依据题干信息可知,仅凭月庄遗址的出土情况不能确定北粟南稻格局已经形成,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史料信息的提炼与准确理解的能力,解题时需要对题干中农作物种植遗址的准确认识,然后对比备选项,结合所学,一边排除,一边选择准确答案。
7.【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食物生产与生活
【解析】【分析】材料中“每逢某 ( http: / / www.21cnjy.com )种农业劳动开始前,由首领带头举行的集体耕作仪式,行籍礼时,有天子亲执未耙在籍田上三推或一拨,表示先天下而耕种”反映了天子亲耕现象,其目的在于“劝农”的示范意义,材料中“天子亲执”“首领带头”“在《国语》、《汉书》、《唐书》中均有记载”体现了古代重农思想的盛行。故答案为C项。
AB项,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井田制走向瓦解的表述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D项,材料仅能体现“重农”而不能体现“抑商”,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解 ( http: / / www.21cnjy.com )题的关键是“每逢某种农业劳动开始前,由首领带头举行的集体耕作仪式,行籍礼时,有天子亲执未耙在籍田上三推或一拨,表示先天下而耕种。这一礼仪在《国语》、《汉书》、《唐书》中均有记载”。本题难度中档,考查重农抑商政策,封建社会初期,该政策促进了农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增长,有助于社会稳定、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
8.【答案】A
【知识点】农业产生后的生产关系变化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农业 ( http: / / www.21cnjy.com )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提高了生产效率”等信息可得出,农业的发展源于生产力的提高,即科学技术的进步,也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A符合题意;
依据题干中“主要影响因素”等信息,而生产关系、世界市场、农作物品种等均不合题意,B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题时紧扣“农业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提高了生产效率”“主要影响因素”等信息,从生产力的角度去分析即可获取准确答案。
9.【答案】A
【知识点】农业产生后的生产关系变化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 ( http: / / www.21cnjy.com ),农业的出现,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生产者,生产经验不断积累,从迁徙到定居的生活,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A项正确;
B项片面,不能完整涵盖材料主旨,错误;
C项不能完整概括材料信息,错误;
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业的产生,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结合原始农业产生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0.【答案】B
【知识点】古希腊的食物生产与生活
【解析】【分析】材料强调,古典希腊作战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力是农民,作战方式多以方阵形式开展正面决战,说明古希腊战争形式具有浓厚的农耕色彩,B正确;
材料只是强调古希腊作战方式和主力,没有体现农民赋役负担加重的信息,排除A;
材料只涉及作战方式,没有体现战争的影响,排除C;
材料中的作战主力和作战方式具有浓厚的农耕色彩,而且古典时代,希腊还没有建立民主体制,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古希腊文明,解答本题需根据古希腊文明特点进行分析。
11.【答案】D
【知识点】古希腊的食物生产与生活;古罗马的共和制与元首制;美国联邦共和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西方的民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制,也是西方古代希腊、罗马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及其表现说明:西方古代的民主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因此D正确;
A错误,“无差异”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
B错误,“再现”说法错误,美国的民主共和制借鉴了古希腊民主政治;
C错误,“分权与制衡”的思想出现在启蒙运动时期,不是古希腊和罗马时期;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西方古代民主政治制度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西方古代的民主政治制度虽然和现代民主政治存在本质上的差别,但对后世影响深远。
12.【答案】A
【知识点】农业产生后的生产关系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包 ( http: / / www.21cnjy.com )括对食用植物尤其是谷类的自觉栽培和对动物的驯养”分析可知,原始农业的产生,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增加了粮食供应,因此被称为“人类历史上自掌握用火以后最伟大的经济革命”,A正确;
B错误,“杜绝”说法过于绝对化;
C错误,材料不能看出其促进科技发展;
D错误,原始农业的产生促进私有制的产生,加速贫富分化,但是不是材料中其享有极高地位的原因;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农业的产生,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原始农业的产生,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增加了粮食供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13.【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食物生产与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小麦已经 ( http: / / www.21cnjy.com )发展到了仅次于粟的地位,同时水稻也因为水利灌溉系统的发展,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可知,反映的是战国至三国时期,黄河流域的农作物种植结构呈现粟、小麦和水稻多元化种植的局面,说明农业种植结构发生变化,B项正确;
材料没有比较黄河流域与其他地区的情况,无法得出黄河流域成为全国经济重心,A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政府行为,无法得出政府提倡多种经营,C项错误;
春秋战国时期的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而非刀耕火种,而且材料也没有体现耕作方式,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小麦已经发展到了仅次于粟的地位,同时水稻也因为水利灌溉系统的发展,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结合战国到三国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4.【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食物生产与生活
【解析】【分析】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哪个史 ( http: / / www.21cnjy.com )料更为可信,A错误;画像石属于实物史料,其价值要高于文献史料,B错误;据材料信息可知,汉代画像石体现的是烧柴煮盐,属于实物史料,而东晋的《华阳国志》则记载了汉代四川使用天然气煮盐,属于文献史料,据此可推知,实物史料与文献史料相互补充可丰富历史认知,C正确;材料中的实物史料与文献史料都是可以支持汉代四川盐井问题的研究,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推断类选择题,时空是汉朝和东晋的中国。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食物生产与生活和史学研究方法,旨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的历史学科素养。
15.【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食物生产与生活
【解析】【分析】人口的不断增加会导致粮食总 ( http: / / www.21cnjy.com )需求的上升,而不是所有朝代需求量的上升都是由政局的不断变动引起,A错误;隋唐新物种的引进包括骆驼、马与葡萄等,与促进了粮食总产量的大增无关,隋唐粮食产量增加得益于曲辕犁、筒车等农业工具的使用,B错误;据材料“秦至清粮食生产和需求演变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辽金元时期,是中国古代粮食人均占有量最高的时期,而且此时粮食总产量在稳步增长,这得益于在宋代像加了“犁刀”的曲辕犁,“秧马”等各种先进的农具均已配套齐全,我国传统农具发展到宋元,已到达了它的峰巅,C正确;明清人口的大量增加导致粮食总需求量上升,而不是频繁流动导致,D错误。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原因类选择题,时空是秦至清的中国。本题粮食生产和需求演变图以为背景材料,考查了中国古代的食物生产与生活 ;旨在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解题关键是材料数据信息的准确把握,联系到主要王朝的阶段历史特征。
16.【答案】(1)原因:农业的发展;人口增长对耕地的需求;商品经济和手工业的发展;对外贸易的诱导。
影响:生态脆弱,自然灾害频发;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动荡;竭泽而渔,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2)原因:过度开发自然资源;两次工业革命(铁路建设的需要);政府管理的缺失;民众的环保意识较为薄弱。
特点:以政府为主导;强调通过法律的手段;设立专门性的环保机构;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中国古代的食物生产与生活;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1)原 ( http: / / www.21cnjy.com )因:由材料“农耕在西北推广”可以得出农业的发展破坏了生态环境;由材料“满足都城的木材需要”可知都城木材的需要也加速了环境的破坏;由材料“人口压力迫使人们在黄河中游重新开垦脆弱的黄土地”可知人口增长的压力也导致环境破坏;由材料“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对木材的需求不断增加”可知手工业的发展也破坏了环境;由材料“国际市场的开放和荷兰殖民者的到来,鹿皮成为出口商品,致使鹿在台湾南部基本绝迹”对外贸易的发展也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可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导致自然灾害频发,自然灾害导致人民困苦,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等角度回答。
(2)原因:由材料“开发西部土地,在干旱半干旱的草原地区使用先进的犁地工具开垦耕地,让原本缺水的西部更加干旱,生态环境也更加脆弱”可以得出过度开发,民众缺乏环保意识;由材料“随着铁路的修建对枕木的需求激增,大量森林被砍伐”可以得出铁路的修建大量砍伐树木;由材料“政府对西部地区的水资源也疏于管理”可以得出政府疏于管理;特点:由材料“制定出相关法律制度”可以得出政府主导立法进行环境保护;由材料“设立农业调整管理局、田纳西流域管理局”可知设立机构进行保护;由材料“把生态坏境建设与经济恢复和促进就业等社会经济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可知环保理念的发展。
故答案为:(1) 原因:农业的发展;人口增长对耕地的需求;商品经济和手工业的发展;对外贸易的诱导。
影响:生态脆弱,自然灾害频发;阶级矛盾激 ( http: / / www.21cnjy.com )化,社会动荡;竭泽而渔,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2) 原因:过度开发自然资源;两次工业革命(铁路建设的需要);政府管理的缺失;民众的环保意识较为薄弱。
特点:以政府为主导;强调通过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律的手段;设立专门性的环保机构;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由材料秦汉两代农耕在西北推广,黄河两岸的草地被清除, 为满足都城的木材需要,温带森林被砍伐。水土流失使黄河河床升高,不时泛滥。汉朝时,黄河每9-16年决堤一次, 而在其他领域,利益驱使对资源的掠夺也愈演愈烈。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对木材的需求不断增加,明清时期,伐木出售成为大宗买卖。同时,国际市场的开放和荷兰殖民者的到来,鹿皮成为出口商品,致使鹿在台湾南部基本绝迹 得出农业的发展;人口增长对耕地的需求;商品经济和手工业的发展;对外贸易的诱导,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自然环境,社会统治和可持续发展等角度分析,难度中等。
(2)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由材料美国西进运动之后,人们纷纷移民开发西部土地,在干旱丰干旱的草原地区使用先进的犁地工具开垦耕地,让原本缺水的西部更加干旱,生态环境也是加脆弱。此外,政府对西部地区的水资源也疏于管理。19世纪后半期,随着铁路的修建对枕木的需求教增,大量森林被砍伐,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19世纪末1亿英亩土地被虚弃得出过度开发自然资源;两次工业革命(铁路建设的需要);政府管理的缺失;民众的环保意识较为薄弱;由材料 19世纪束20世纪初,美国掀起了第一次环境保护运动,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被开辟,矿产、森林资源得到保护和规划管理,联邦政府开始认识到林业资源的重要经济价值,制定出相关法律制度,承担起对其保护开发的主要责任。第二次环保高潮发生在罗斯福新政时期,期间设立农业调整管理局、田纳西流域管理局等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同时,把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恢复和促进就业等社会经济目标紧密结夸在一起,为战后美国环保实践提供了思想基础得出以政府为主导;强调通过法律的手段;设立专门性的环保机构;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难度中等。
17.【答案】(1)粮食亩产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速较缓。原因: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传入。
(2)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然灾害等,都使小农经济易于破产;而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生。
(3)一方面重视农业,促其发展,另一方面过度依赖,严控重压,使其难以变革。
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对农业的重压,使农民缺乏剩余和积累;对工商业的抑制,使农业资源难以进入工商领域。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食物生产与生活;明清时期的农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发展状况:根据战国中晚 ( http: / / www.21cnjy.com )期到清前中期可看出粮食亩产总体呈增长趋势。原因:
根据材料 ”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传入。
(2)原因:根据材料” 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得出生产规模小 然后根据所学从 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害等方面分析脆弱性即可。根据” 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 “得出 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生。 再结合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行分析即可。
(3)两面性: 根据”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 “分析得出重视农业,促其发展。根据 ”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难以变革。 “得出过度依赖,严控重压,使其难以变革.
原因:可从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对农业的重压,使农民缺乏剩余和积累;对工商业的抑制,使农业资源难以进入工商领域等方面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
(1) 粮食亩产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速较缓。原因: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传入。
(2) 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害等,都使小农经济易于破产;而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生。
(3) 一方面重视农业,促其发展,另一方面过度依赖,严控重压,使其难以变革。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对农业的重压,使农民缺乏剩余和积累;对工商业的抑制,使农业资源难以进入工商领域。【点评】本题考查了古代农业经济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从中获取、归纳、概括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8.【答案】(1)主要观点:全国革命潮 ( http: / / www.21cnjy.com )流低落;全国高涨的革命须要发动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在内的力量;改变对小资产阶级过“左”政策是正确的;由中央制订民权革命政纲;要用大力做军事运动。
(2)背景:少数小块革命根据地和红色政权的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设取得成就;部分党员和士兵存在迷茫;敌对力量对革命根据地的封锁和进攻。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食物生产与生活;明清时期的农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特点:结合材料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从越南引入广东东莞”、“传至福建”、“后逐渐向各地蔓延”可知,番薯在我国引种呈现出由沿海到内地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薯在我国引种呈现出由南向北;长期持续的特点。
(2)影响:结合材料二“使大量滨海沙地和山区的贫瘠丘陵得到开发利用”可知番薯在我国引种促进大量荒地得以垦殖;根据材料二“番薯更是绝对的高产作物,而且所需的人力少,但收获量却大大多于其他粮食作物。”可知,番薯在我国引种增加了我国的粮食总产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番薯在我国引种改变了我国的种植结构和粮食结构:丰富了国人的饮食结构;为人口的增长奠定了良好基础;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出处:21教育名师】
【点评】第一问主要考查明清高产作物的引进, ( http: / / www.21cnjy.com )解答本题需根据番薯在我国引种的特点进行分析。第二问主要考查明清农业发展,解答本题需根据番薯在我国引种的影响进行分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